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归去来兮辞》教案

(2009-07-19 09:52:25)
标签:

教案

教育

校园

分类: 教案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教学目的 :
    一、 诵读。
    二、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三、教学重点:
    1、知识:了解宾语(疑问代词)前置的规律。
    2、能力: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
    3、人文:鉴赏、诵读,陶冶性情。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诗句内容、意境;积极意义和消极性。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辅助手段——幻灯片。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1. 作者简介

陶潜,又名渊明,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

2. 辞赋

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又称楚辞。又因屈原写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又称“骚体”。其特点是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多用语气词“兮”,每句三拍。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到了西汉,赋在辞的影响下产生,是有韵的散文,讲究铺排。而辞仍是诗,重在抒情。

二 朗读课文

1. 放录音(朗读常规指导)

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属“辞”体,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较长停顿。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按三拍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每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2 整体理解。

“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做官往往是封建社会士阶层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首选之路,身在仕途的陶渊明为什么却想辞官归去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在此先作提示,本文写于作者辞官之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归,文中所记叙的归途和归家后的生活都是作者想象的情状。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第二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关于作品的结构层次:
    呼唤归去;闲适生活
    隐逸情怀;抒怀言志

三 研习课文

1. 男生读第一自然段

A朗读指导:

第一二句以反问的语气表示归田之志的诀绝。朗读时用升调“胡不归”重读。“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一种悔悟和庆幸溢于言外。 “悟、知、远、觉”应重读。

B.思考:

a.由何处而归?归向何处?为何要归?(用原文词句作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不谏”、“可追”。)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课外补充的这首诗(学生齐声朗读)陶渊明曾有这样两句诗“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和“池鱼”恰反映出他“心为形役”的痛苦。

b.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明确:“田园将芜”“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责自悔,“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自恕自慰。总的心情是“悲——乐”)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

2.女生读第二自然段

    此段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我们先来捕捉作者的叙事线索。(归途——抵家——家中——园中)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一踏上归途,就露出了欢快之情。(速度渐快)“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更表现出他迫切希望回到大自然怀抱的心情,简直像孩子一样的天真。因此到家一看,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更显得亲切动人。这里诗人将松树的傲岸不群、挺拔向上,菊花的素雅淡泊,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自然联系起来,使松菊成为自己坚贞、高洁、不同流合污的逸士节操的象征。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他把大自然的景物和自己志节紧密结合起来描写,写的虽是云和鸟,出则无心归则有意,正是作者出仕和辞官情形的写照。 “云、出岫、鸟、知还”重读,作者就像出岫的云,出仕本属于无心,又像那知还的倦鸟,对官场仕途已十分厌倦,终于在田园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归宿。“抚孤松而盘桓”,托物言志,以孤松示孤高坚贞之志。“孤松”一词加长音长,重读。

思考:归途心情如何?初抵家门心情如何?归家后居家生活的心情如何?(用原文词句作答。明确:“恨”——迫不及待,归心似箭,“欣”、“奔”——欣喜若狂,“怡”、“傲”、“安”——自安自乐,闲适安娱,怡然自乐,“盘桓”——流连忘返)

作者归家后或自斟自酌,或观树赏菊,或坐看白云起,或暮候飞鸟还,这样的安闲自在的心境,在我们初中时学习过的《饮酒》一诗中也有印证。(学生齐声背诵)此诗流露出作者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在作者的想象中,归隐后的家居生活愉悦恬静淡泊自在,那么归后的乡居的生活又将是怎样的呢?

3.教师朗读第三自然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 ,作者先重申辞官归田之志;再写与乡里故人的交往之乐;后又写驾巾车孤舟的出游之乐;接着作者出游触景生情,为结尾述人生观铺垫。

乡间的生活自安自乐,既有关心粮食和蔬菜的农人的劳作之欢,又有琴棋书画的文人雅士的休闲之乐。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有他的《归园田居.其三》为证此诗表达了作者对躬耕生活的热爱。

第二、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有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应该读得“气满声高”。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作者感叹人生苦短,那么作者将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呢?

