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中学2014届高三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014-01-09 20:48:05)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4届高三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洗漱(sòu)
缄默(jiān) 盥洗室(guān) 光阴荏苒(rěn)
B.摈弃(bǐng) 造诣(yì) 恣欢谑(zī) 曲高和寡(hè)
C.吐槽(cáo)
豆豉(gǔ)
倒插门(dào)
怨声载道(zài)
D.狭隘(ài ) 傩戏(nuó) 与会国(yù) 呼天抢地(qiāng)
答案:D(A项:漱shù,盥guàn;B项:摈bìn,
恣zì; C项:豉chǐ)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鞭笞
阴霾
天然汽
相形见绌
B.宣泄
睥睨
明信片
寥若晨星
C.厮打
烦躁
暴发户
黄梁美梦
D.编篡
蜇居
炒鱿鱼
殒身不恤
答案:B(A项:汽—气;C项:梁—粱;D篡—纂,蜇—蛰)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各大景区要不断提升景观的文化内涵和
,当地政府要加强制度建设,使相关决策透明、
运行透明,让游客看得到、听得懂、能监督。
②回望这个夏天,电视综艺节目可谓
,“中国好声音”无疑是其中有且仅有的亮点。它
在收视上傲视群雄,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其成熟的商业模式以及造星能力。
A.品味
权力
琳琅满目
不仅
B.品位
权利
琳琅满目
不但
C.品位
权力
乏善可陈 不仅
D.品味
权利
乏善可陈 不但
答案:C(第一组“品味”,作动词用,有“品尝”、“玩味、体会”等意思。作名词用,有“格调和趣味”“(物品)的品质和风味”等意思;第一组“品位”,是名词,本指矿石中有用元素或有用矿物含量的百分率,百分率越大,品位越高。现泛指人或事物的品质和水平;第二组“权利”,指公民和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SPAN>跟“义务”相对而存在>。第二组“权力”,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也可指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第三组“乏善可陈”:说不出有什么优点,没有什么好称道的。乏即缺乏、缺少,善即优点,陈即述说。用此成语时,含有不太满意的意思。第三组“琳琅满目”: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完美的事物很多。多指书籍、工艺品。琳琅:精美的玉石;第四组“不仅”与“不但”都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不仅”可与“更”搭配使用,“不但”则不可。)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联合国安理会能否主持公道,能否及时阻止他国干扰叙利亚内政,这对叙利亚国内局势的稳定起着积极的作用。
B.通过人民网
9月19日刊发的消息,使我们了解到在节日禁令颁布后的首个中秋仍然存在着顶风送礼的现象。
C.为满足与日俱增的客流运输需求,缓解地铁线路载客,近日,武汉地铁2号线拟再增新车上线运营,并向南延长至高新六路。
D.由于国会无法通过预算,美国联邦政府停摆。一些公共景点也停止对外开放,时隔17年,美国民众再尝政府“关门”苦果。
答案:D项(A项,两面对一面,搭配不当;B项,“通过……使……”有误,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C项,成分残缺,“缓解地铁线路载客”后应添加“的压力”。)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雷雨》是剧作家曹禺的扬名之作,该书写到了周鲁两家几十年的恩恩怨怨,书中人物关系也较为复杂,其中蘩漪与周冲的不伦恋是以悲剧结尾。
B.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举止疯狂可笑,但也执着无畏。仆从桑丘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贪图享受,然其治理海岛时却也能公正严明。
C.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塑造了林冲这一典型人物形象。他武功高强,曾为八十万禁军教头;他为人正直刚毅,见郑屠欺侮金翠莲父女,三拳便打死了镇关西。
D.在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一行历经无数艰险,终于修得正果。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分别被封为金身罗汉、斗战胜佛、净坛使者、旃檀功德佛。
答案: B(A项,与蘩漪发生不伦恋的是周萍,为周朴园与前妻鲁侍萍所生,周冲是蘩漪的亲生儿子;C项,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是鲁达;D项,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四人的封号依次为旃檀功德佛、斗战胜佛、净坛使者、金身罗汉。)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曹操墓确认属实
1月11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组织专家团赶赴河南省安阳市考察西高穴曹魏大墓。据该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庆柱透露,通过考察,从考古学上已经可以确认西高穴曹魏高陵就是曹操墓。
同一天,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公开发表长达万字的“实地考察报告”,再次提出质疑。他认为,发掘现场的1号墓只发掘了三分之一,就宣布紧邻的2号墓是曹操墓,不够严谨。另外,魏武王用的石碑与石枕,有两样重要证据是从盗墓贼那里缴获的,人们有权利质疑证据的可靠性。此外,在曹魏高陵中没有发现汉末墓中常有的墓志砖;发现头骨鉴定为60岁左右,曹操去世时66岁,在证据链上不能无缝对接;墓葬中发现的两具女性遗骨的身份也无法作出解释等等。
