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关“葡萄的吃法”的写作指导及例文

(2014-05-14 20:47:19)
标签:

教育

作文

分类: 作文

有关“葡萄的吃法”的写作指导及例文

2014年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二模语文作文审题

宁国市津河中学 杨祥海整理  2014、3、8

领悟一串葡萄的禅意

——  一串葡萄,五味人生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能从平常事物中参透生活与人生的哲理,便是顿悟,便是大智慧。

一串葡萄能有什么禅意呢?

钱钟书有名言云:

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是乐观的,因为他每吃的一颗都是吃剩下的葡萄里最好的;而第二种人应该是悲观的,因为每吃的一颗都是吃剩下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却适得其反,因为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钱钟书先生的观点可谓精辟,然而葡萄岂止是两种吃法,世上又岂止是“只有两种人”。

【吃法一】只吃好的

★总有一些事情有好坏之分,不愿去沾染的事,何必强求内心去接受。既然可以避开坏的方面,只求好的方面,那么我愿意只看到世界的美好。这不是挑剔而是对本真的渴望。生活可能给予我很多,有美好也有磨难,我只希望将美好保留,忘记那些不美好的曾经。                                               

【吃法二】只吃坏的

★我,只吃坏的

我,心甘情愿\我把好的\留给我生命中的\我最爱的人\你也许说\我把美好都献给爱人

生命该有多么苦涩\可你是否明晓\有些人,曾经在他人生中最甜蜜的时刻

分给你美好,承担你苦涩\而今\我也有了甜甜的那颗\于是,爱人的每一口甜蜜

都是我生命中\最饱满的幸福

【吃法三】先吃坏的,再吃好的

★吃葡萄从坏到好,不仅意味着给自己留以希望,还意味着能为了长远的幸福而暂时牺牲眼前的享乐。只有经历一系列困难,怀揣希望,并且最终能捧着自己的最好的葡萄,细细品味,那时才是最幸福的。人活着就是要有希望,有希望才有激情。幸福感存在于希望达成的那一刻,如此而来便可以与幸福相伴与激情同行。

★一方面,我不是极致的完美主义者,讨厌把事情弄得七零八落只剩并无真实感的所谓精华。毕竟缺瑕中才有独特的经历耐人体味。过于完美反而单调无趣。另一方面,我又极讨厌走下坡路。这样的生活没有奔头,只剩下满满的抑郁。从美极走向丑极的路上,充斥着恼人的不甘愿,总是没有激情且不想继续的。怕是苦尽甘来才好,有味道,又有希望。

★吃下的一粒粒“坏葡萄”仿佛是咽下了一次又一次的奔波,似年少时为了一篇作文的完成而灯下夜祷,像成年后为了一份计划的完美而焦头烂额,这坏葡萄的酸涩恰是走向理想的黑暗的没有灯塔的夜路上拾起的一份又一份孤独。咽在心里,酸涩和痛楚点燃的是一把希望与坚韧的火,这份光无论何时点亮,都可终其一生。

“好葡萄”总可以留在最后,走向“好葡萄”的道路是漫长的激励与创造,有过这份资本,又何愁最后好葡萄也同时间过了期?时间永远宽恕那些付出过的人。

在拥有吃苦资本的年纪,又何必身忙采撷那诱人的成熟的葡萄,而不忍让自己经历过等待的焦灼,时间的淬火,希望中重生呢?       

★人生总是有苦有乐,正如葡萄总是有酸有甜。先吃酸葡萄,好比先经历坎坷与波折,牙齿在酸涩中更加坚硬,,而人的意志也在苦难中更加坚定。再吃甜葡萄,好似享受拼搏的成果。品尝过酸葡萄的酸涩,才能更好地品味甜葡萄的甜美,才能在品味中学会珍惜。经历过人生的坎坷,才能更明白安定幸福的生活的来之不易,才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生活。先乐后苦,生命难免以悲伤苦涩为结局;先苦后乐,生命才会在绵远的余香中延伸。 

【吃法四】先吃好的,再吃坏的

★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有保质期限。先吃好葡萄就像积极地去拥抱身边美好的事物,抓住机遇。如果明明机遇与缘分都摆在手边,你却矜持地转身,那么时光的洪流会把美好全部冲走。没有什么可以等着你一生,正如来不及吃掉的好葡萄就变成了坏葡萄,本来可能的美丽也会因你的迟迟不肯眷顾而离去。回忆和希望虽然同样可以让人感到幸福,然而一个是充盈和满足,一个是困惑和疲倦。美好的回忆可以像不离不弃的爱人,当你老了,静坐在火炉边的时候,它总可以向你絮絮地谈论着那一段不老的曾经,依然甜美,依然温馨。                                         