4.全班齐声朗读第四自然段

此段是作者在感抒情怀,抒发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想,是作者的隐居心理自白。

讨论: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其他诗文和时代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补充典故:东晋时局动荡,仕途险恶,官场政治黑暗腐败,门阀制度森严。陶渊明为了谋生,几仕几隐,身陷其中。一天,上边派了一个督邮到其所在的彭泽县巡查,旁边的官吏叫他穿好官服、戴好帽子去谒见,陶为保持高尚的节操,不愿意,还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弃官归隐,在弃官之后归隐之前写下了这篇辞。41岁的陶渊明并从此诀别官场。

三、深读解刻
   

(一)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指名朗读本段)陶渊明为什么要选择一条归隐田园的道路?
    明确:1.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恬静的田园生活。
    2.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作者既不愿卖身求荣,又不愿服食求仙,顺乎自然、乘化而归
    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3.作者显然是经过大彻大悟之后才作此决定的。
    怎样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某种消极情绪?
    世与愿违——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岁暮年衰——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人生无常——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乐天知命——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好一个桃源世界!
   
    (二)讨论。
    1、全文主旨:厌弃黑暗官场;热爱田园风光;向往隐居生活。
    2、“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一个人生活的是否积极,关键看他有没有理想,他的理想怎么样。陶渊明青年时候也曾有过“大济天下苍生”的理想和抱负,他所描写的那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桃花源,正是他政治理想的有力证明,然而现实的黑暗把他的壮志击得粉碎。官场的庸俗污浊使他难以保存社会理想和人格价值;田园生活的质朴自由,使作者看到在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陶渊明以旷达的心境和超然态度对待生死天命,这样的乐观精神从另一层面上说,这也正是他积极人生的表现。当然这里边也流露出他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以及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没有自命清高而是直抒胸臆,不可简单肤浅的冠以消极之名。)

五.胡适曾有这样一首写陶渊明的诗。结合我们学过的有关陶渊明的作品,以及大家课外收集到的陶渊明的生平和后人对他的评价,按你自己的理解说说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崇尚自然、淡泊明志、闲适自在、躬耕田园、不流世俗、超然旷达、乐天知命)

六、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  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明确: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

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2.“以、而、之、兮、来”五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3.本文活用的词语有哪些? 请找出来加以解释.

明确: 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

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

4.判断下面三句话的句式特征:

A. 寓形宇内复几时?B. 将有事于西畴.

C. 复驾言兮焉求?

明确:A 省略句, “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B介宾结构后置;C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还出去干什么呢?”

5.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有4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读本》P266第93课《世说新语》五则,并思考这五则作者的认识是否全部可取,哪一则的意义比较深远.

板书设计:
    自责 鄙弃官场
    自悔 蔑视权贵
    辞官 向往田园
    自醒 淡泊明志
    隐居闲适自在

 

 [延伸阅读]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 回答“序”后的问题.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①,诸侯以惠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逐见用于小邑。于是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②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③,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已岁十一月也。

注释:①四方之事,指陶渊明接受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意为到各处去。②归欤,《论语·公冶长》有“子在陈曰:‘归欤归欤’”的话,表怀乡之情。

 ③骏奔,《诗经·周颂》“清庙”篇有“骏奔走化庙”的话即去祭祀。

1.  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生生所资(生产生活) B.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

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         D.非矫后所得(勉强去做)

2. “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        ②诸亿以惠爱为德

③家叔以余贫苦          ④足以为酒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3.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 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B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C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

4.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

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

C.陶辞官罢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

答案:1.C

2.B(①用来    ②把    ③因    ④用来)

3.D 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课外阅读资料

                  我心中的陶渊明

在我的梦中,常出现他的身影:他站在种满菊花,溪水半绕的庭院当中,俯身轻嗅菊花。牵牛花绽放、盘绕在东边的篱笆上。一声鸡啼,微微惊扰了他,和静静的菊花,他抬起头,望向深远的南山……

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依为伴,乐在其中。所有的尘喧往事,纷纷扰扰,他都置之不理,虽然“结庐在人境”,但是“而无车马喧”,仿佛生活在一个“世外桃源”。

酒,是他的钟爱;诗,是他的精神寄托;菊,是它的品质化身。他,就是我心中的陶渊明。

有人说,陶渊明的忘世不是隐逸,而是逃避;有人说,他不是“性嗜酒”,而是借酒消愁;也有人说他不是“居陋室而不悲”,而是无能为力,或已经麻木。但依我看,并不是这样。在如此腐败的统治下,每个文人才子“初出茅庐”时,哪个不是怀着书剑报国的远大理想,去叩击朝廷的大门,可真正落的好下场的又有几个?!现已“世人皆醉”,只靠几个人的“我独醒”又有什么用?倒不如陶渊明,远离繁杂的社会,不与贪官同流合污。下地耕耘,自给自足,衔觞赋诗,自娱自乐,闲庭信步,自由自在。