带队考察的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表示,判断一个墓葬的主人,考古学家主要根据墓葬形制、规模、规格和年代,特别是墓葬中出土遗物,尤其是文字资料。按照这一方法,考古学家曾推断了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墓、广州西汉南越王墓。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西高穴曹魏高陵。王巍强调,对西高穴曹魏高陵的判断,依据的是考古发掘资料,后来回收或追缴的东西只是参考。魏武王的年号存在不到一年时间,所以这一墓葬的时间段非常准确,而且墓葬规格高、形制特点突出,特别是墓葬方位,与历史文献吻合,出土文物上的铭文所反映的墓主人信息重要性不容置疑。
该所安阳殷墟考古工作队队长唐际根也发文说,有10个源自考古材料的知识全部指向历史人物曹操,其中包括“唯一对唯一”的硬性条件。文献记载曹操生前患有头痛病,而收缴的“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可证实这一点,在通常情况下,这一条件是很不容易满足的。另外,墓中出土的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或“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的八件石牌可证实墓主人死后称“魏武王”,附近的鲁潜墓载证实墓主人后世又被称为“魏武帝”,历史上曹操生前称“魏公”、“魏王”,死后被谥为“魏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又被称为“魏武帝”,这种身份在历史上是唯一的。
“从考古学上来讲,曹操墓的确认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刘庆柱认为,有三个原因引发了关于曹操墓的争议。首先,之前发生了“周老虎”、“躲猫猫”等事件,降低了公众对政府信息的信任度。其次,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再加上历史故事的演绎,曹操本身就有很大的关注度。第三,部分所谓的专家,出于炒作的目的,提出一些纯粹是外行的说法。“外行的专家毕竟也是专家,应该凭实物说话。”
对于曹操墓入选2009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的原因,王巍解释说,这是基于曹操墓在学术上的重要性。曹魏时期年代确定的墓葬迄今发现很少。这一时期,无论是都城还是墓葬制度,都开了后世先河,但在已获得的考古资料中,都城资料较多,墓葬资料相对贫乏。西高穴曹魏高陵的发现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空白,尤其是这一时期高等级墓葬的空白。
6.下列对袁济喜质疑曹操墓理由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1号墓仅发掘一小半的情况下即宣布紧邻的2号墓为曹操墓,未免失之草率。
B.魏武王石碑、石枕、墓志砖等重要证物是自盗墓贼手中收缴而来,不足为据。
C.历史记载的曹操去世年龄与墓中发现的头骨鉴定年龄有一定的差距。
D.考古人员未能对墓葬中所发现的两具女性遗骨的身份作出合理解释。
答案:B(墓中没有发现墓志砖,从盗墓贼手中收缴的物品也不包括墓志砖)
7.下列有关墓葬主人身份判断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考古学家除观察墓葬形制、规模、规格、年代等外,还可以特别根据出土遗物及文字资料来判断墓葬主人。
B.考古学家对西高穴曹魏高陵墓主的判断,是将考古发掘资料与后来回收、追缴的文物结合起来进行的。
C.魏武王年号的存在时间非常短暂,这对寻找有明确铭文的文物、以确定墓葬年代及墓主身份造成了一定困难。
D.墓中出土的八件石牌证实了墓主死后“魏武王”的称号,而附近的鲁潜墓载则证实墓主后世被称为“魏武帝”。
答案:C(原文是说“魏武王的年号存在不到一年时间,所以这一墓葬的时间段非常准确”,而非为确定墓葬年代造成了困难)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多“唯一对唯一”的硬性条件的满足,应该是判断并确认墓葬主人身份的最有力的一种证据。
B.即使不是专业的考古工作人员,如能根据考古实物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推断,其观点也是可以采信的。
C.曹魏时期的都城和墓葬制度都开了后世先河,因此考古学上的相关发现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D.通过与曹魏时期其他高等级墓葬进行比较,应能有助于确认河南安阳西高穴曹魏高陵墓主的真实身份。
答案:D(原文说曹魏高陵的发现“填补了这一时期高等级墓葬的空白”,说明无法借助其他墓葬来确认该墓墓主的真实身份)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苏轼传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苏轼问母亲:“如果苏轼将来做范滂(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昵?”】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陆贽(唐代贤相之一)的文集。】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后来苏轼携文章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说:“我的文章比这个人要逊色一大截啊!”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苏轼)调到徐州(今江苏徐州市)任知州。黄河在曹村这个地方决口,泛滥于梁山泊和南清河等地,最后洪水汇集到徐州城下。