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小说阅读四篇

(2010-06-13 16:27:50)
标签:

高考

教育

试题

分类: 高三

2011年高考小说阅读四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芦   

孙 

日本兵从只有十五里远的仓库往返运输着炸弹,低飞轰炸,不久,就炸到这树林里来,把梨树炸翻。我跑出来,可是不见了我的伙伴。我匍匐在小麦地里往西爬,又立起来飞跑过一块没有遮掩的闲地,往西跑了一二里路,才看见一块坟地,里面的芦苇很高,我就跑了进去。

“呀!”

有人惊叫一声。我才看见里面原来还藏着两个妇女,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她们不是因为我跳进来吃惊,倒是为我还没来得及换下白布西式衬衣而吓了一跳。我离开她们一些坐下去,半天,那妇女才镇静下来说:

“同志,你说这里藏的住吗?”

我说等等看。我蹲在草里,把枪压在膝盖上,那妇人又说:

“你和他们打吗?你一个人,他们不知道有多少。”

我说,不能叫他们平白捉去。我两手交叉起来垫着头,靠在一个坟头上休息。妇人歪过头去望着那个姑娘。姑娘的脸还是那样惨白,可是很平静,就像我身边这片芦草一样,四面八方是枪声,苇叶子还是能安定自己。我问:

“你们是一家吗?”

“是,她是我的小姑子。”妇人说着,然后又望一望她的小姑:“景,我们再去找一个别的地方吧,我看这里靠不住。”

“上哪里去呢?”姑娘有些气恼,“你去找地方吧!”

可是那妇人也没动,我想她是有些怕我连累了她们,就说:

“你们嫌我在这里吗?我歇一歇就走。”

“不是!”那姑娘赶紧抬起头来望着我说,“你在这里,给我们仗仗胆有什么不好的?”

“咳!”妇人叹一口气,“你还要人家仗胆,你不是不怕死吗?”她就唠叨起来,我听出来她这个小姑很任性,逃难来还带着一把小刀子。“真是孩子气,”她说,“一把小刀子顶什么事哩?”

姑娘没有说话,只是惨惨地笑了笑。我的心骤然跳了几下,很想看看她那把小刀子的模样。她坐在那里,用手拔着身边的草,什么表示也没有。

忽然,近处的麦子地里有人走动。那个妇人就向草深的地方爬,我把那姑娘推到坟的后面,自己卧倒在坟的前面。有几个敌人走到坟地边来了,哇啦了几句,就冲着草里放枪,我立刻向他们还击,直等到外面什么动静也没有了,才停下来。

不久天也快黑了,她们商量着回到村里去。姑娘问我怎么办,我说还要走远些,去打听打听白天在梨树园里遇到的那些伙伴的下落。她看看我的衣服:

“你这件衣服不好。”再低头看看她那件深蓝色的褂子,“我可以换给你。先给我你那件。”

我脱下我的来递给她,她走到草深的地方去。一会,她穿着我那件显得非常长大的白衬衫出来,把褂子扔给我:

“有大襟,可是比你这件强多了,有机会,你还可以换。”说完,就追赶她的嫂子去了。

(1941年)(略有改动)

1.简要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的形象。(6分)

答:

2.概述“我”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答:

3.按照要求,赏析这篇小说的表现技巧。(7分)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的划线句子加以赏析。(4分)

答:

(2)“她坐在那里,用手拔着身边的草,什么表示也没有。”这句话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3分)

答:

4.孙犁的这篇小说,篇幅短小,但是意味隽永,颇耐咀嚼。结合作品,从下面两个问题中任选一个进行探究。回答时,请标好小题的序号。(6分)

(1)这篇小说是写人的,但为什么以“芦苇”为题?