 ★人生路上的一盘盘有好有坏的葡萄,每一颗都是恩赐。所以,每次请选择那颗最大最圆的吃。不要等到好葡萄变质为坏葡萄时,才悔恨当初的迟疑。也不要顾及日后没有好葡萄吃。毕竟,有你的浇灌与呵护,人生这长青的葡萄树上还在不断结出新的葡萄。  

★吃葡萄先吃好的,每次找最好的吃,放在人生中,就是在能力范围内把事情做到最好,在追求优秀与完美的道路上,每一件事都用最大的力量,不要太过估计未来还有没有机会。没准吃着葡萄就又来一串比刚才更好的;也没准吃着坏的,把好的也放坏了,或好的也被人吃了。先吃最好的,发挥自己的全力,就是不留遗憾,活在当下,把握现在。                                                  

【吃法五】用葡萄来酿酒

★我甘心用缤纷满目的葡萄换一斟好酒!

我不留恋纷乱的花花世界,不畏惧黑暗,不在意孤独等待、寂寞袭来,只钟情哪怕只一滴的厚重绵长,一饮而尽的痛快淋漓。                   

★酿酒人把好葡萄坏葡萄酿进同一杯酒,而岁月把悲欢起伏纳进同一条生命的河。佳酿香醇而不脱酒的辛辣,而人生的经历,即使波折,却总归浸着时光的悠长。

★我们遇到好的东西,总是会想让他留得久一点,再久一点。把葡萄酿成美酒,便可以把它的甜美永远的留住,让它经历着时光的酝酿,许多年后,当你再次把它开启,就仿佛看到多年前那些定格了温暖记忆的旧照片一样,不仅味道依旧甘甜,更多了一份醉人的芬香。就像一个被时光雕刻过的美人,铅华洗尽,红颜依旧,

★拿葡萄来酿酒,所体现出来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酝酿。既然选择酿酒,则不乏对生活的耐心,体验生活、理解生活是其所带来的福利。人生的酿酒师忙或不忙,都可以在闲暇时刻梳理自己的生活,且乐在其中,进而将生活的主导权掌握在手中。一份倾注热情的牵挂是生活的动力,一份满怀希望的期待是生活的源泉。

★把葡萄酿成美酒,是对未来的投资和期许。将葡萄碾碎,然后封进酒香馥郁的木桶里,在看似漫长的等待中,收获了葡萄其本身之外的浓郁酒香和亲手制作葡萄酒的可贵经验,何乐而不为?这种做法象征着一种人生态度。把已得的成果封存,用实践和时间让它慢慢发酵,变得更有价值,而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等待,学会了放下一颗浮华的心来等待另一个成功的到来。放下一个已有的成就不容易,等待它们酿成另一个成就更不容易,而在这种种的不易中,更锤炼了我们的心灵。我们的努力不会白费,香醇的味道是我们最美好的回报。这样的经历更有价值,更有韵味。

★能够耐得住一时的新鲜和诱惑,愿意用毕生去等待去执着追求。让恒心毅力与青春岁月一起沉淀。那清冽的液体里是年华的积蓄,是无悔的守候,比葡萄更香郁,也更陈久。木室打开的一刹那,是氤氲的满屋醇厚。                                                 

 

葡萄的吃法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说,西方的一个道德学者,把人生的态度比作对一串葡萄的选择。说“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面对一串葡萄,你是先吃好的葡萄呢?还是先吃不好的葡萄?先吃好的葡萄,那么一直吃下去,每次都是这串葡萄中最好的,直到最后一个,仍然是好葡萄。如果先吃不好的,那么每次吃的都是这串葡萄中不好的,直到最后一粒,一直都在吃不好的葡萄。钱说,第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乐观主义,永远看到美好的一面,后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悲观主义,永远看到消极黑暗的一面。

    如果从逻辑上说,钱钟书并没有把人生的态度说完备,至少还有两种态度需要考虑。

    一种是,这个人吃葡萄,根本不喜欢选择,碰到好的就吃好的,碰到不好的就吃不好的。这是一种很自然的,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绝大部分人,可能都是这种态度。吃到了“好葡萄”,一定想这是泰山娘娘的赐予,下次一定要去烧一柱高香感谢;如果是吃到了“坏葡萄”,一定是运走背字,更要到泰山上烧柱高香,才能改变命运。因此,这类人生态度,永远把自己寄托给别人,没有自己的主见。

    另一种人,就是喜欢插着花吃葡萄,先吃一个好的,再吃一个不好的,或者先吃一个不好的,再吃一个好的;这种人生态度一般是比较谦卑的,大多想好事坏事总不会都是自己的,有点“破财免灾”的心理特征。

    如果一串葡萄到手,你先吃好的还是坏的?选择先吃好的。——如此,似乎注定在世人眼中会过这样一种日子:先甜后苦,先享乐再受磨炼。即使眼下情况不错,可苦日子还在后头呢!