暴涨的洪水没有被及时疏导,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城里的富裕人家都争着出城躲避洪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苏轼说:“富人们出城,老百姓都动摇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呢?我在这里,就决不允许洪水危及城池。”于是,将逃出城外的富人们又赶回城里。】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苏轼拜访守卫徐州城的军队,叫出士兵头目说:“黄河水将危害到徐州城,事态非常紧急,即使你们是禁军,也要听从我的命令为我效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士兵头目说:“您太守大人尚且不躲避洪水和污泥,我们都是小人,理应为您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于是带领手下人拿着畚锸等走出军营,修筑起东南长堤。雨日夜不停,城墙仅有三版没有没到洪水里。】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苏轼在城墙上过夜,路过家门时也没有进去。他让各级官员分别堵住各自防守的地方,最后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当初,宋太祖时实行差役制度,时间长了,产生了弊病。王安石担任宋神宗的宰相时改为免役制。】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司马光担任宰相,知道免役的害处,不知道它的好处,想要恢复差役制。苏轼说:“差役制和免役制各有利弊。免役的害处是官吏聚敛民财,钱财聚集在朝廷而百姓闹钱荒。差役的害处是百姓长时间服役,不能专心全力在农事上,此时那些贪婪狡猾的官吏就趁机做一些不法的事情。这两种害处的程度,大概是相等的。”】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司马光并不认为苏轼说得正确。苏轼又在政事堂陈述自己的观点。司马光很愤怒。】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苏轼说:“当年宰相韩魏公(指韩琦,是宋朝时辅佐过三任皇帝的宰相)指责陕西省的义勇军,您当时是谏官,努力和他争执,韩公不高兴了,您也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苏轼以前听您详细说过这件事。难道今天您做了宰相,就不许我苏轼把话说完吗?”司马光听完笑了起来。】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在常州(今江苏常州市)去世,享年66岁。】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苏轼和弟弟苏辙,随父亲苏洵学习文章,后来得力于天赋。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语,也都能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丰富,光辉灿烂,
称雄百代,自从文章产生以来,(这种情况)大概也是很少见的。】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苏轼自从成为举人到后来出入皇帝身边做侍从,都一定是以爱戴君王为根本,忠心耿直的言论,正直无畏的节操,都远远在众大臣之上。】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使得他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9.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比冠,博通经史
比:及,等到
B.闻者始哗不厌
厌:满足
C.吾侪小人,当效命
侪:同辈,同类的人
D.忠规谠论,挺挺大节
谠论:正直的言论
答案:B ( 厌,心服。)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苏轼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见解的一组是(
)(3分)
①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②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
③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④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
⑤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
⑥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答案:D
(①句写苏轼读《庄子》的感叹;②句侧面表现苏轼的才能;④句写司马光担任宰相时的情况。)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苏轼十岁时,受教于母亲程氏,在读到《范滂传》后,就打算做一个像范滂那样怀澄清天下之志的人。
B.苏轼到20岁的时候,就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陆贽的文章。
C.当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时,司马光很愤怒,于是,苏轼就妥协了。
D.苏轼自从成为举人到出入皇帝身边做侍从,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
答案:C(该项说“苏轼妥协了”不对,事实上苏轼并未妥协。)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3分)
参考译文: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
(“为”“顾”各1分,句意通畅1分,共3分。)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2分)
参考译文:富人们出城,老百姓都动摇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呢?