答:

(2)孙犁善写女性,自谓“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在这篇小说里,作者对女性也有这样的心情吗?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

1.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那个十八九岁的姑娘,也就是姑娘“景”。

①她善良,关心他人(或热爱抗日战士、子弟兵)——比如先是为我穿着白衬衣而吃惊、担心;走的时候,把自己的深蓝色褂子换给我。

②她镇静,有主见——比如躲避敌人轰炸时,脸色虽然惨白但很平静;怕我多心,也不愿和嫂子再躲往别的地方。

③她勇敢,有与敌人拼死的决心——带把刀子防身。

④她寡言语,沉静,羞涩柔顺而又坚强——她话不多,但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很见性格。或拒绝,或澄清误会,或安排换衣服,都透出自己的鲜明个性。

(主人公是姑娘景,在这个大前提下,分析形象。答对3点并有相关例证,即可得6分)

2. ①“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串起故事的情节。②是故事发生发展的见证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性。③通过“我”的心理活动,从侧面烘托(或衬托)姑娘景的形象。

3.表现。(1分)

②运用拟人(或比拟)修辞,(1分)形容苇叶像坚强的抗日人民一样,在四面八方的枪声中,在严酷的环境中,安之若素。(1分)

(2)这是一处细节描写,(1分)写出了姑娘景一方面也知道带把刀子防身、抵御敌人是可笑的,但另一方面遭遇敌人时又要坚决抗击、义不受辱的刚烈个性。(2分)

4.(1)①为小说人物,为故事发展提供了活动的场景(或环境)。②是姑娘景,甚至是所有抗日人民的象征。③表达了作者对芦苇那一战斗环境的热爱,对那位姑娘景的赞赏。

(2)示例:

是这样。孙犁塑造姑娘景,就是带着欣赏、赞赏的态度去写的。姑娘景是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我”本以为她是娇弱、任性的,后来却发现她在紧张的氛围中,自有一种镇定、安定;而且姑娘又是善良的,善解人意的。她的坚强、勇敢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小说最后,姑娘景不由分说安排“我”和她换衣服,更是表现了她对“我”生命安全的关心、对抗战的支持。姑娘景身上人性的光辉,就是作者以欣赏、崇拜的心情写作所致。

写姑娘景的嫂子,也对她照顾、保护小姑子充满了肯定。

(否定性回答,酌情给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

光荣的事情 〔美国〕马克·吐温

我记得有一次,身边分文不剩了,但在天黑前又急需三美元。我茫然不知所措,到哪里去弄钱呢?

我沿着街道徘回了整整一小时,也想不出一点办法来。后来,我走进爱伯特旅馆,找了个地方坐了下来。这时一只狗朝我走来,停在我身边,打量着我,好像是在说:“你想交朋友吗?”我好奇地注视着这只可爱的畜牲,它快乐地摆动着尾巴,围着我团团转,用头在我身上摩挲,一再地仰起头,用棕色的眼睛看着我。这真是一只逗人喜爱的小东西,我抚摸着它那缎子般光滑的脑袋,就象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来源:学科网ZXXK]

过了一会儿,密尔将军——一位民族英雄穿着蓝色和金色相间的制服走了过来,人们都羡慕地望着它那身显眼的制服。这时他突然看见了这只狗,停了下来,眼睛里流露出喜爱的神情,看得出他也迷上了这只漂亮的畜牲。将军不自禁地走上前,轻轻地摸着这只狗,说:“这是一只很好的狗,多逗人喜爱呀!你愿意买吗?”

我爽快地说:“可以。”

“卖多少钱?”

“三美元。”我回答。

将军大吃一惊说:“三美元?只卖三美元?这可不是一只平常的狗啊,它至少值五十美元。你大概不懂行情,我不想占你的便宜。”

我还是回答:“不错,三美元,只卖三美元。”

“那么好吧,既然你坚持这个价钱。”将军说着,高兴地递给我三美元,然后带着狗一直向楼上走去。

约摸十来分钟光景,一位相貌温和的中年绅士走了过来,四下里东张西望。我对他说:“你是在找狗吗?”

他焦急的脸上露出一线希望,顿时松了口气,连忙回答:“对、对!你看见啦?”

