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太子头上的博客
太子头上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09,285
  • 关注人气:6,54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言文阅读导学案

(2013-09-24 10:13:25)
标签:

教育

高考

试题

分类: 高三

文言文阅读导学案

第一讲   文言实词

【学习目标】

《考试说明》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层级B级。

【学习重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抽象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含义。

【学习难点】重新梳理掌握中学课本中出现过的通假字、异读字、偏义复词和一词多义现象。

【教学过程】

考点解读:关于文言实词,《考试说明》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 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是一种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了主要掌握的常见文言实词120个。除了这些,高考还会涉及一些中学课本中经常出现 的或古文献中使用率较高的文言实词,这些都要靠平时阅读时积累。特别要注意积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今通假、偏义复词和词类活用等现象。

一、知识点梳理重点阅读文本14-15页“考点知识梳理”,掌握有关知识。

二、巩固训练

(一)一词多义: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就   (1)金砺则利  (     )

(2)连辟公府不  (     )

(3)一蹴而  (      )

(4)已股落腹裂,斯须毙 (     )

(5)若无罪而死地 (     )

(6)乃谢客车 (     )

2.负 (1)颁白者不戴于道路矣 (     )

(2)均之二策,宁许以秦曲 (     )

(3)秦贪,其强  (      )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赵 (     )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约不偿城,乃使 其从者衣褐 (     )

(6)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 (     )

(二) 古今异义  (见文本14页)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义: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同一个词,古今意义不同,最容易出现望文生义、曲解文意的错误,阅读时要特别注意。

(三)通假字: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注音并加以解释。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系向牛头充炭 直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甚矣,汝之不惠

(5)或师焉,或不焉

(6)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7)赢粮而景从

(8)风吹草低见牛羊

(四) 偏义复词

判断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是否偏义复词,并分析其含义。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2)其日牛马嘶(     )

(3)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4)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

(5)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

(6)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7)蟪蛄不知春秋(     )

(8)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五)词类活用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

1、沛公欲王 关中

2、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3、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五人墓碑记》)                                                    

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5、谨庠序之教

6、[素]善/留侯张良

7、六王毕,四海一

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9、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10、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11、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

12、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13、侣鱼虾而友麋鹿

14、渔人甚异之。

15、大将军邓骘(zhì)奇其才

16、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17、 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

18、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9、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陶渊明《咏荆轲》)

[温馨提示]

1、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施动者   动词  受动者    使字句  

2、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谓语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或活用的名词充当。

三、演练提升: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明穆宗隆庆)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硃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 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取材自《明史·海瑞传》)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署南平教谕         署:委任,代理

B.墨者多自免去       墨:贪污,不廉洁

C.执政阴沮之         阴:暗中,秘密

D.素疾大户兼并       疾:加快,迅速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         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

B.礼官辄表贺                       一鸣辄跃去

C.率夺还之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D.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臣请为王言乐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瑞 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听说他为老母祝寿,才买了二斤肉。

B.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斋戒修道。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皇帝读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下令左右把他逮起来。

C.海瑞推行政令气势过于猛烈 ,有些奸民乘机告状,世家大姓有被诬受冤的。朝中多名官员上疏陈述他的罪状,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

D.海瑞再次上任后,仍然刚正果敢,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恶人先告状,上疏诽谤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没有同意。

4.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2)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

 

四、作业:完成理解巩固运用习题

                                           第二讲   文言虚词

【学习目标】

《考试说明》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层级B级。

【学习重点】

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抽象用法和在文中的具体用法
【学习难点】

重新梳理掌握中学课本中出现过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梳理重点阅读文本26-30页“考点知识梳理”,掌握有关知识。

二、巩固训练:

1.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2、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 也          B.大王来何操     

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曰:壮士,能复饮乎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3.比较下列各句中的“以”字,对其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1)告先帝之灵以彰其咎           (2)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
(3)得全首领以没                 (4)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5)以秦昭王四十八年生于邯郸      (6)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7)(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8)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9)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     (10)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11)敛赏财以送其行
A.(1)与(2)相同,(8)与(9)相同
B.(3)与(4)相同,(10)与(11)不同
C.(5)与(6)不同,(7)与(10)相同
D.(1)与(11)不同,(6)与(7)不同
5.比较下列句子中的 “因”字,对其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军解,因大破之            ②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④公等碌碌,所谓因人事者也  