(“出”1分,“谁与守”的句式1分,共2分。)
(3)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4分)
参考译文:他的文章博大丰富,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文章产生以来,(这种情况)大概也是很少见的。
(“浑涵”“盖”“鲜” 各1分,句意通畅1分,共4分。)
13.请用(/)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逸游乐宴乐,损矣。” (选自《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答案: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逸游/乐宴乐,损矣。”
参考译文:孔子说:“有益的快乐三种,有害的快乐三种。以得到礼乐的调节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好处为快乐,以交了不少有贤能的朋友为快乐,便有益了。以骄傲为快乐,以游荡忘返为快乐,以饮食荒淫为快乐,便有害了。”
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
寄黄几复①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②。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 此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任四会县(今属广东)县令;②
蕲:求。古语有“三折肱,知为良医”的说法,此处意在言明友人具有杰出的政治才干。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对在外为官的友人的思念(1分),对友人为官清正廉洁、从政有方、好学不倦的赞赏(1分),对友人不得志的惋惜和不平(1分),对人世变幻的无限感慨(1分)。
(2)颔联是千古传颂的佳句,请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本联采用了对比(对照)的手法(1分)。“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形成环境的对比,上下句在情感上又是“乐”与“哀”的对比,前者忆昔日相聚之乐,后者言别后飘泊艰辛(2分)。总之,快意与失意,暂聚与久别,往日交情与当前思念,全都从时、地、景、事、情的强烈对照中表现出来了,可谓匠心独运,耐人寻味。(1分)
(分析名词意象的组合、烘托、对仗、 以乐衬哀等手法,应酌情给分)
15.默写。(限选其中5句作答,每小题1分,共5分)
(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2)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王勃《滕王阁序》)
(4)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道难》)
(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6)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
(7)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8)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冬夜月暖
禾源
冬令,随着秋风中最后的一片落叶,落到了大地。我没有听到声响,许多人也没听到,但被那片叶子砸到的草和地听到了,而且就这轻轻的一声,让草惊失色,地虚松散。一个冬季毫无反抗地被种到了大地。
冬,一扎根,不仅甜住了春夏秋里多话的鸣虫,让它们睡在蜜月里,还在四处收刮着日下温暖。村里第一个醒悟的爷,一到重阳就声声告诫说:“吃了重阳糍,破裙破袄发出来。”就这一句土得掉牙,写成文字还押不成韵的俚语,成了乡村世代与冬争暖的口令。
