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十则教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0-03-19 10:23:08)
标签:
教案教育校园 |
分类: 教案 |
《人间词话》十则教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教学目的:
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研读《人间词话》,领会王国维的“境界说”观点,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时数: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王国维”。(学生说“我知道的王国维”,然后老师再补充介绍)(P89)
王国维,中国近代重要的史学家、美学和文艺理论家。
他幼年接爱的是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15岁还考中秀才。青年时代在当时进步思潮影响下,努力学习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把西方美学和文艺思想与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思想融合起来,成就了他主要的美学文艺理论著作《人间词话》。辛亥革命后,他以清朝遗老自居。1927年由于长期思想上的苦闷,生活上的困顿,长子去世,挚友绝交,再加上对北伐战争胜利的恐惧,导致他自沉颐和园昆明湖,终年50岁。他的才华和卓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令人惋惜。
第二课时
一、
同学们,我们最近在复习古诗词鉴赏,还记得我们在讲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关系时常提到的一句话吗?
(“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二、
1、自由读,知大略。
这一段内容主要探讨了两个什么问题?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2、解读“有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看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这两句诗里描绘的景物有何特点?为什么会是这样?
(“花不语”“乱红”,雨横风狂,落花飘零,哀伤——因了独立黄昏,惜春伤春的我)
(“孤馆”“闭”,春寒袭人,杜鹃啼血,夕阳西下,无限凄婉——因了饱受羁旅漂泊的我)
物本无意,实乃诗人主观情绪的浸染啊(亦可提“移情”)。你还读过哪些这样的句子。
(学生回答)
师发言参考:“泪眼”句:无限伤春。古代女子常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泪眼问花,花儿也飞去。有情之人,无情之物都报以冷漠。反映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女子无人同情的怅然若失之态,所以移情到景上。“可堪”句:贬滴之后,逢春寒,感孤独,听杜鹃悲鸣,见夕阳西下。凄厉的气氛,“可堪”二字刻画诗人自我形象。移谪居之恨到凄厉之景上。
示例: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3、解读“无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你如何理解“无我”之说?这里明明有个悠然的诗人吗?
(王国维所谓的“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无我”,而是指诗中景物不带作者任何的主观感情及个性特征)
(引导学生读两句诗的后两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师发言参考:“采菊”“寒波”二句表面上只有写景,实际上陶渊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闲适之情融化于景中,隐藏其下。元好问的离别之情也融于景中。
4、我们读过的诗句中有写“无我之境”的吗?
示例: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为什么创作“无我之境”更难?)
(人莫不有七情六欲,观景赏物莫不带有主观上的一些色彩,形成文字,多表现为“有我之境”;相对而言,灭绝掉主观情思,超然物外,达到物我浑然的境地,写出“无我之境”就比较难了。)
概括:
情在景上,有我之境。寓景于情,见情。
情在景下,无我之境。寓情于景,见景。
A
C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答案D
三、研习第四则。
一、研读4、5、6则。
请一同学读4、5、6则,讨论:王国维认为做到哪些方面才能使诗词出境界?
1.写真景、真情:景真,写出自然神韵,不只求形似;情真,发自肺腑,诚挚深切,而非虚情假意,无病呻吟。
2.出境界需情景交融。
3.除了以上内容,形式两方面之外,还需炼字的技巧。
“闹”字:用通感的手法,把视觉感受变成听觉感受。逼真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又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
诗人炼字把杏、花都拟人化了。好像有灵性、情感,唤起读者丰富而美好的联想和想像。
迁移:王安石《泊船瓜州》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字王安石曾用过“入”“过”“满”等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结果“绿”
成全诗诗眼,说说“绿”字怎么好?
形容词用如动词,和煦春风吹拂下,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诗人就把看不见的春风转化成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精神。
1、“三境界”:读,赏,解
①揣摩着读
②想象着赏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志存高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兀兀穷年,孜孜以求,如追求热恋中的情人般无怨无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上下求索,豁然顿悟,犹如在茫茫人海中找到朝思暮想的心上人般终有所获)
师发言参考: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长林叶落,西风乍起的清秋时节,登楼远眺,云淡天高,一条路通向遥远的天际。此情此景,一种孤独寂寞油然而生,似乎也唤起了一种追求和探索的期望。比喻在创业治学的开始阶段,必须高瞻远瞩,视野开阔,耐得住寂寞孤独,而有所追求,有目标。同时认清前要走过的道路,理清前人已有的成果。这是第一阶段。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描绘热恋中情人的相思之苦。情有独钟,专一执着,虽衣带渐宽,枯槁憔悴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比喻创业治学的过程中,要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具有不怕艰难险阻,不惜殚精竭虑的献身精神。这是第二阶段。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描绘了灯如海,花如潮的无宵节,情人约会的情景。经过百千次苦苦追求,在那灯火冷落之处,终于见到朝思暮想的意中人,不禁大喜,极度幸福、欢欣。比喻经过艰辛的探索和追求,终于获得事业成功,学业有成,理想实现的无比喜悦和快慰,这是第三阶段。
③联系着解
其实这三种境界还远不止在那些成大事业、大学问者身上,同学们能不能联系或历史的,或现实的,或自己的,或他人的经历谈谈呢?
2、读背此则。
一、研读后三则。(生读-----生议-------师引导------生读)
第8则“东施效捧心”:即东施效颦pín:机械地,仅从外在形式上模仿别人。思想、修养要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光从形式上去仿照,达不到美的境界,还可能带来丑的效果。
第9、10则中王国维认为,诗人对自然人生要做到: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统一。重视外物与轻视外物的统一。
入乎其内,即重视外物:才能获得丰富的创造材料,细致体察感受外物,作品才有生气。
出乎其外,即轻视外物:跳出自然人生之外,才能纵观生活的整体,作品才能内容深刻,情致高远。
学习了之后,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王国维的诗词鉴赏理论,并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艺术修养,否则,不谈当一个好的作家,就是当一个读者也难与有境界的作品产生心灵的共鸣,最终与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失之交臂。希望今天的学习能给大家这样的启示。最后,全班齐读,再一次熟悉巩固。
二、课外推荐阅读《人间词话》
精矣,王国维!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赞叹王国维的博大精深:“先生之学精矣!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
郭沫若:“在近代学人中,我最钦佩的是鲁迅和王国维。”
朱光潜:“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最精到。”
《人间词话》不仅关乎诗词鉴赏,还关乎其他艺术欣赏领域,甚至还关乎人生,她是大家的一本小书,是我们后学者可置于案头枕边常读常新的好书。这一节课只算老师抛砖引玉,推荐课外读一读《人间词话》。
附一:板书设计
人间词话
有我之境:显我,外露,物的人化
无我之境;隐我,内蕴,人的物化
第一境界:志存高远
第二境界:孜孜以求
第三境界:豁然开朗
附二:
王国维之死,是一个世纪的谜语,但总觉得他是为“忧心”而死。他找到叔本华做他的精神引领,而从叔本华那里领会到的悲观主义恰好促成骤然赴死的决心。“人生问题,往复胸臆”,度量王国维的一生,寻觅于哲理,探求于史学,往复于“人生”。他在探索史学上做出现代少有人与之比肩的大贡献,问题在于,他的死是不是说明他往复于“人生”的途中,寻寻觅觅,终而冻馁于野,无得归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