⑤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        ⑥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⑦因循守职,无所改作          ⑧因陈桓子以请,乃许之  

⑨因此怒,遣人追杀之          ⑩因其无备,卒然击之
A.②与④相同,③与⑦不同            B.⑥与⑦不同,⑨与⑩相同
C.①与⑤相同,②与③相同            D.④与⑧不同,②与③不同
6.对下列各句中“所”字的分类,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父去里所,复还            ②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安之  ③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         ④抚军不忘所自  

⑤太祖为流矢所中                 ⑥皆生毛,长一寸所  

⑦夜以火指鼓所                     ⑧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A.①⑥/②⑦/③④⑤⑧            B.①②⑥/③④⑤⑧/⑦
C.①⑥/②③④/⑤⑦⑧            D.①②⑥⑦/③④⑤⑧
7.对下列各句中的“为”字进行分类,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府丁为文惠君解牛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以架亡 

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④匈奴不灭,何以家为 

⑤战而不克,为诸侯笑         ⑥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⑦便于四方,不能专利,虽多,亦莫以为        ⑧今故告之,反怒为
A.①③/②/④⑦/⑤/⑥/⑧
B.①③/②⑥/④⑦⑧/⑤
C.①/②/③⑥/④⑦⑧/⑤
D.①/②/③/④⑦⑧/⑤/⑥ [来源:学#科#网Z#X#X#K]

8、下列句中加点的“若”字意义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②视之,形若土狗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④天若有情天亦老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                      ⑥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⑦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⑧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A.①②/③⑤/⑥⑦⑧/④ B.①②⑥/③④/⑤⑦⑧

C.①②⑥/③④/⑤⑧/⑦ D.①②⑥/③④⑦/⑤⑧

9、下列句中加点的“也”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二项是(       )

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A.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廉者,赵之良将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10.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岂吾相不嫦娥侯耶?且固命也
   ②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
B.①临视, 则虫集冠上
   ②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C.①困兽犹斗,况国相乎
   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
D.①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②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

三、高考体验 (10年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申甫传

                                                  汪琬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为童子时,尝系鼠媐1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河 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授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 。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站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已而瘗2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逐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 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 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桂败殁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卢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注]  ① 媐(xī):嬉戏。     ② 瘗(yì):埋葬    ③ 窭(jǜ):贫穷。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人濒行                            濒:临近

B.客州人刘翁廷传所                    客:寄居

C.遽薄京师                            薄:逼近

D.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卒:步兵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童子亦欲学之乎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遂言甫于朝         当其欣于所遇

C.金公以御史为参军     以勇气闻于诸侯

D.听其召募             其皆出于此乎

11.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①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        ②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

③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吗   ④权贵人俱不习兵

⑤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                ⑥诸路援兵不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1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兵打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B.申甫学佛不成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颍州大侠刘廷传的叔伯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 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重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达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碗。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4分)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3分)

 

 

(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3分)

 

 

四、作业:完成理解巩固运用习题

                                   第三讲  文言句式和翻译

【学习目标】

1、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B)

2、掌握几种句式的翻译方法,做到熟练准确的翻译。

【学习重点】

掌握四种句式的翻译方法,做到熟练准确的翻 译。

【学习难点】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法。

【教学过程】

《考试说明》规 定: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分值是8分到10分。“文言文翻译主观题”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人选择文言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重要的语法现象的文言文句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这些语法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积累性的——实词方面的通假字、重要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方面的重要虚词、固定结构;第二类是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和各类句式。为此,考生必须将上述两大类八个方面列为复习重点,并加以重点地强化和灵活地把握。

设题方式:1、判断省略成份是否正确   2、选出与题干的句式相同的一项 3、选出句式相同的项     

 4、通过翻译考查句式

一、知识点梳理:阅读文本34-38页相关内容,掌握有关知识。

(一)判断句

1、快速朗读并翻译下列句子: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③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⑦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⑧秦,虎狼之国。

2、判断句式的特点:

① 用“者”或“也”配合表判断。 “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②用副词“乃”“则”“即”“皆” “素”等表示判断 。例:环滁皆山也。