太阳如圆饼式的取暖器,高挂在空中,她的温暖随光落到大地。争暖的万物找着最好的位置,接纳着从天而降的温暖。乡村向阳的墙脚下,村头学校的操场边,不管是站着还是坐着,都绝对要求全身暴晒。乡村人在争暖中表现得最为随缘,争春时,早出晚归,说是争播抢种;争凉时,赤膊上阵,说是歇凉;争秋时,颗粒归仓,说是抢收;争暖时,松散散、懒洋洋,说是晒太阳。
这满是随缘的一个晒字,把福为天赐的信奉亮在太阳下,浸在阳光里。他们随日光滔滔,把自己当成了要腌制的萝卜、芥菜,要在太阳下脱去所有的水分,抱着一身温暖,好好过冬。
太阳一天释放着热量,大概温源渐竭,便急匆匆隐入西山给自己加温,让月亮接替当值。乡村的人凭着被太阳晒黑的教训,说:月光会把人晒绿,若是也象晒太阳一样,浸渍在月光下,人的眼会同狗眼、猫眼、山里的狐眼一样,会发出绿光,会看到阳光下看不见的东西。于是村里相传着“太阳一落山,关门落户保平安”的民谣。满天的月华就被关在了村弄中。
多少年来,我抱着老屋的那根黑黑的门杠,把月亮温暖挡在了门外。直到那一年得到月华濯洗,才知晒月的温馨。
那一夜,走在沙石公路上的声响,晒月人彼此听得明白,左脚唰,右脚簌,唰、簌,唰、簌,原来只一个人在走,左脚是我,右脚是她。左、右,右、左,一直前行。
月光如水水无边,走在这无边的境地,也就没有了时间计算,一个夜晚是一千年的守候,一年年走过都是那一夜的月色。
我不知晒过了多少个夜晚,浸透多少的月色,我躺在月下的地上如一棵倒下的大树,砸得如水月光的波纹和老树的年轮一样多,我那浸渍月温的瞳孔,也就随月波弥漫,搜索着晒月人的影子。
我,看到了许多月下故事,心里流着比太阳还要热的激情,成了诗人,对月吟诵:千古月华/你这才子灵魂/在你的姓氏里/写下的是华章
千古月华/铅铸爱的诗篇/在你的铸槽里/流着一条我的心河
……
当我喜欢晒在冬夜的月下时,也常会遇到许多的陌生人,不论是我从他们身边走过,还是他们从我跟前走过,都一样掀动过月下的温暖。大衣里透出的呢喃细语,我听到的是月光暖流在他们血脉里流淌的声响。东倒西歪汉子呼出的酒气,我嗅到是被月光蒸出一股股豪情。我静静地漂流在这暖流中,衣冠成了浮云,身躯如一艘皮艇,载着我的心向暖流源头驰去,月亮是归程,月亮是心源。
晒在冬天的日头下,会抱得一身温暖,好好过的是冬,就如村里说:“仓里有了粮,冬天晒太阳。”
晒在冬夜的月光下,我赢得了透心的温暖,好好过着是日子,就如我说:“心中有了月,日日月儿圆。”
16.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一个冬季毫无反抗地被种到了大地。”作者把冬比拟成一株植物,落地生根,写出了深浓的冬意,富有诗意和童趣。
B.文章引用“吃了重阳糍,破裙破袄发出来”的俚语,意在表明以前农村人生活十分艰难,冬天刚到就要拿破裙破袄御寒。
C.“太阳一落山,关门落户保平安”的民谣,是写乡村人怕被月亮晒成狗眼、猫眼……看见了不该看见的东西,便早早关门。
D.作者十分喜欢月亮,经常在夜晚躺在树下晒月,在他看来,月亮远比太阳好,因为“心中有了月,日日月儿圆”。
E.本文语言清新、活泼、亮丽,既有乡间俚语、民谣的引用,又有富有文采的描写,充分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答案:BD(B项,引用俚语表明了乡村世代一到重阳节便准备与冬争暖;D项,在作者看来,月亮和太阳都好。晒太阳,可以抱得一身温暖;晒月亮,可赢得透心的温暖。)
17.本文的标题清新动人,请指出其动人之处及其作用。(4分)
参考答案:
冬天本已寒冷,黑夜更添寂寞,月亮隐现阴柔,三种带有冷色调的事物叠加在一起更显寒意。作者却巧妙地用“暖”字把它们串联起来,使得感情基调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给予人温暖和希望。(2分)既新颖,又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还能勾起读者的阅读欲望。(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18.作者喜欢“晒月”,其理由有哪些?(6分)
参考答案:(1)宁静的月色让人心旷神怡,浑然忘我;(2)能引出无限的思绪,“看到许多月下的故事”,激发心底的激情与诗意;(3)如水的月光能让人回归美好的本性,即使彼此陌生,也一样能觉出温暖。(4)晒月让“我赢得了透心的温度”,领悟了人生的真谛。 (每点2分,答出3点给满分。)
19.本文流露出了作者安分随时的人生态度,你如何评价这种人生态度。(6分)
参考答案:本题可以持肯定态度,也可持否定态度,但要言之有理。
