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咏物言志诗鉴赏教学设计

(2014-11-17 00:20:32)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案

咏物言志诗鉴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咏物诗歌的特点。

2.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方法和答题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枝一叶”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尝试咏物诗歌的仿写训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

互动、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师:王安石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古代多少文人墨客借物抒情,借物述志,于咏物中寄情寓兴,赋予所爱之物以深意,于是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咏物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咏物诗。

二、初步感知

青灯有味似儿时——回顾自己熟悉的以自然景物为引用对象的诗。

1、提问:什么是咏物诗?诗人笔下都会咏什么物?试举出一些我们学过的例子或身边的例子。(要求不说出题目,让同学猜猜描述什么事物?)

 小结“很好。大家都用心去想了。不难看出,诗人笔下的咏物诗包含了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天地山川,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三、学习微课视频的内容,完成四首诗的鉴赏训练

题一: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1.所咏之物:                           修订:                               

2.特点:                                                                    

3.表达的情感:                                                              

4.所用的手法;                                                              

 

 

题二: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所咏之物:                           修订:                               

2.特点:                                                                    

3.表达的情感:                                                              

4.所用的手法;                                                              

 

题三: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相传为杜牧出妾之子。出身寒微,才华横溢,仕途坦坷,而在诗坛却享有盛名。

1.所咏之物:                           修订:                              

2.特点:                                                                    

3.表达的情感:                                                              

4.所用的手法;                                                              

 

题四: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所咏之物:                           修订:                               

2.特点:                                                                    

3.表达的情感:                                                              

4.所用的手法;                                                              

          

思考总结:

(一)、咏物诗具有哪些特点?

1、实写物的形态、色彩或其所处的环境。(体物肖形,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从具体描写看,除了正面描写外,还常用侧面烘托手法。

(二)、如何鉴赏咏物诗?

1 、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和比喻或象征意义(寄托)。

2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和所言之志。

3 、体会诗人艺术手法的高妙。(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板书结论:咏物诗的思想:手法+手法作用及分析诗句+情感主旨。

四、链接高考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五、仿写训练 

                                                     

请选择某一事物,通过情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

原作: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就小了。

                                                                                   

                                           

本学期,学校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讨活动。作为骨干教师,本人上了一节自以为翻转课堂的公开课。因为之前对翻转课堂的学习和了解不够透彻,这节课的翻转味道并不浓,准确来说只是一节普通的公开课,但不管怎么说,每上一次公开课,对于课堂的理解就会精进一层。

本学期,高三的复习进入第二轮复习,正好复习到诗歌鉴赏,本人就选了其中的咏物诗鉴赏作为公开课的内容。我一直以为,一节精彩成功的课堂应该是高效课堂,而高效课堂的主要特点是高容量,但经历第一次试上之后,我体会到老子的智慧:少则得。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课堂目标明确才能有所收获。

在试上之初,我的课题为:咏物诗的鉴赏与仿写。思路是以学生抄录的咏物诗开端,初步归纳咏物诗的特点,然后以鉴赏四首咏物诗为例,把握咏物诗的鉴赏特点,并且推及到高考题型的答题。后半部分是简单的咏物诗仿写训练。

结构很审美,从抄到赏,由析至写。层次井然。

但试了一次发现,我选的四首诗,对学生而言,太难了。时间太紧了,根本来不及,到哪里去偷十分钟的时间来交流创作呢。时间紧,任务重,教学环节就会常常失控,即便手段强硬的扳回预设程序也显得生硬,浮泛,缺乏师生之间的正面交锋和深度交流。

于是做了修改,课前完成四首咏物诗的鉴赏,并且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他们的鉴赏成果用课件形式在课堂上展示与交流,接着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咏物诗的特点,咏物诗的鉴赏技巧,最后整理出咏物诗的答题步骤。第三个环节服务于高考,以一道高考真题为例子,作为练习题让学生学以致用,完成高考诗歌真题的鉴赏,教学的最后环节是设计了简单的咏物诗的仿写训练。

整节课设计有层次,环环相扣,既有高考复习知识的灌输,也符合公开课的热闹氛围的特点,乍看上去上得还可以,但细细回过头琢磨,问题多多:

首先事先设计的痕迹太重,课前的学案多多少少有让学生事先做好了预习和准备,不然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的能力,这节课很难上得如此顺利。

其次作为一节公开课这样上是可以的,但如果作为一节真正的高效的高三复习课,知识点只是泛泛而谈,特别是高考真题的练习这一环节,看上去感觉学生完成得不错,但套答案模式的痕迹很明显,相信换另一道题,完成不会这么流畅。

这主要是因为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和归纳的时间太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不够。老师并没有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最后这是一节完全不合格的翻转课。最主要还是教师把控了这个课堂,不敢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每个教学问题都是事先设计好,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上完课后,同组的老师给我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从咏物诗的学习鉴赏中发现问题,提出疑惑,师生在课堂上共同解决。但这需要教师要有扎实的语文功底和超强的课堂控制能力,总之教师的底气要足。

每一堂课都会有缺憾,语文课上需要有刨根问底儿的精神,有当头棒喝的手段。这些都有待课堂操控艺术修养的提高;集体回答多了一些,这使课堂流畅平滑,所谓“一夜飞度镜湖月”,但却掩盖了许多问题,抹掉了思考的轨迹。这正是公开课追求大容量,课堂快节奏的一贯错误的做法,希望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改变观念,追求更为真实的高效课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