③ 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④用“非”等词语表示否定性判断。例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⑤没有词语标志,名词对名词直接进行判断。可以转化为“…者,……也”句式。

3、翻译得分点:“是”

(二)被动句

1、快速朗读并翻译下列句子: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②而君幸于赵王。

③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④徒见欺

⑤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⑥为仲卿母所遣。                   

2、被动句式的特点:

①用 “于” “见”“见……于……”“受……于”  表示被动。

②用“为”和“为……所……” 表示被动。

③没有语言标志,动词从意思上表被动。

例: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 赋》被攻破

3、翻译得分点:“被”“受到”

【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 恕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

(三)省略句

1、省略句式特点:

①:省略主语       ②省略谓语        ③ 省略宾语

④省略兼词         ⑤省略介词(主要“于”“以”两词)

2、翻译得分点: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并加小括号。

(四)宾语前置

1、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否 定词:不、未、莫、无等;   代词:己、 之、余等。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安、谁、孰、胡、焉等。

③用“之” 或“唯…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是 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2、翻译得分点:调整语序,将前置的宾语放在动词或者介词后。

(五)定语后置

1、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①中心词十定语十者   例: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              

③中心语+之+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格式:中心语十数量定语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2、翻译得分点:调整语序,将后置的定语放在中心语前。

(六)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

1、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①动十以十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②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 ①能谤讥于市朝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形十于十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                 

2、翻译得分点:调整语序,将后置的介词结构放在动词前作状语。

【总结】特殊句式翻译口诀:

  判断句式,看清标志,  翻译要点,“是”为要义。

  确定被动,很有规律,“被”或“受到”,随文释义。

  所谓倒装,其实容易,调整语序,畅通文意。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 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二、巩固训练

(一)明确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并翻译。

1、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3分)(2010江苏)

 

2、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3分)(2010天津)

 

3、甫(人名)数以其术 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3分)(2010山东)

 

4、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3分)(2010广东)

 

(二)翻译下列各组句子并区别:

1、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②沛公安在?

2、①仆以口语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②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

3、①不拘于时,学于余。

②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4、①慈父见背

②是以见放。

(三) 把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注意画线句子的句式特点。(04福建)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①焉。”他日,董祁②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③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注】①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 ②董祁: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 ③纺:系

 

 

 

 

 

 

 

【知识归纳】

一、文言翻译的原则:

1. 译文忠于原文,要做到“信”。所谓“信”, 也就是不能脱离原文语义,与原文语义要保持完全一样。

2. 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就是要做到“达”。所谓“达”,也就是行文通顺,意思表达清楚明白。

3. 译文要体现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风格, 语言要“雅”。所谓“雅”,就是要注意语言的美化,尽量用最美的语言翻译原文。

二.  翻译的技法。

直译的方法——“对”、“换”、“ 留”、“删”、“补”、“调 ”六个字。

①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②换――替换。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不用或不常用,或词义已经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现代汉语里的词去替换原文里的词。

③留――保留。古文 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④删――删略。古文里有些虚词,现代汉语没有对等的词来翻译,或者现代汉语在这个地方不用虚词,便可删略。

⑤补――补充。古书中的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为了完满的表达文章的内容,译文就应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句。

⑥调――调整。古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翻译时就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律作些调整。

四、“文言文翻译”的主要训练点:

1.文言实词

注 意要点:(1)基本模式是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2)积累与根据上下文意推断相结合。(3)重点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4)专用词语不译,一般词语译彻底。

2.文言虚词

注意要点:(1)积累,大体了解重点虚词的一般用法。(2)对句中的关键虚词要确译。

(3)根据上下文和相关实词意义进行推断。

3.文言句式

注意要点:(1)注意并准确反映分句间的关系。(2)注意并准确补上句中省略成分。(3)注意词语调序以符合现代习惯。(4)注意根据全文和上下文意推断。

 四、作业:完成理解巩固运用习题

 


                                     第四讲   文言分析和综合

【学习目标】

1、整体阅读文言文,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筛选文中的信息并且分析综合,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

【学习重点】

整体阅读文言文,做到熟练准确的筛选信息。

【学习难点】

筛选文中的信息并且分析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梳理阅读文本34-38页相关内容,掌握有关知识。

