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深入评论——时评写作方法指导

(2014-01-03 17:06:15)
标签:

教育

情感

试题

分类: 高三

如何深入评论——时评写作方法指导

 执教:广州大学附属中学    袁伟军

【课例实录】

一、课堂导入:时事风云卷胸中

 (师生问好,导入新课)

   师:明代东林书院正门上有这样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党的领袖顾炎武曾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关注时事,培养社会责任感,是我们必备的人文素养。下面请同学们谈谈近段时间发生的时事并用一句话概括。

  1:国庆黄金周高速免费大堵车。(众笑)

   师:免费的午餐难吃啊!

  2:莫言被瑞典文学院授予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笑)

   师:嗯,终于圆了国人的诺奖梦。

  3:河南伊川北大门被网友戏称为“裤腰带”。(众笑)

   师:看来建筑设计还得考虑大众的审美趣味!

  4:陕西“表哥”杨达才和广州“房叔”蔡彬分别受到当地纪委停职调查。(惊叹声)

   师:网络反腐很有力度和效率,值得推广!

  5:清华“学霸”马冬晗姐妹美名传遍全国校园。(赞叹声)

   师:这是一个学习神话,让我们望尘莫及。

  6:韩国鸟叔朴载相的神曲“江南style”风靡全球,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学跳骑马舞。(众大笑)

   师:有空大家也去秀一把哦!(大笑)

   师:同学们已初步养成了关注时事的习惯,说明我们前阶段借鉴《羊城晚报》“大城小议”栏目的时评写作很有成效。大家在写作过程中,能各抒己见,涌现出了许多佳作。但老师在批改习作时,发现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即评论不够深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三种方法,试图找到破解这一难题的良策。

投影:课题  如何深入评论——时评方法指导一

     教学目标  针对一个新闻事件或现象,能自选角度角度旗帜鲜明地表达观点并进行深入评论

二、评论比读学方法

   师:前段时间,我们借鉴《羊城晚报》“大城小议”栏目,写过一个时评。

   投影 时评素材  拜托屈局长厉行监管之责(见2012831日《羊城晚报》A13版)

   我把大家的立意从屈局长、园方和家长的角度进行了分类。下面我们先看以屈局长为代表的政府官员的角度的2则评论。

投影 评论一  拜托屈局长厉行监管之责(内容略)

      评论二  最怕是有钱没处交(内容略)   

   师:大家阅读后思考如下问题:这2则评论,你更喜欢哪则评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支撑观点的理由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关键语句并简要分析。

(学生阅读思考并交流讨论,教师巡视,3分钟后)

 1:我觉得第2则评论好。

  师:嗯,喜欢的理由呢?

 1:第2则评论的观点是只要存在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就无法解决赞助费的问题。因为家长之所以愿意交高额赞助费,最重要的问题是优质学位供不应求。它的深刻之处在于:作者没有在赞助费这个问题上纠缠,而是能透过问题的表象,看到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实质。(掌声)

  2:我想补充一下。

   师:好,请发表你的高见!

  2:第一则评论最大的问题是观点不明确,只是一味地罗列事实,没有进行深入分析,特别是结尾句:“局长要对群众负责,不能高高在上而不管事,不管事的局长谁都会做,要做就做个让人民信服的好局长!”明显是带有批评指责,于事无补。

   师:比对这两则评论,同学们思考一下:要使评论更深入,可以采取什么方法呢?

  3:不要只是一味地堆砌事实,要学会深入分析。

  4:要善于从表象看到问题的本质。

   师:很好,这两位同学谈到三个词:“深入分析”“表象”和“本质”,很有哲学意味啊!

投影:评论方法一  揭示本质法:现象——本质

   师:我们再来从家长和园方的角度探讨。

. 投影(家长角度):  评论一  家长的悲哀(内容略)

                     评论二  家长为何不愿退“赞助”? (内容略)

.投影(园方角度):   评论一   幼儿园,赞助费得停了!(内容略)

                     评论二   叫停赞助费,还得具体分析(内容略)

   (学生分为两组,阅读思考交流,3分钟后)。

   师:下面请从家长角度分享你们的阅读体验。

  1:我比较喜欢第2则,他的观点非常明确:家长缴纳赞助费的目的是为了买到安全感。深入一层就说明我们社会的权益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在某种意义上说,家长在教育资源的平等获取上,尚处于弱势地位。

  2:我补充一点,在我看来,家长在内心中还是希望退回赞助费的,但是为什么又不敢去主动争取呢?因为社会传统习惯思维的影响和权力的阻力太大,说不定赞助费到手之日,也是小孩的学位泡汤之时。所以重要的是加强制度建设。相比较而言,第1则材料有点不顾实际,只是一味指责家长不去退赞助费,没有理解家长的苦衷,这是有失公允的。(掌声)

   师:大家还有没有补充意见?