“是的,一分钟前它还在这里。”我说,“我看见它跟着一位将军走了,如果你需要我试试的话,我愿意帮你找回来。”

我很少看见一个人如此感谢我,他连连表示愿意让我试试。毫无疑问,我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它找回来。我暗示他不要舍不得一点钱作为酬谢,他明白了我的意思,满脸笑容地说:“没问题,没问题。”一边问我要多少。

我说:“三美元”。

他惊讶地望着我说:“啊!这算不了什么,即使给你十美元,我也心甘情愿。”

但我说:“不,我只要这些就够了。”我二话没说就上了楼。人们一定会说我傻吧,怎么多一分钱也不想要。

我向旅馆服务台打听到了将军房间的号码。当我走进房间时,将军正在非常高兴地给狗梳理着。我说:“将军,真对不起,我要把这狗带回去。”

他吃了一惊说:“什么?带回去!这是我的狗了,你已经卖给了我,价钱是你出的。”

“是的,”我说,“一点不错,但我必须带他回去,因为有个人在找它。”

“什么人?”

“这只狗的主人,这不是我的狗。”

将军更惊奇了,不知说什么才好,半晌才说:“你的意思是你把别人的狗卖了?”

“是的,我知道这不是我的狗。”

“那么你为什么要卖呢?”

我说:“哎呀!你真问得稀奇,是因为你要买它,我才卖给你,是你自己出价买这只狗,这你不能否认吧。我既没有要卖它的意思,也没有说要卖它,我甚至连想也没想过要卖它呢……”

将军打断我的话,说:“这正是我生平遇到最稀罕的事,你是说你出卖的这只狗不属于你……”

我不等他说下去,便说道:“你自己说这只狗可以值五十美元,我只要了三美元,还有什么不公平吗?你提出多付些钱,事实上我只要了三美元,这你不否认吧。”

“哎呀,我并不是非要这只狗不可,事实上是你自己没有狗。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我说:“请别再费口舌了,你不能回避这个事实:买卖是公平的,非常合理。但因为这不是我自己的狗,因此,争论下去也是白搭。我必须把它带走,是因为有个人要它。我在这个问题上没有选择的余地,你懂了吗?如果你处在我这个位置,假如你卖了一只不属于你的狗,假如……”

将军连连挥手:“好啦,好啦,不要说这一大堆令人迷惑的辞令了,你把它带走,让我休息一下吧!”

我还给了他三美元,把狗带到楼下,交给了狗的主人,得到了三美元作为酬谢。

我心满意足地走出去,因为                。我决不会用那卖狗的三美元,因为狗不是我的。但我从狗主人那里得到的三美元,那才真正是我的,因为那是我赚来的,那位狗主人如果没有我,一定不能找到狗。我这种认识,至今不变,我永远是光荣的。大家知道,在那种情况下,我非那样做不可。正因为这样,我可以永远说这样的话:“我决不会用那种来路不明的钱。”

1.“就象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2.联系上下文,在横线上填写一句话,要求连贯、生动,有益于主旨的表达。(2分)

3.小说为什么以“光荣的事情”为题?(5分)

4.请赏析文中“我”的形象与作用。(6分)

答案:

1.写出小狗的可爱,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2.我做了一件光明正大的事。

3.设置悬念,增加故事的可读性,吸引读者;具有讽刺作用,挖苦了所谓用不正当手段赚钱是光荣的;用幽默的手段,淋漓尽致地揭露了社会现象的本质。

4.形象:“我”是一个喜欢耍小聪明、自欺欺人的人,通过玩弄手腕不劳而获。

作用: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串文章始终的主人公;③通过“我”的所作所为抨击丑恶的社会现象,揭示全文主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

等待散场  刘心武

已经是晚上9点钟了,我才到达剧场门前。剧场里的芭蕾舞剧《天鹅湖》肯定已经跳完了如梦如幻的第二幕,而且华丽诡异的第三幕说不定也所剩不多。我是个狂热的芭蕾舞迷,因此尽管因为业务上的急事耽搁到8点40分才得脱身,还是风风火火地跳进出租车赶到剧场。

我出了汽车才感觉到下着小雨。从我下车的地方到通向剧场大门的宽大阶梯,还有一小段距离,为了避免淋雨,我从售票处以及相连的平房那儿绕向阶梯,因为那里有挡雨的棚檐。我一边小跑,一边朝剧院大门望去,慌急中,我忽然撞到一个人的肩膀上,我立足定神一看,是个小伙子,戴着一副眼镜。他的眼珠子在镜片后也细打量着我。

“您有票吗?”