他之所以“居陋室而不悲”,是因为那里没有污浊;他之所以“箪瓢屡空”,还能“晏如也”,是因为他有精神食粮;他之所以不因庄家“草盛豆苗稀”而急躁惋惜,是因为他始终“愿无违”。

 我,深深地为他“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之闲情所羡慕;我,深深地为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所折服;我,深深地为他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所感慨……他,已深深印在我的心中。

在我的心中,他,远离尘世,内心是满载的纯洁;他,没有繁杂的思想,只有单纯美好的小幸福……

我也要像陶渊明那样,用一颗真挚、纯真、属于自己的心去面对他人,面对生活,面对未来。

我心中的陶渊明

昔日的俗世已见过你的身影,而现在却已完全逝去了。你却只是在你的田园中辛勤劳作。“笔泄山野句,神醉酒壶空。”这就是你,一个归园田居,与世无争的隐者,一个看破人生追求的人——陶渊明。

那时官场的勾心斗角,明争暗斗,令文人无法接受。但像陶渊明这一类的文人又颇受排挤。这一切令陶渊明失望痛心,于是他便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辞官还家,开始了田园生活。这种情况我想并非是陶渊明的厌世,而是其对人世间的无奈。

忆起你归家的情景,欢喜与释然写在脸上,荒芜的山径里,还留着一些不愿随风而去的秋菊。仆童相迎,他们身后,还有你未曾懂事的孩子在身边。你坚定的说:“隐,未错矣。”

虽然陶渊明在田间劳作似乎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尽管他在极力描写“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乌托邦世界里的生活的逍遥,但却如何也掩饰不住其心中的官场上的悲哀,其精神也并没有解放。其正是“悠中有忧”。

一日日,一月月,一年年,你最终在田野安静秀美的画卷中默默地辞去。你以生命化成的烛焰永久照耀着他人的生命历程,而化作一篇篇珠玑般美丽的篇章,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给后世的人们留下深刻的、有益的思考。

“一生别无所求,两袖清风。”那并不是厌世者,而是“一枝寒梅天地香的诗意傲骨。

                         我心中的陶淵明

        我心中的陶淵明是清高的,驕傲的。陶淵明多次辭官,厭倦勾心鬥角的官場,而嚮往幽遠靜謐的田園生活。

        陶渊明早年没有做官,二十九岁时,因为亲人衰老、家道贫困的缘故,他出仕做祭酒,由于不能忍受官场的腐败和黑暗,没过几天便辞职不干了。州里又召他做主薄,他也是“辞不就”,在柴桑过起了自给自足的隐居生活。七年之后,陶渊明又出任桓玄镇军的参军。母亲去世后,他辞官奔丧,守制两年。
       後來,陶淵明又做了彭澤縣令。
       陶渊明当上彭泽县令没多长时间,有一天,浔阳郡郡守派一个督邮到县里视察,县吏告诉他:“您应该穿好衣服,束好衣带前去拜见。” 陶渊明听后,叹了口气说:“我岂能为了五斗米,就向那些乡里小儿卑躬屈膝?”当天便辞了彭泽县令这个职务,回归故乡。
       陶渊明只当了八十五天的彭泽县令,从此就没有再做官,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活。

       陶淵明是生活的积极者,他不追求名利,不向往金山银山,始終保持一颗快乐的心,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让自己处于一种主观美好的境界。我佩服陶淵明的毅然決然,他不被名利所誘惑,雖然他在事業上沒有取得成功,卻在後世留下良好的口碑。

                      我心目中的陶渊明

                                                

闲暇之时,翻阅着一本陶渊明的,首先是陶渊明那清新的田园气息感染着我。因为它的气质是独特而和谐的。

我们都知道,如果我们把积极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当的混合起来,我们就能得到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介于尘世徒然的匆忙于完全逃避人生责任之间,这可说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美满的理想了。

在我的心目中,他永远是最高人格的象征。他的生活是简朴的,风格也是简朴的,这种简朴令人敬畏,更使得那些为荣利斗尽一生心血的人感到自惭形秽。他在忙乱中反抗尘世欲望的念头,并没有驱使他去做一个彻底的遁世者,反而使他的生活更加和谐起来,所以我们看不见陶渊明一丝一毫的内心冲突,所以他的生活会想他的诗那么自然,那么顺畅。