  3:我觉得在退回赞助费的问题上,政府还得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不然执行效果会打折扣。

 4:我认为家长的公民意识要加强,不能被潜规则所摆布,培养维权意识和敢于维权也很重要。

  师:大家的看法大都倾向第二则更好,那他是怎样论证的呢?

 5:他先用类比的方法来分析的,把交赞助费比作给医生送红包,是为了购买安全感。然后再追问原因,是因为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最后提出需要建立一套严密的监管措施来保障退还赞助费工作。

师:哦,原来如此。作者是从结果一步步推出原因的。

投影:评论方法二  由果溯因法:结果——原因

   师:下面我们请从园方角度探讨的同学闪亮登场。

  1:其实我蛮喜欢评论一,首先作者谈到,政府取消赞助费,面对这一政策,幼儿园的对策就是软硬兼施:软的就是对小孩“区别对待”,硬的就是直接以学位不足的名义拒绝入学。可惜这位同学只是点到为止,没有再继续深挖下去,所以我更喜欢第2则评论。(众大笑)

   师:那请继续分析第二则好在哪里?

1:我觉得这则评论有两个最大的优点:一是语言风趣幽默,用了“亮瞎了眼睛”、“狮子大开口”等语句,让人觉得生动形象。二是行文逻辑非常清晰:首先提出善政落实不到位,幼儿园装聋作哑,指出问题之所在,然后分析园方在做表面功夫,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作者接下来继续深入分析,不像前面的评论那样以偏概全,认为所有的幼儿园都是错的,而是说有些幼儿园本身条件好,需要额外的收入来支付他们付出的成本,最后指出让幼儿园生存,需要制定一个合理的收费标准。我觉得评论得合情合理。(热烈的掌声)

   师:那大家思考一下,这则评论的论证方法与前面的有何不同?

2:我觉得这则评论的换位思考比较好,能够站在园方的角度设身处地来理解。

  3:我觉得没有把园方一棒子打死,能够在正反面来分开论述,让人觉得分析得比较全面。

   师:很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利弊分析。

投影:评论方法三  辩证分析法: 对同一现象从正反两个角度评论

   师:我们刚刚总结了3种评论方法,在此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教大家:是不是每个角度就只有一种评论方法呢?

   生:(齐)不是。

师:好,那请大家用辩证分析法从屈局长的角度评论一下,准备2分钟。

   生:我觉得从屈局长的角度正面看,他必须去厉行监管职责,如果新政出台,不去执行落实,那会导致政府公信力严重下降,这样政府的工作成效就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批评屈局长,毕竟这个问题是个系统工程,牵涉面比较广。家长和园方是执行的主体,不去积极配合政府落实执行,却全部依赖政府监管,又有多大的实际效果呢?所以我们应该积极配合政府出台的政策,协助以屈局长为首的政府官员来解决赞助费的问题。(热烈的掌声)

三、堂上演练用方法

   师:国庆长假期间,广州地铁上演了一场“老少血战”,让我们广州人很痛心,社会上都在热议此事。

投影:       时评素材  广州地铁上演“全武行”

     107日上午8时左右,在广州地铁4号线车陂南站,一位67岁的老人与一名20来岁的年轻小伙,因为上车时,两人为插队进车争抢座位发生口角,上车之后尽管位置空余,但两人之前的争执还是升级,最终大打出手,双方“争斗”得血肉模糊。车上乘客看劝阻不成,纷纷避让。这新闻一出来,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改编自108日 《羊城晚报》之“大城小议”栏目

   写作要求:请阅读以上新闻,自选角度,自主立意,写一段300字以上的评论。

   师:请大家把自己的时评习作重新修改一遍,修改时注意如下三点:1. 你的观点是什么?2. 支持你观点的理据是什么?3. 你运用了什么评论方法?大家准备10分钟,每组推荐一位代表上台展示交流。

1:(投影习作)我运用的是揭示本质法。我的观点就是题目:浮躁社会导致小题大做。实际上我要论证的核心是社会浮躁。我选取了两个现象:一是为了一个小小座位就能引发这样一场打斗;另一个就是旁观者的无动于衷。实际上这一动一静两个现象,都源于一个相同的理由,即人心浮躁。人心的浮躁让他们不顾任何颜面,所以就算一个小小的座位也让他们忘记了谦让。再者,因为那些在场却不去阻止打斗的人们,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因此我认为造成这样悲剧的本质是在各种社会压力之下,人心特别浮躁造成的。(掌声)