肯定态度:这种安分随时的心境体现了作者的恬淡、达观的人生态度。(2分)在喧嚣的城市里,作者用笔倾注对乡村的一片深情,对乡村人事的记挂,对一方净土向往,难能可贵,值得肯定。(4分)
否定态度:这种安分随时的心境,这种桃花源式的理想境界,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3分)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需要的永不满足的积极追求。(3分)
五、语言表达及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根据以下材料,按要求作答。(4分)
暑期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推出了全新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该节目每周五晚间黄金时间仍在续播。节目邀请了国内语言专家担任裁判和解说,央视著名播音员轮番上阵担任读词考官。央视表示,这不是一场秀,而是用一种简朴单纯的状态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
请你为该节目拟一条宣传标语。(要求:原创且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1: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对偶)
答案示例2:领略汉字魅力,传承民族文化。(对偶)
答案示例3:一种妙趣横生的游戏,一首文化传承的欢歌,一场汉字书写的盛宴。(排比)
21.下面是一首仿照余光中的《乡愁》而写成的新诗。请你根据已给的其它两节小诗,补写第二节诗歌。(4分)
小时候,
我是一个淘气的孩子,
喜欢跑到很远很远的村庄,
摸鱼,钓虾,捉迷藏。
后来呵,
我是一个求索的学子,
爱上攀爬幽深幽深的书山,
沉醉,惬意,又彷徨。
答案示例:
长大后,
我是一个任性的少年,
喜欢纠结悠长悠长的雨巷,
淋雨,漫步,闻花香。
22.根据以下材料,按要求作答。(4分)
2005年著名演员李亚鹏与歌星王菲领证结婚,据媒体报道,他们于2013年9月正式宣告婚姻走到尽头。对此人们议论纷纷。
甲说:“娱乐圈就是个大染缸,充斥着各种潜规则和不良因素,正是这加速了李王二人的分手。他们的婚变不过是娱乐圈明星婚姻的一个缩影。”
乙说:“我原本以为他们会将这场爱情进行到底,可是他们坚持了八年的爱情长跑,结果依旧是分道扬镳。世间已无真爱,我感觉我已经不会再爱了!”
丙说:“不管怎样,当初他们能抛开世俗的眼光走在一起,这本身就说明世间有真爱,真爱很伟大。”
请你针对上面的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语言简洁,字数在50-80字之内)
答案:本题可针对李王的婚姻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就甲乙丙三人的观点进行评点,观点要积极向上,尽量辩证客观。
答案示例:李王的分与合只是个案,不能作为衡量真爱存在与否的唯一标准。真相难明,局外人难知具体分手原因,妄加揣测既毫无意义,也是对当事人的不尊重。
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有的学生遇到老师,视若不见,低头而行;有的学生遇到老师,如鼠见猫,仓皇逃离;有的学生遇到老师,咋咋呼呼,嬉皮笑脸;有的学生见到老师,则是微笑称好,礼貌得体。
有的老师对待学生特别严厉,绝对按章行事,有错必究,有人戏称这种风格为“暴风骤雨”;有的老师对待学生十分温和,凡事一味包容,乃至纵容,有人戏称这种风格为“和风细雨”;有的老师对待学生则是严慈相济,讲求恩威并施,有人戏称这种风格为“春风化雨”。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3.具体评分标准参加《湖北省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韵译《寄黄几复》】
我住北海,您在南海,相隔遥远,音信不通;
想托鸿雁传送书信,鸿雁拒绝,终是不能;
我们相聚时少,欢乐时光仅仅喝下一杯酒光景;
而漂泊在外,各自苦寂却漫漫十年,叫我如何不思君!
