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及考点考查

(2011-02-26 22:18:09)
标签:

高考

教育

试题

分类: 高三

文学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及考点考查

 

高考涉及的文本类文本主要是散文和小说。用作考试命题材料的散文,以抒情议论为主,语言较为含蓄,有“言外之意”,准确理解有一定难度,另外跳跃性比较大,也给全面理解、分析、评价作品 带来一定困难;用作考试命题材料的小说常选用篇幅较短、容量较小、人物较少、情节较单纯的“小小说 ”(即“微型小说 ”),这种小说只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或事件中的一个小片段、小插曲,对人物只勾勒其轮廓,捕捉其主要性格特征的某种光彩或斑点,兼有特写的特点,写法近似速写。

涉及的考点内容有:1.分析综合C:①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先内容后形式)。②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①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②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③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3.探究F: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②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③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下面结合高考中出现的经典题型,谈谈相应的答题技巧,以期能对考生的文学类 文本的阅读有所帮助。

一、分析概括题

此类题包括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答题时要借助于精准的语言表达,对语言运用能力要求很高,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在有关文段,找出相应的词组或语句,稍加整合,做出答案。

如2010年天津卷第19题:除了植物外,文章中出现了哪些影响作者“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的元素?这些元素分别给予作者怎样的影响?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区间是第3至5段。做题时需要分析文章结构,找到每一段中心句和关键句,进行组织。据此可整理出如下答案:亲人,使作者领悟到随意而安的平和与超然;动物,给作者带来异常温暖的感觉;生活与传说,使作品染上了神话色彩,领略神灵之光;梦境,使作者感悟人生道理,从而产生联想。

二、语言题

1.理解句子含义

是指在整体理解和把握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客观的事、景、物,深入理解作者的情、理、意。就是借助语言的外壳,理解句子的内涵。答此类题,要综观全文,读懂全文,准确把握住作者的情感态度,不可孤立地加以理解。

如2010年上海卷第8题:第②段这句话“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的含义是。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要联系全文,以写作目的为导索,以文章线索为牵引,多角度思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综合组织答案。据此可整理出如下答案:去天目山,不仅是为了看树,更是为了缅怀先烈,这是积久的愿望和庄重的活动。

2.赏析语言

鉴赏作品语言,要结合语言环境,弄清所用的技巧,进而分析意思及表达效果。语言是为表达内容服务的,鉴赏语言切不可就语言谈语言,笼统地用“生动、形象、强调”这类套话来代替具体的分析和鉴赏。

如2010年全国卷Ⅱ第15题(2):解释下列话在文中的含意。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 家住一阵。

本题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我们可以从语言技巧、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分析。要理解“随波逐流”和“去大河家住一阵”的深层含义,还要明确作者的情感态度。故答案总结为:①我们不能在世俗生活中放任自流;②要深入到大河家这样的底层民间,才能找到中国文化的根以及人生的真谛;③这既是作者的自我鞭策,更是对读者的期待。

三、作用题

1.意象的作用

散文和小说,常用某种意象作题目,其作用一是起线索作用,二是表达某种哲理,寄托某种情思。

如2010年北京卷第17题第二问:简要分析“海棠花 ”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此类题直接考查某一意象的作用,答题时要包括结构作用——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内容作用——寄托乡思 、抒发爱国之情。

2.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答题时要找准找全答案要点,从内容看,有点明主旨、表达作者观点等作用;从结构看,在文中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有总括、总结、承上启下、提示文章思路等作用;从表达效果看,有升华主题、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等作用。

如2010年全国Ⅱ卷第16题:文中说:“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综观全篇,这两句话有哪些作用?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要注意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从结构、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综合考虑。据此可整理出如下答案:①上承前文作补充,指明了上一段中“船客子”的含义;②为后文作铺垫,解释下文“金客”、“麦客”等的含义;③使文章节奏有了变化。

3.环境描写的作用

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 和自然环境描写,其作用有:交代地点或背景;增加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突出人物性格 或品质;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等。

 如2010年安徽卷第12题: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作用作简要分析。

要结合文本内容,还要注意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从而得出答案: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4.人称的作用

考生要熟知每种人称的作用,把握答题方向。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二人称,是呼告 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如2010年全国I卷第16题: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要注意把握人称变化与作者情感变化之间的联系。参考答案如下:①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了两种不同的人称相互交叉的情形。②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情感的表达;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