2:(投影并自信地发言)我的观点就体现在标题上:大家都竖起了自我防卫的盾牌。请看文章第二段:在现代社会,大家在各种各样的事件中缺乏安全感,双方在网上或现实中约架死掐,互不让步,极力维护那点可怜的利益,从而导致社会矛盾不断产生,社会人际关系日益冷漠疏离。我的评论方法是从社会矛盾不断爆发的现象追溯到原因:大家普遍缺乏安全感,才导致大家在内心竖起了防卫的盾牌,属于由果溯因法。(掌声)

3:(投影习作)我的观点是社会燃点太低。在如今这样浮躁的社会,大家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像公交地铁插队、乱丢乱扔垃圾、社区邻里关系恶化等就可见一斑,大家为了芝麻大一点的事就大动干戈,实在让人悲叹。现在社会好像变成了一个火药桶,一不小心,就会引爆。其实根本原因是社会燃点太低。我的论证方法属揭示本质法。

师: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新名词:社会燃点,让我们有耳目一新之感。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处理好同学关系,建设和谐班级和文明校园。

师:从刚才三位同学的评论展示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娴熟地运用评论方法,有理有据地对自己的观点展开深入论述,让我们在内心中产生认同感,这就是方法的力量,也是思想的力量。

师:(神秘地问)同学们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评论的?

生:(齐)想!

投影:                     警惕社会“戾气”

    地铁上发生血淋淋的肉搏,简直让人不可思议。而正是这种不可思议,才让所谓的“一时冲动”失去依据。结合当下发生的种种,不得不让人觉察到社会弥漫着一股“戾气”,它是一种十分残忍,凡事要做得狠,偏向走极端的一种心理或风气。

    为何这些人会因一些小事采取过激行为,原因在于对自身利益的过度维护。其实在种种“寸土不让”的利益坚守中,可能出于缺乏社会安全感,也可能是在争取和获得自身利益的经验积累,这应该属于一个极端功利社会的必然产物。人们总在这些突发暴力事件后感叹:“退一步海阔天空”,似乎这是一个很容易解开的心结。但此类事件从天上(如飞机上越秀区常委方大国暴打空姐)到地下(如老人在北京地铁站台被骂气死),又从贫困潦倒的弱势群体发展到相对殷实的中产阶级,已成弥漫之势,难道还不值得引起社会的警惕吗?

师:(热烈的掌声)谢谢!同学们认为老师使用了什么评论方法?

生:(齐)揭示本质法

师:(大声问)大家愿不愿意看更牛的人写的评论吗?

生:(齐)好!

师:依次展示《羊城晚报》“大城小议”栏目三位评论员的文章,让学生逐一评点(掌声热烈)。

投影: 一、人兽之间 林琴西; 二、血染的疯狂何龙;三、收起你道德的老拳  小乔(详见2012108日《羊城晚报》A13版“大城小议”栏目)

师:同学们,金代文学家元好问曾说过:“鸳鸯绣出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但今天老师毫无保留地把时评写作的“金针”与大家分享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时评写作中灵活运用。同时要提醒大家:方法只是手段,更重要的是思想的积淀。唐代画坛名家张瓘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南宋名将岳飞也说过自己行军布阵的经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启发我们,方法的最高境界就是与思想妙合无痕,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慢慢领悟。

四、练习巩固熟方法

师:为了巩固我们的学习成效,老师推荐一则时事素材,请大家课后查阅资料,认真写作。

投影:   时评素材:“新二十四孝”标准(内容略)

   师:美好的时光总是匆匆流逝,我在同学们身上感受到了青春的活力,生命的激情,社会的责任感,希望大家永远保持这股锐气,为明天的腾飞积蓄能量。

 

【执教感言】

    这堂是全市“时评学习”公开课,听课的专家有华南师范大学陈佳民、陈建伟等教授、省教研室吴惟粤主任、《羊城晚报》著名评论员何龙、林琴西、小乔和编辑林圳,还有广州市四百多名高二语文教师参加了听课评课。

    这堂课的成功,首先要感谢谭健文老师、高二中心组的老师和学校领导以及语文教研组全体同仁的无私帮助。它让我深深懂得: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其次是在课题选取、教学目标设计上,我按照活动写作的要求,充分考虑了学情,尽量使活动学习可具操作,让学生学有目标、评有方法、练有示范,扎实高效。再次在教学方法上,我改变了传统“应试作文”的教学模式,用活动写作的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写作潜能,鼓励自主探究、生生合作,师生互动,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最后是教学流程感觉比较流畅,导入的时事激趣,能使学生迅速进入了写作情境;中间的学练结合用方法,互动性强,特别是老师和评论员文章的实例示范,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效果非常好;课后的巩固练习,学生写作欲被极大调动,为课后的时评练习起到保鲜功效。 