    但甜的必是先熟,酸的尚未成熟,坏的已经熟透,大可不必入口。先品尝成熟的,留下一些时间让未熟的开始变熟,经历一个由好及次的过程。这样,我吃的葡萄都是好的,至少大部分都是。况且又激起了对葡萄的好感,何乐而不为?

    如先吃不好的,倘是个肯坚持不懈,不畏挫折的还会耐着性子吃到最后一颗。假如性子急,连寻求希望的机会也放弃了,他吃到的只是最不好的。这样一来他既未尝到美味的葡萄,也没有将一项探索进行到底,还少了磨炼意志的机会。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太不划算了吗?就算用这种方法品尝葡萄的人个个都耐性十足,个个都不畏挫折,那等他吃到最后,原先很好的葡萄恐怕也会成为被抛弃的一份子。但无可厚非的是:这种人把好的留在后面吃,所以结局是好的。如果一场暴风雨来临或别的灾难同时降临到两类吃葡萄者的头上,那么第一种人会积极地寻求更好的环境避雨。假如他是一个强者还会主动地利用身边的条件改善自己的处境。他既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又找到了更好的环境远离了这场雨,既使失败,也会从中汲取教训,积累经验,再去寻求下一个机遇,面对新一轮的挑战。而第二种人只会傻傻地站在雨中,妄图让环境迎合他,而不是主动适应环境。机会来临时他总不珍惜,机会溜走后又总在叹惜。固执地认为最好的在后面却不把握擦身而过的,到头来什么也没得到。积极地寻求最好,努力将一次次衰落振兴起来,要比保留自己认为最好的当做保险箱有意义的多。 尽管后者让你有了好的结果,但在过程中你收获了什么?

钱先生的笔下这种状况,纯粹是先生自己的意会,人的乐观与悲观,人的希望与绝望全在于自己的心态,而不是哲学家主观臆断,所谓的“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的说法,我却不愿苟同,正像文章开头所说的“回答还有半杯水的人生活很乐观,回答空了半杯的人便是悲观主义者。”,两者犯了一样的错误,哲人想用洞穿一切的深邃眼光去看待宇宙万物,去投射人的心灵世界,这是一种将心比心、将自己所想强加于他人的行为,并死守此理执迷不悟。

仔细一想,钱钟书先生其实错了,因为天下不止两种人,葡萄有N种吃法。

  比如,有时会很随意地吃,抓到那个算那个,只要不是坏的,就往嘴里塞。这种人生不是很自在么?

  也有的时候,会一把一把地抓来吃。每拿到一把,我都会变着花样地吃,这一串从好到坏,再一串就从坏到好,尽情享受不同的感觉,体会不同的人生境界。

  当然,葡萄怎么吃,还分当时的情况。

  如果与你喜欢的人一起吃,一定会把最好的留给对方,自已就挑最坏的吃,这样酸在嘴里,甜在双方心上;

  如果葡萄多的是,至少比你的胃口大,就应该拣好的吃啦,人生短暂,一定要学会放弃,学会选择;

  一个人独自享受时,最通常的吃法是:先挑好一个最好的放到边上,然后,每次在盘里挑最好的吃。能不能每次都挑到最好的,对自己也是一种挑战,挑对了就是对自己的一种奖励,也证明自己没有放机该有的机会。

  最重要的一点是,不会担心因为越吃越坏而没有了希望,因为,当把盘里的葡萄都吃完了,就可以享受最好、最美的那一个葡萄。

  这样的美味感觉,总是让人期待,然后让人回味。

总结

(一)  

假如人生就是吃一串有酸有甜的葡萄,那么,有怎样的吃法,就应有怎样的人生。

  好象钱钟书先生说过:世上有一种人喜欢先吃酸的,然后揣着美好的希望再吃甜的;另有一种人喜欢先吃甜的,然后怀着美好的回忆再去吃酸的。

  据说第一种吃法较古典,现代人偏爱第二种吃法-----挥霍现在,哪管将来。

  我以为,世上的绝大部分人,是酸甜混合着吃不分先后的。

  (二)