四、人物形象题

人物形象题常有以下三种题型:①指处描写人物的方法;②概括人物性格;③评析人物。答题时要从人物所处的背景入手,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通过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去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如2010年陕西卷第11题(2):小说中的玛兰 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人物形象题是重点。分析人物性格要看人物动作、语言,要看侧面描写,看情节发展对人物性格的影响。从文中可梳理出玛兰的人物形象:①自私,趋炎附势,见风使舵;②伪善,爱慕虚荣,自高自大;③天真,热心,却没有原则。

五、思路结构题

1.行文思路

要弄清文章是如何写的:各段从哪些角度说什么内容;段与段之间有何关系,如何照应,怎样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只要理出文章思路,分辨清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文章的脉络就明晰了。

如2010年重庆卷第15题:文章是围绕“我观察两只鸟”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思路应该揭示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其对主题的作用。思路梳理如下:文章以我观察两只鸟为线索,先写两只鸟寻找和放弃与我的观察和推测。再写两只鸟在旧巢不远不近处筑新巢与我的观察和思考。最后写两只鸟把巢建在树梢引发的我对人类自身的反省。

2.故事情节

试题涉及概括情节、分析情节特点、探究情节合理性。可按时间顺序或地点转换来概括情节,也可围绕主要人物活动来概括。

如:2009年安徽卷第11题: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小说标题“董师傅 游湖”已透露了基本信息,师傅游湖的起因是小翠找不到回家的路 了,董师傅带她从湖边逛逛,然后送她出校门。答案整理为: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六、探究题

此类题特点是“答案开放,个性解读”,具有延展性,要求依据文本,针对某种说法,探究其内涵。主要针对形象、表现手法、作品社会价值、审美价值等展开探究。答题时要依据相关知识,尽量多角度、多层次地深挖开去。答题思路是理清文脉,整合提炼,提出自己见解。

如2010年江苏卷第14题: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解答本题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能只局限于一点。解读深刻意蕴时有以下角度:①整体把握。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②领队和汉子们。表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以及无畏勇敢。③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像牛那样软弱畏缩。④“我”和领队。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炼人。解读情感取向时要分析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需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去发掘。

纵观近年各地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我们可以看出,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越来越侧重文学性方面的考查。下面具体谈一谈各地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所呈现出来的特点,以便我们在复习中有所帮助。

一、文本材料的选取

文本材料的作者多为中外重要作家。例如季羡林,2008年全国卷Ⅱ选了他的《马樱花》、湖北卷同时选了他的《雾》,2010年北京卷选了他的《海棠花》;再如诗人兼作家雷抒雁,2009全国卷一选了他的《彩色的荒漠》,早在2007年江苏卷就选了他的《麦天》;再如作家张炜 ,2008山东卷选了他的《歌德之勺》,2009年广东卷选了他的《耕作的诗人》,江西卷选了他的《木车的激情》。近年考查到的作家还有汪曾祺 《侯银匠》(2008江苏)、史铁生 《我与地坛》(2008安徽)、丰子恺《阿庆》(2009福建)、老舍《骆驼祥子》(2010山东)、莫泊桑《保护人》(2010陕西)等。其他作家如铁凝、池莉 、张承志 、林斤澜 、孙犁 、贾平凹 、从维熙 、梁衡 、欧·亨利等也值得注意。

文本材料的题材多为“温情”主题。选文或是紧扣时代变化发展的脉搏,或是适时对过去生活进行恰当的审视;或是放眼天下,关注民生,或是着眼当前,发现细节;或是感恩造化,或是翻新思考……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体现着新课程标准对人才培养要求的考查,发挥着正确的引领作用。以全国卷一为例:2008年选的是《阳关古道苍凉美》,2009年选的是《彩色的荒漠》,2010年选的是《灯火》,它的选材重点很明显: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以及祖国大好河山的建设者或是赞美家庭亲情。

文本材料的体裁以抒情散文、议论散文为主导,间以平和的小说,积极发挥新课标对人才培养的引导作用。2008年江苏、浙江、宁夏海南、广东四省市,2009年辽宁、宁夏海南、四川、浙江、安徽五省市,2010年广东、山东、江苏、陕西四省市考查了小说,当年其他各地都考查了散文。毫无疑问,散文的阅读考查仍是体裁选择上的重点。但是,散文有写人,有叙事,有写景,有抒情,有议论,更多的还是议论、抒情。小说的考查与散文有很大的不同,一些地区积极地进行了小说考查的尝试。小说阅读除了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提炼生活的能力外,还有着培养学生虚构想象能力的审美诉求。如何判断本地区下一年考查小说的可能性?一要看全国趋势,二要看试题命制的质量,三要看阅卷的效果。备考时不可盲目猜题押题,散文小说都要认真准备,不可偏于任何一种体裁。