总体来说,本堂课基本上贯彻了活动写作中“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新理念,但我觉得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改进,如学生修改的环节应加长,教学语言不够精炼。

 

活动写作教学新尝试                       

——对袁伟军老师执教《如何深入评论——时评写作方法指导》课例的点评

谭健文(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高中部主任)

     近年,广州市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倡导两种学习方式:活动写作和堂上写作。“活动写作”或者称“活动型写作”,是相对于“堂上(应试)写作”“模仿写作”而提出来的一种写作学习的新形式,兼有活动教学和任务型教学的性质和特点。本课例(见附课例)为2012学年广州市高中语文活动写作教学优质课,是活动写作教学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一、教学设计体现活动写作的理念和操作要求。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①分享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②通过对两篇评论文章的比对,体悟、学习深入评论的三种写作方法。③根据三种写作方法的原理,学生修改自己的文章。④学生交流修改心得。⑤分享教师及名家的文章。

    课堂教学是活动写作教学过程中的其中一个环节。按照教学计划,高中必修第五模块的写作学习内容为时评。袁伟军老师在模块学习之初向学生布置了参与《羊城晚报》“大城小议”的活动,要求学生每周在栏目中挑选一话题,像评论员那样发表意见。本课是活动开展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后,为提升学生评论时的理性表达水平而设计的一堂含技法、修改、升格的写作指导课。之后,还邀请了《羊城晚报》大城小议栏目的三位评论员与学生见面,交流写作的心得。

    从设计中可以看到,所谓的活动写作就是布置一项任务,设计一个活动,用任务引领写作,在写作中掌握写作,是一种基于“情境认知”下的“真实的写作”。袁伟军老师设计的活动写作,不是以传统的“布置写作题目或学习课文(范文) ——分析讲解写作知识和方法——学生进行模仿写作——最后批改评分”模式进行写作,而是把写作看作是“认知生成和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学生“自我表达和社会交流”的一种手段。

二、体现了写作中强调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

    这样的写作,体现了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参与。由于写作的内容是学生自己“自由挑选”的结果,学生自觉地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或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存,在计划、执行、监控自己的写作过程中运用有效的策略,为自己的顺利开展写作寻求保障。在课堂的观察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时事新闻非常熟悉,课堂导入环节里连续六名学生用一句话叙说了新近发生的六个新闻事件。这种状况下的写作,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了实处。

观察袁老师的活动设计及课堂教学,由于学生要“像评论员一样发表意见”,他们就必须要考虑读者,要思考自己想达到什么目的,文章会起到什么作用等等,这样的写作,其意义远比课堂的“命题作文”要深远。在活动中,学生的写作是以“评论员”的特定角色,面对同学,就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对话交流,体现了“写作即交流”的价值取向。

三、“以写促读,读写结合”促进能力提高。

    完成活动,不但要写,更要读;活动的过程就是“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学习过程。为了完成评论的写作任务,学生至少要读:①栏目的新闻;②报社三位评论员的评论。由于要写作,由于要更好地表达,学生阅读三位评论员的文章就比平时一般性的阅读来得仔细、认真,许多细阅读、精加工的策略亦就自然生成,阅读质量随之提高。在活动中,学生还发现了新闻事件的不断发展,有些事实前后会有变化。因此,关注事件的进展,听取多方声音,寻找事件本源又促成了学生新一轮阅读的开始。阅读吸纳信息,获取知识,但要将信息与知识形成文字、见识而表达出来,其能力显然要比单纯性的吸纳阅读要高。这样的写作,已经不是成就一篇文章的结果,而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一段过程。

四、学习过程相互激发、相互配合。

    本课例的兴奋点在“比对激励”:学生习作的比对,评论员文章的比对,学生习作与评论员文章的比对,学生前后文章的比对,教师文章与评论员文章的比对……过程写作中的学生、老师和同学之间,更多的是相互激发、互相配合,形成了一个课堂环境下的互动、交流、合作学习的共同体或者“工作坊”。

 “活动写作”是一种新的写作学习模式,它的核心理论是把写作行为建立在写作客体(活动)、写作主体(内心)及写作受体(他人、即读者)相统一的基础之上。通过本课例,我们可以看到写作是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的所需,即表白内心、与他人相感通的所需,感受到学生的思想、品德、语言技能等全面的和谐发展,体现了当代写作教育的理想目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