  有一种人,执意今生只吃酸的,甜的留待来世去吃。

  有一种人只拣甜的吃,只剩下酸的可吃时,干脆就不吃了------不想活下去了。

  有一种人吃了酸的又吃了甜的,觉得尚不过瘾,还要吃怪味的、走味的。

  有一种人吃了酸的,自以为剩下的都是甜的,不料高兴过早,最后一颗却是酸的。

  (三)

  无核白、马奶子……葡萄品种上百成千,每个人品味的酸甜更不尽相同。

  有一种人以为别人的葡萄总是酸的;有一种人认为别人的葡萄总是甜的。以为别人的葡萄总是酸的人,总以为自己的那串才是最甜;以为别人的葡萄总是甜的人,固执地抱怨自己的这串是世界上最酸的。

  (四)

  哲学型的人说,不管酸甜,吃着就是幸福。

  艺术型的人说,待我将它们酿成酒或晾成干,味道会更醉人。

  还有为数不少的人则忙于算计,锱铢必较,生怕吃亏或不够吃。这些人往往欲望难填,少有快乐。                

  (五)

  有一种人自以为是地以为到口的将是甜的,却事与愿违,吃起来意外地酸;有一种人以为到口的会是酸的,却歪打正着,吃起来格外地甜。

  (六)

  有一种人只能在黑夜里吃葡萄,自己不能选择,就凭运气靠手感,吃了酸的自认倒霉,吃了甜的也看不见其美丽的色泽。

  (七)

  有一种人才吃了几颗酸的,就认定人生是酸的;

  有一种人只吃了一颗甜的,就已非常感激人生。

  还有一种人,或囫囵瞎吞,或味觉麻木了,丝毫感觉不出葡萄的酸甜,也就无所谓苦乐了。

  (八)

  人生是公平的,无论酸多甜少,还是甜多酸少,人人都只有一串葡萄,不管你爱吃不爱吃。

  

从吃葡萄谈起

哲学家说:“人生如奕棋。”我说:“人生如吃葡萄。”

一串葡萄中,不可能个个甜美,亦如人生,不可能事事顺利。然而,在渺小的生命也是经过生长的蕴育而成的。所以,我认为吃葡萄,不能把好的留在最后,也不应将好的最先吃完,更加不能扔掉坏的。只有不管好坏都吃,才能品尝出葡萄真正的味道。

每个人生命的存在都是有价值的,葡萄亦然。只有不好的葡萄将自己的养分给予另外的葡萄,才可生长出甜美的葡萄。然而许多人只看到好葡萄的价值,忽略坏葡萄的存在,这样的吃法,不是太不公平了吗?

的确,甜美的葡萄人人向往,正如我们的人生,没有人愿意拥有忐忑不平,跌跌撞撞的人生。若将人生之路比作吃葡萄之事,那么挑葡萄就好比选困难。每个人所需的都是一帆风顺的平坦之路,但是那太理想,没有谁的人生是没有困难的。只有勇者,才会选择困难重重的人生之路。一段没有困难的人生路,好比一杯索然无味的白开水。挫折必不可少,然而成功也不能没有。只有经过重重困难后获得的成功,才可散发出最绚丽的光芒。

吃葡萄时,用当拥有“公平”的心态,“好坏偷吃”的吃法才是理所应当的。在人生路上,我们应当拥有的,是健康正常的心态。不管遇到多少挫折,我们的一直不会松懈,我们的志气仍然不变。我们可以走多长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走过的路上留下了坚强的脚印。

阳光,穿过云层,给我们带来了希望;

花朵,经过生长,给我们带来了色彩;

人生,克服困难,才能留下美丽的痕迹。

我们需要的人生,不仅仅只有成功,我们需要的人生,也不仅仅只有失败。困难与成功并存的人生,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人生正如吃葡萄,不论好坏,都应该吃下去。或许,曾经的你,将好葡萄都留在最后吃,认为那是先苦后甜;或许,曾经的你,将好葡萄最先吃完,认为那是知福后才能辛苦;或许,曾经的你,将坏葡萄全部扔掉,认为那是有质量而无数量。那么现在,让我们重新考虑,让我们把好葡萄与坏葡萄全部吃下去,让我们拥有风雨与彩虹共筑的人生!