我吃了一惊。竟还有比我更痴迷芭蕾舞的。这剧场前的小广场上,在路灯光下,霏霏细雨中活像巨型甲虫的小汽车,默然地斜趴成一大排,除了我们俩再没别的人影。里面舞台上剧已过半,他还在这里等退票?

“我自己要看!”我一边回答他,一边掏我的票。咦,怎么没有?

“不,”那小伙子蔼然地对我说,“我不要您的票,您快进去看吧!”

我从衣兜里掏出一堆名片,从中抽出了那张宝贵的剧票,顺口问:“你不看,呆在这儿干什么?”

“等散场。等她出来。”

我立刻明白,是一对恋人同来等退票,只等到一张,因此小伙子让姑娘先进去了。我倏地忆及自己的青春,一些当年的荒唐与甜蜜场景碎片般闪动在我心间,我不由表态:“啊,你比我更需要……你进去吧!”

我把票递给他,他接过去,仔细地看了一下排数座号,退给了我,我那张票是头等席,180元一张,他是等我主动打折么?我忙表态:“不用给钱,快进去吧!”他却仍然把我持票的手推开了。

我觉得这个小伙子很古怪。

小伙子很难为情,解释说:“我答应在外面等她……她也许会随时提前出来……我还是要在这儿一直等着散场……”说着便扭头朝剧场大门张望,生怕在我们交谈的一瞬间,那姑娘会从门内飘出,而他没能及时迎上去

我抛开那小伙子,跑向剧场大门。小雨如酥,我险些滑跌在门前的台阶上。从每扇门的大玻璃都可以看到前廊里亮着的灯光.可是我推了好几扇门都推不开。后来我发现最边上的一扇是虚掩的,忙推开闪进。前廊里有位女士,我走过去把票递给她,她吃了一惊,迷惘地看看我,摇头;紧跟着前廊与休息厅的收票口那儿走来一位穿制服的人。显然,那才是收票员。他先问那位女士:“您不看了吗?”又问我:“您是……怎么回事儿?”我发现先遇上的那位女士,不,应该说是一位妙龄女郎,站在前廊门边,隔着玻璃朝外看,我也扭身朝外望去,只见那个小伙子仍在原地,双臂抱在胸前,痴痴地朝剧场大门这边守候着……

从演出区泻出《天鹅湖》最后一景的乐曲,王子与白天鹅的爱情即将冲破恶魔的阻挠而终于圆满。妙龄女郎望着雨丝掩映的那个身影,忽然咬紧嘴唇,眼里闪出异样的光……我站在那儿,摩挲着鬓边白发,沉浸在永恒的旋律里……

1.文中哪些地方告诉我们“小伙子”痴痴守候的就是“妙龄女郎”?(4分)

2.分析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含意及作用。(4分)

(1)我倏地忆及自己的青春,一些当年的荒唐与甜蜜场景碎片般闪动在我心间。

(2)我站在那儿,摩挲着鬓边白发,沉浸在永恒的旋律里……

3.小说两次提到《天鹅湖》乐曲,有什么作用?(4分)

4.这篇小说细节描写的手法比较突出,请从小说中选取两个具体例子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1)从“我”在门廊里意外遇到“妙龄女郎”,先误以为是“女士”,后来又说“不,应该是一位妙龄女郎”,暗示了小伙子等的“她”是恋人(女朋友),而不是母亲或者妻子。(2分)   (2)从文末对“妙龄女郎”的描写,她那么暧昧地望着雨丝掩映的“小伙子”,也暗示了她就是“小伙子”要等的女朋友。(2分)