身为县令的你,家徒四壁,从不后悔,从不苟且,做到了“君子固穷”;
医生治病要用“三折肱”来证明自己的医术高明,
而你治理国事,服务民众,政绩非凡,再不需要刻意求名;
我能想见你垂老远宦,只能以读书排遣孤寂与困穷,
我仿佛亲眼见你独听瘴气弥漫的河对岸野藤间猿的哀鸣
【古诗《寄黄几复》参考赏析】
这是一首怀念远方友人的诗。写于元丰六年(1083)调监德州监政期间。黄几复是作者年少时的好友,已十年不曾相见。诗中叙述了两人十年别离之苦,回忆了昔日友情,并想象好友身处逆境之情形,表达出深切的思念之情。“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说彼此相隔遥远,连鸿雁都拒绝传书,音信难通。“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彼此相聚的时间太短,而漂泊别离的时间太长。桃李、春风,这些春天里才有的美好事物,象征了在一起时的欢乐时光;江湖、夜雨、残灯指漂泊在外的生活。这两句喜与悲之对比强烈,更凸显了相思之深。“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写好友家里虽然只有一座空荡荡的房子,但他能做到“君子固穷”,志存高远;他想象到黄几复如今头发已经斑白,可还在那个猿猴啼哭、四处瘴气的地方苦读,赞扬他学而不倦、为人正直、不肯屈从流俗的高洁品质。
立意造奇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如说两人相隔遥远书信难通,他不直接言明,而是说连鸿雁也谢绝传书,新意倍出。这首诗还多处化用典故,力求做到“无一字无来处”,从经传古籍中寻求诗料,在一定程度上给律诗带来厚重古朴的意蕴。
首联“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流露了作者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起句突兀。前句化用《左传》中楚子对齐桓公所说的“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一南一北,海天茫茫,相距辽远。作者跋此诗云:“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涪翁以惊创为才,其神兀傲,其气崛奇,玄思瑰句,排斥冥筌。”后句说通信颇为不易。古人有雁足传书之说,但又说鸿雁南飞止于湖南衡阳,而四会在衡阳之南。所以,嗟叹想托鸿雁捎封信去也被它谢绝。“寄雁传书”的典故太熟了,但继之以“谢不能”,立刻变陈熟为生新。李白长流夜郎,杜甫在秦州作的《天末怀李白》诗里说:“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表达深厚的友情和相聚不得的惆怅。
颔联“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回忆昔日相聚宴游之乐,概写贬谪漂泊如同转蓬的凄苦生活,进一步抒写相别十年的思念之深。回想当年,春风拂面,他们在盛开的桃李花下举杯欢饮;十年来,各自漂泊江湖,每当夜雨潇潇、漏尽灯残之时,不由得更加思念远方的友人;使用名词或者名词性词组缀合成句,所绘情景的反差巨大,萧索凄凉,高度概括,对比强烈,寓写意化情感于其中,蕴含种种难以言传的复杂感受,具有极大的意象张力。《王直方诗话》云:“张文潜谓余曰:黄九云:‘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真奇语。”这句诗在当时就颇为著名。
颈联“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称赞友人为官清廉、从政有方。作者称赞黄几复作为一个县的长官,家里只有立在那儿的四堵墙壁,处境贫寒,暗喻他清正廉洁;其善治病,古代以治病喻治国,但并不需要“三折肱”,言外之意是他已经有政绩,显露了治国救民的才干,无需过多挫折考验,便能够取得好政绩,有为朋友和自己鸣不平的况味。
尾联“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以“想见”领起,与首句“我居北海君南海”相照应。想象友人垂老远宦,只有以读书排遣孤寂和郁闷。如今友人已白发萧萧,伴随着他书声的,是那从隔着瘴气弥漫的溪水边野藤上传来的悲苦猿啼,抒写身世飘零、宦海沉浮、孤苦冷落的心境,是用“景句”来写“意句”。这里颇有为博学多才的友人和自我偏居荒蛮之地以及老境沉沦的不平之慨,具有清淡之色和沉郁之气。
该诗用事用典特征突出,但写“意句”,运用《左传》、《史记》中的散文语言入诗,苍劲古朴,运古于律,拗折波峭,如“持家”句两平五仄,“治病”句也顺中带拗,有所谓的诗境的生新美、诗语的峭拔美、诗韵的兀拗美、诗构的复合美,能做到“合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为一”,诗歌做到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以涩作健,以韵取胜。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