二、考点考查的重点清晰越来越明显

从近年来各地文学作品阅读试题来看,注重了语文基础能力的考查,特别是注重了对文章组织和结构的考查、对艺术手法中描写的考查以及对主要词句的考查(理解含意,赏析意蕴)。这三方面的考查成了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点。

文章组织和结构主要指标题的含意、开头部分的作用(第一小节、第二小节,或者其中的一两句话)、结尾的作用(最后一段,或者其中的一两句话、某个重要词语),过渡句,情节、波澜的设置等。如2009年四川卷第17题第二问:“小说以“处方”作结有何妙处?”和浙江卷第15题:“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再如2010全国卷Ⅱ第14题:“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艺术手法中的描写,在散文中往往表现为景物,小说中则多表现为人物、场景、细节等。如2009海南卷文学作品阅读第二题“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括”,这就要建立在对孕妇描写分析的基础上。2010年江苏卷11题:“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考查了描写类表达技巧。

主要词句主要指那些文章主旨句或者能揭示文章主旨的词语、句子,理解其含意,筛选其包含的信息、赏析其蕴藏的意蕴是常见考查点。如2010年全国卷Ⅱ第15题:“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本题通过考查理解关键词语来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理解把握句子结构特征和情感内涵。

考点安排上,越来越凸显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查。如果仔细归纳一下近几年各省市对文学文本的阅读考查,不难发现,都涉及到了对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查,而且是作为重点来考查的。以往“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两个考点正积极向新课标考纲的“探究”转化,大纲版考纲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在试卷中考查的数量都在减少,尤其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考查呈与鉴赏分析重要句子的作用综合考查的趋势。“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即新课标考纲的“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言的表现力”和“欣赏作品的形象,鉴赏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考点的数量在增加,具体到对标题含义及作用的鉴赏,对开头部分、结尾部分好处及用意的鉴赏和探究。尤其是探究题的考查,新课标试卷往往明确提出“探究”的要求,部分大纲版试卷也在进行着过渡。

三、以主观题为主要题型,少数省市辅以选择题,各有特色,同时又注重了探索试验,试题设计具体、灵活,富有人文性。

(1)题目设置科学,为考生指明答题方向,准确考查能力。如2009年上海卷第10题:“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分析第①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映山红的。”问题设计明确而丰富。命题人选择表达方式中“描写”这一方法,明确告诉考生答题角度和方向,要求其作具体赏析并深入体会这种技巧的妙处。这样的考查让考生能准确找准方向,可以有效检测考生的鉴赏分析能力。再如2010年江苏卷第12题:“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作用题,而且要求很明确,就从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两个角度分析作答,考生一下子就能抓住答题的方向,避免了节外生枝。

(2)用“点”考“面”,拓开考生视野,引导把握考生整体阅读。就“点”考“点”是不能考察出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的,科学的命题是能够用“点”来考“面”,考察出学生的整体能力,无疑,各地的命题者都注重了这一点。如2009年全国卷Ⅰ第14题:“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这道题点面结合,视野开阔,有利于引导考生整体阅读。试题设计了两个题目,一是概括这一段描写对象的特点,此为着眼于“点”;一是结合全文,分析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写作用意),此为着眼于“面”。再如2010年重庆卷第17题:“文章最后写道:“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此题表面看是考查对一句话的理解,实际上是要求考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来理解这句话,离开了全文的意思这句话就无从理解,命题者实则是要求考生通过对这句话的理解来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全文的主旨。

(3)探究题既考查了能力,又引导考生关注人文情怀的熏陶。新课标和新考纲都强调对“探究”能力的培养。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2009年江苏卷第14题很好地落实了这一目标:“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这个问题完全符合考纲“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要求,对考生的思想认识是一个很好的考查,因为其中设置了三级理解台阶:由“都江堰”到“修建都江堰的人”,再到“做人”。

命题人的意图从参考答案中也能看得出来:

(1)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

(2)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

(3)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再如2010年江苏卷第14题“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这道题目既能考查考生《考纲》中要求的三种探究能力,也能正确引导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驮队飞渡峡谷代表着战胜自然和艰险能给考生以鼓舞;领队和汉子们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以及无畏勇敢能给考生以榜样;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想牛那样软弱畏缩,这能让考生懂得人生路上该怎么办;“我”和领队的行为,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练人。这道题能综合考查考生的各种能力,命题相当成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