二、演练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0年安徽卷)

贺兰祥字盛乐。其先与魏俱起,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父初真,少知名,为乡闾所重。尚①太祖姊建安长公主。祥年十一而孤,居丧合礼。长于舅氏,特为太祖所爱。虽在戎旅,常博延儒士,教以书传。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 ,后乃遣使迎致之。年十七,解褐②奉朝请,加威烈将军。祥少有胆气,志在立功。寻擢补都督,恒在帐下。从平侯莫陈悦,又迎魏孝武。以前后功,封抚夷县伯。仍从击潼关,获东魏将薛长孺。又攻回洛城,拔之。还,拜左右直长,进爵为公。

十四年,除都督、荆州刺史,进爵博陵郡公。先是,祥尝行荆州事,虽未期月,颇有惠政。至是重往,百姓安之。由是汉南流民襁负而至者,日有千数。远近蛮夷,莫不款附。祥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时盛夏亢阳,样乃亲巡境内,观政得失。见有发掘古冢,暴露骸骨者,乃谓守今日:“此岂仁者之为政耶!”于是命所在收葬之,即日澍雨。是岁,大有年。州境先多古 墓,其俗好行发掘,至是遂息。

祥虽太祖密戚,性甚清素。州境南接襄阳,西通岷、蜀,物产所出,多诸珍异。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③钦其节俭,乃以竹屏风、絺绤④之属及经史赠之。祥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太祖后闻之,并以赐祥。

十六年,拜大将军。太祖以泾、渭溉灌之处,渠堰废毁,乃命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东注于洛。功用既毕,民获其利。

周孝闵帝践祚,进位柱国,迁大司马。时晋公护执政,祥与护中表,少相亲爱, 军国主事,护皆与祥参谋。

武成初,吐谷浑侵凉州,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祥乃遣其军司檄吐谷浑,遂与吐谷浑广定王、钟留王等战,破之。因拔其洮阳、洪和二城,以其地为洮州。抚安西土,振旅 而还。进封凉国公。保定二年薨,年四十八。谥曰景。

 (选自《周书•贺兰祥传》,有删改)

[注]①尚:指娶公主为妻。②解褐: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③詧(chá):人名。④絺绤(chīxì):葛布的统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         家:定居

B.远近蛮夷,莫不款附                   款:款待

C.是岁,大有年                         年:收成

D.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                 总:统领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 组,全都属于贺兰祥惠民业绩的一组是(3分)(    

  ①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                     ②亲巡境内,观政得失

  ③乃谓守令曰:“此岂仁者之为政耶!”         ④命所在收葬之

  ⑤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                   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贺兰祥出身贵族,年少丧父,守孝符合礼仪;在舅舅家长大,很受太祖钟爱,虽然在军旅中,却不断多方聘请儒生教自己学习典籍。

B.贺兰祥少时就有胆略勇气,志在建立功业,从十七岁开始担任官职,后来在对东魏和吐谷浑的战斗中,都获得胜利,官爵得到晋升。

C.贺兰祥的母亲是周太 祖的姐姐,他虽然是太祖的近亲,但是品性清正俭素;他的节俭作风也受到邻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督的钦敬。

D.贺兰祥一直受到太祖的信赖,多次被委以重任;周孝闵帝即位之后,执掌朝政的晋公护对他也非常倚重,军国大事都与他商议谋划。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是重往,百姓安之。

译文: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0年湖北卷)

原   ([宋] 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 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 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 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

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相与笑之曰:鄙             鄙:卑鄙

B.场功甫毕                     甫:刚刚

C.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     畜:通“蓄”

D.籍之以为厢兵                 籍:登记

6.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    

①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        ②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

③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

④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

⑤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                  ⑥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B.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

C.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D.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0年江苏卷)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 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讳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 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 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卑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 ,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惟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

                                        (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二十以归吾                          归:出嫁

B.其平居语言容止                        容止:形貌

C.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                  著:彰显

D.庶几以慰其魂                          庶几:希望

10.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3分)(     

①出其哭内之诗而悲                    ②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

③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            ④闻其贤者也则悦

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        ⑥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以后,请求好友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又一再提及此事。

B.谢氏出身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C.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

D.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