从吃葡萄的方式品人生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一书中写到:人世间有两种人,当拿到一串葡萄时,一种人先吃好的,再吃坏的;另一种人先吃坏的,再吃好的。第一种人每吃一颗葡萄,都是所剩葡萄里的最好的,但他会越吃越坏,等吃完一串葡萄时,留下的只有回忆;第二种人每吃一颗葡萄,虽然是所剩葡萄里最坏的,但他还有希望。

钱钟书先生写的这个吃葡萄的故事所讲述的不仅仅是两种简单的吃葡萄的选择,它透视的更是一种对于人生的态度和看法。我曾问过不少人他们的选择,结果意外的收集到了其他几种吃法,或付之一笑,或细细品味。对于吃葡萄方式的选择,不妨自行估量;对于不同的吃葡萄方式所折射出的人生态度,不妨细细品咂。

冬冬,我的小外甥,6岁。

“舅舅,你有葡萄?你给我带葡萄了?”他吧唧吧唧嘴,“我要吃好葡萄!我才不吃坏葡萄,坏的不好吃。在家里,爸爸妈妈都把最大最甜最好吃的葡萄给我吃。”

小武,我的好友。

他笑骂道;“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爱钻牛角尖了?有的吃倒行喽,想那作甚呢?不过如果真让我选择怎么吃的话,我会先把葡萄放到冰箱里冷冻冷冻,然后自己舒服地窝在沙发里,边吃边看电影,吃个透心凉、透心亮……。”

问到舅舅时,他说;“呦,你这知识分子今天还想考考我啊?不过这次你可难不倒我。”他眨眨眼睛笑道;“想当年啊,你舅舅我可是种过几年葡萄的,可以说对葡萄熟的不能再熟了,什么样的葡萄到了我手里,不用看,只要摸一摸就知道哪个好吃,哪个不好吃了。这个你不知道吧,这好的葡萄汁甜皮薄,有门道、有讲头的,让我细细给你道来……”

陪姥姥坐着,忽然想起,就问了这个问题。

姥姥递给我个大大的苹果,微笑着说;“到姥姥这个岁数了,哪还敢吃什么坏葡萄啊?年轻的时候,穷的吃不上东西,那是糠都是好饭,甚东西都敢吃,摸爬滚打这么些年,日子好起来了,身体却不行了,现在这身的可经不起坏葡萄的折腾了,坏葡萄就不吃了,都扔了吧。”

“要是不能扔呢?”我依然坚持地问。

姥姥慈祥地看着我;“到我这岁数,还有甚放不下的呢?”

“……”

尽管钟书先生所写的两种方式似乎以警告的口吻暗示先吃好葡萄的人剩下的只有回忆了,但事实上我并不拒绝这种吃法。也许曾经苦难,让我们怀揣着生活的认可证书;而曾经欢笑,却是让人们不断憧憬、不断奋斗的精神支柱。我们只要心中带着希望上路,即使前方风霜袭来,那欢乐女神依然在前方召唤。

这是我的吃法。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种吃葡萄的方式:可以想象当一个饥肠辘辘,奄奄一息的乞丐,一串葡萄对他来说已是饕餮大餐,他肯定会狼吞虎咽,一口吞下,绝无二话。而同样的,人生中许多事对于那些行将朽木的垂死之人,已经不容他选择了……

从吃葡萄的方式品味人生,你品出了什么?

一、看“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这一句表明:只要不脱离材料范围立意都算对。这是新材料作文多角度立意的魅力所在。

二、高中以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理性思维为主,故而,议论文为佳。

三、别忘拟个简洁明了的标题。论点的唯一性、正确性,论证的严密性,语言、结构、论据、论证、字数、书写、原创诸方面不再赘述。

四、重点看观点的提炼。以下立意我认为都没有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1、尊重差异,包容个性,培养优良个性(从不同的吃法可以看出来);

2、看问题处理问题的角度、方式不同,结果殊异(吃法的选择决定了不同的结果);

3、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决定选择,选择也反映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比如先吃什么,后吃什么;比如好的自己吃,坏的留给别人……);

4、懂得变通、创新(比如不拘泥于一种吃法;比如酿成葡萄酒……);

5、懂得分享(比如和别人一起吃,把好的给别人吃……);

6、懂得选择(比如:有人好坏一起吃,抓到哪个吃哪个);

7、先苦后甜与先甜后苦(比如:有人先吃坏的,再吃好的);

8、懂得渐入佳境的道理(比如:有人先吃坏的,再吃好的);

9、个人至上与乐于奉献(比如:有人只吃好的,把坏的留给别人吃;有人只吃坏的,把好的留给别人吃);

10、懂得取舍,勇于放弃(坏葡萄吃了会伤害身体,得不偿失,要忍痛割爱……好坏一起吃也是不懂取舍。);

11、善于辨别(比如,好坏一起吃);

12、人的地位,包括政治、经济地位以及具体环境决定人的选择(有钱人谁还吃烂葡萄啊);

13、先吃好葡萄者乐观,但留下的只有回忆;先吃坏葡萄者悲观,但留有希望。(钱钟书《围城》里方鸿渐引西方哲学家的观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