2.(1)作者被小伙子的言行打动,回想起自己年轻时的那些不为人理解的行为又自感甜蜜的生活片断;(1分)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奠定了基础。(1分)   (2)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美好的爱情的感动和对两个年轻人纯真爱情的赞美;(1分)照应小说开头,首尾呼应。(1分)

3.小说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天鹅湖》,首尾呼应,(1分)使文章结构完整,升华了主题,(1分)《天鹅湖》最后一景的乐曲是为了烘托故事氛围,暗示小伙子与姑娘的爱情最终走向成功,进而歌颂爱情的美好。(2分)

4.参考示例:(1)“说着便扭头朝剧场大门张望,生怕在我们交谈的一瞬间,那姑娘会从门内飘出,而他没能及时迎上去。”(1分)小伙子的动作透露着对女友的关心、理解、信任和希望,表现小伙子对女友的一片痴情。(2分)   (2)“一位妙龄女郎,站在前廊门边,隔着玻璃朝外看”“妙龄女郎望着雨丝掩映的那个身影,忽然咬紧嘴唇,眼里闪出异样的光……”(1分) “站在前廊门边,隔着玻璃朝外看”表明妙龄女子一方面惦念着小伙子,一方面又对爱情徘徊不定,所以她也在苦苦地守望着;“忽然咬紧嘴唇,眼里闪出异样的光”表明在小伙子的痴情感染下,妙龄女郎决心确立爱情,并对未来的爱情充满了信心。(2分)    注:举例1分,分析准确、合理2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18分)

你必须做出选择

奚同发

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算算从儿时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

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

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儿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那么逼着他拉琴。甚至,父亲上班后,还专门用摄像机对着他,看他是否在练琴。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家里为什么父亲在时就有电,父亲外出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想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练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起来。一旦拉琴,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前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对他都充满信心,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大家才失望地说,可惜了,可惜了。没有人能改变他。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不过,大家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是自选曲目。当老师用目光示意他可以开始后,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响的一震。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间滑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阴柔,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

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拉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起初他只想着随便拉一拉,毕竟是最后一次学校考试——他一生考了多少试啊!没想到,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随之动容。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咚”……

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住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

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老教授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这就是说,你的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

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可以听到人的呼吸。泪再一次流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

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

1.为什么说“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 ?(4分)

2.谈谈你对小说标题“你必须作出选择”的理解。(4分)

3.这篇小说用了很多篇幅写“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4分)

4.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主题,并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6分)

答案:1. “他”小小的年龄就有很好的拉琴技术,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对他都充满信心(2分);但“他”对拉琴缺乏感情,且没有人能改变他,为此人们感到失望惋惜。(2分)(4分。意思对即可)

2.毕业前,“他”只能选择父亲的安排,走自己情非所愿的人生道路;毕业时“他”,毅然选择放弃。人生有太多无奈,有时不得不做出选择。(4分。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3.“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是本文的高潮部分,(1分)作者这样安排,更充分展现“他”内心的压制和反抗,使人物形象丰满而富有张力。(2分)本次演奏的成功和听众的赞赏,与前面拉琴缺乏艺术、大家对他失望形成对比,深化了文章主题。(1分)(4分。意思对即可)

4.示例:

(1)这篇小说是对应试教育的控诉。从儿时起近二十年,主人公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但在父亲的逼迫下从未间断过练琴。父亲的逼迫无所不用其极,他与父亲进行一次次智力较量,他没法战胜的,恐怕不止是父亲的智力。(4分)干事情不可强迫,应该尊重个体的不同需求和爱好。(2分)

(2)这篇小说是对艺术规律的理解。技术,是没有生命的;艺术,则是生命感受和技术的完美融合。主人公原先令教授们失望,而最后一次演奏成功,正是从相反的两个侧面阐释了这个艺术规律。(4分)人们应该从实际出发,遵从规律,否则达不到目的。(2分)

(6分。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