从做人处事来看,它是一个谦虚、简朴、自立的人,交友极为谨慎。他就这样过着自己的一生,做一个无忧无虑的人,一个心底坦白,谦逊的田园诗人,做一个智慧而快活的田园老人。他不浮躁,不骄傲,有一种暗藏深涌的感觉。

或许我们可以在一个浮躁的年代里保持一些安静,来寻觅自己真正想要的。只有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争取自己想要的未来,坚持自己像坚持的梦想,才是真正的幸福。

我心目中的陶渊明

       田园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一直传为美谈。诗人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质,成为后世正直文人的人生目标。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艺术上,他追求诗歌朴素明洁、平淡自然,使人感到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这种植皮的风貌在雕琢诗风弥漫文坛的魏晋时代独树一帜,实际上开启了隋唐诗风的先河。

    陶渊明作文一个封建的知识分子,其人生目标自然是通过仕途报效国家。实现自我价值。然而当时的政治形势不如其意。官场的勾心斗角、明争暗斗,令他无法忍受。这一切让他失望痛心,怀着一种不甘心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态毅然辞官回家。虽然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中富有农趣,但不难看出其中的郁闷和怀才不遇的苦楚。他所表现出来的忧是一种疼痛,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感:尽管他竭力描写他在自己的乌托邦世界里生活的如何逍遥,但他的精神似乎毅然没有完全的解放!

    从志在四海,到逃避官场,退隐归田,这就是陶渊明一生的道路。他以生命的火焰烛照着他的人生里程,用杯中物消尽心中的块垒,而化作一篇篇珠玑般美丽的诗章,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给后世的我们留下有益的启示。

我心中的陶渊明    
                                      
    一个才高八斗的诗人,一个天性嗜酒的酒鬼,一个逃避人间的隐士——陶渊明。
他不满官场的黑暗,不满世俗的眼光;弃官还乡,隐居于世。他飘逸洒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悠然自得,衔觞赋诗,作文自乐。他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创造了自己的田园诗派,他写所爱的菊花,写辛勤的劳作,写出自己的壮志。无疑,在文学方面,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写出的东西在千年之后仍被传诵,对一位诗人来说,他是幸运的,这是给他的至高无上的光荣。但是,就他放弃世事,归隐田园的懦弱,是他无法洗脱的败笔。
    困难面前,诺夫往往选择退却。在那个官场黑暗,使人麻木的时代,他没有继续他报效祖国,造福百姓的理想,而是因为什么“不愿与世人同流合污”而归隐。归隐有什么用?不还是违背自己的理想碌碌终生?这可不可以说是“苟且偷安“呢?既然都与愿望相悖,他为何不在官场上搏一搏,来换取他自己的清明呢?所以,当他做出这个懦弱的决定时,他已经失败了。不管他在另一方面多么的出类拔萃,他始终都是一个不完美的懦夫

我心中的陶渊明  

对于隐士,我一向都是十分羡慕的。从接触到了这个神秘的词语开始,我就一直在想,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之为隐士呢?也许,是这样吧:一袭纤尘不染的白衣,竹屋素琴,隐于山林缥缈之处,飘飘欲仙,与花鸟石虫为伴,幽雅闲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一定是超脱世俗、看破红尘的那种。而陶渊明,这一五柳先生,却截然不同,他选择了闲适、安静,而又有些贫苦的乡野,去度过自己的余生。
    陶渊明出生于官宦之家,从小便有“大济苍生”之志。要是生活在盛唐,他可真够叫人羡慕的。可他却偏偏生活在了东晋末年。步入官场后,方才发现东晋王朝的腐败无能,他空有一腔热血而对当时的局面无计可施。统治集团的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使得他无言以对。但陶渊明却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直至自己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最后他毅然辞官,隐居田园,用自己的文笔来讽刺那个让他失望、痛恨的社会。
    陶渊明所选择的那种生活是自由的、美好的。他永远地淡漠了繁华,淡漠了尔虞我诈。仿佛鸟儿飞翔于属于自己的广阔天空之上。但像陶渊明所受的田园之苦,又有多少诗人才子愿意去尝试呢?纵观陶渊明的一生,不知算得上是悲剧还是壮举。悲的是宏愿无法实现,眼睁睁地看着奸臣当道而无能为力。伟大的是他那如茶般与世无争的人生境界。哪怕穷困潦倒,悲苦拮据,他始终孤独而顽强地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一处农舍,一袭蓑衣,便是他后半生全部情感与理想的寄托。“归去来兮”成就了自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千古情怀!
    说实话,陶渊明太过耿直,耿直得倔强,一身傲骨可谓高风亮节。只可惜,他不属于当时的官场、朝局。那个不见硝烟的战场,太过诡异、可怕,是容不下所谓的高风亮节的。也许,当他降临在那个时代时,就注定了他隐居田园的结局吧?这对他来说,可谓是一种解脱,一种新生?
    曾经的“步入桃花源”,让他看到了希望,尽管很渺茫。“环堵萧然,不蔽风日”他依旧“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只是不想违背自己的意愿,仅此而已。纵然“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他仍保持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高尚情操!像他这般的,古今中外能有几人?也正因为如此,几千年后的今天,他依然无愧地“活着”。也正因为如此,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还会吟诵着“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归去来兮辞》学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有关作者、文体及写作背景知识
   有感情地诵读全文
   掌握重要字句
2、 过程与方法
   诵读感知    借助学案,通其大意     师生探究,解决疑难    通过题目,落实字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感知陶渊明的思想
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全文
难点:
   通其大意
文言字词落实
二、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
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
2、作者简介
《归去来兮辞》选自《陶渊明集》。
陶潜,字元亮,一字渊明,私谥靖节。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在传统道德理想消失殆尽之际,厌弃仕途,隐遁山林,在自然中寻找精神的慰藉。陶渊明41岁时(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欧阳修说“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而已 。可见本文的成就与地位。作者的代表作有《桃花源记》等。
3、加点字注音:
求之靡途 (mǐ  )  心惮远役(dàn  )  稔( rěn )  敛裳( cháng)  轻飏(yáng )    载欣载奔( zài )   眄(miǎn  )  西畴( chóu )    窈窕(yǎo  )(tiǎo  )   
耘耔( yún)(zǐ 
三、互动探究:
1、 诵读
师生逐段、交互诵读。
要求: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2、结合译文,通其大意。
参考译文:
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的依靠,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忽然产生了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恰逢有出使到外地的事情,蒙州郡长官对我的厚爱,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因思念田园而产生了归乡的念头。那是为什么?因为本性率真,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谋生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公田的庄稼收获一次(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一心想着赶快去奔丧,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就着这件事陈述自己的心意,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正文
第一段: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归去!既然自己让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船在水面轻轻地飘荡着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遗憾的是早晨天色朦胧,还不十分明亮。
第二段:
看见了自家的房子,一边高兴,一边奔跑。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然自得的心情,深知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适。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拄着手杖走走歇歇,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渐暗太阳将要落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第三段: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的田里去耕耘。有时坐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只小船。有时探寻幽深曲折的山沟,有时经过道路崎岖的小丘。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我的一生将要结束。
第四段:
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活在世上还能有多久)?为什么不放下心来 ,听凭自然地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修仙成神是没有希望的。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登上东边的高冈,放声长啸。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四、当堂训练:
解释下面加点字  
田园将芜胡不归      为什么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何,为什么
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何,为什么         哪里
眄庭柯以怡颜   使动用法,使……愉快
园日涉以成趣    名词作状语,每天
乐琴书以消忧     意动用法,以……为乐
翻译下列句子: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探求什么?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
4、作业:背诵正文部分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背诵正文部分
2、 过程与方法
以文解文,深入体察陶渊明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入理解陶渊明归隐的感情
重点:
  赏析重要语句,以文解文
难点:
   背诵全文
二、自主学习:
1、检查全文背诵
三、互动探究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语段,分析其妙处。
四、当堂训练:
1、语段扩写
在陶渊明的笔下,回归田园的路是急迫的,又是潇洒的,请选择其中的几句话或一段话进行扩写。
要求:文笔流畅,有细节描写,要写出陶渊明回归时的喜悦心情,但不能写成对文章的翻译,重在写出文章的神韵。

教师示范:
扩写内容:第一段
扩写:当尘网尘封了曾经飘逸四海的猛志,当乡里小儿的颐指气使玷污了纯洁的心灵之湖,桃花源正在激越地拨响内心的归隐之弦,是留下,忍辱负重;还是回归,快意人生?迷途中的反思,让回归更加坚定。一袭白衣,一叶轻舟,前路未明又何惧,开阔天地任我行!
扩写内容:
扩写:                                                                  
                                                                                
2、师生交流互动,升华提高
四、作业:做完市学案一、二课时内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