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教案分享:在大学里为什么还要学“语文”?
(2014-02-26 11:45:13)
标签:
大学语文语言能力杂谈 |
分类: 中文教育 |
按语:假日里碰到同行和一些家长,还有一些大学生。大家对语文和中文专业教育目前面临的困境多有感慨。顺便翻阅自己2000年到处求职试讲时所写的一则教案,感觉还有些分享的必要,就贴在这里了。希望能引起大家的讨论和思考。
在大学里为什么还要学“语文”?
在大学再次学习“语文课”,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继续。在学习“大学语文”课之前,应该对这门课有一种新的理解。在这里,老师只能为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这门课的简单理解,以后你们就会发现,老师的这些想法还会陆续出现在各节课的具体教学当中。
(一)首先应该告诉同学们的是,在大学学习语文到底还有什么意义。
与高中阶段所学的“语文课”相比,大学语文课更侧重语言实用性的训练和人文修养的培养。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现实生活,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更准确地接受、理解和传达语言信息。作为信息传播专业的学生,学习我们民族的母语,就显得更为重要,没有敏锐的语言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就不可能提高信息交流和传播的效率。
当然除此之外,学习大学语文对我们的人生也会有所帮助。语文学习与文学鉴赏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名篇佳作的细心品味,我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就会逐渐提高,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也会逐渐加深。学习语文可以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尤其可以增强我们对自己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深层次理解。一个没有背诵过唐诗宋词的人,一个对中国戏曲(象京剧)、民族音乐和国画毫无感觉的人,是永远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人的情感和审美情怀的。同学们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要想在茫茫人海中站稳脚跟,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就必须有独立的人格和威信,有可以自立的能力和素质;同样,中华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必须有自己的独立气魄和民族性格。从更深的意义上来说,学习语文其实是在重温我们民族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在人类走向经济一体化的世界潮流当中,我们中国文化应该发挥它应有的优势和价值,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大学语文课要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怎样才能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常听到一些同学说,“从小学到高中,语文课上了这么多年,我感觉好像没有多大收获!”是呀,语文课是我们一生耗时最多的课程之一,如何利用过这些时间,确实是一个重大问题。
要想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首先还是得清楚语文课需要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
在以前我们好像总认为,上语文课就是背诵名篇、默写名句,就是句法分析,就是命题作文,其实这是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所造成的一种误解。现在我们终于可以逃脱高考的魔掌了,当然我们才有可能告诉大家学习语文的真正意义。在老师看来,上语文课的目的其实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在五个方面的语言运用能力,这就是听、说、读、写和翻译。这一种能力中任何一种欠缺,都会影响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效果。
也许大家会以为这是老生常谈,都上了大学了,人家谁还不会听说读写?实际上,人们语文能力的高下正好体现在这些方面。
先说“听”吧,有些同学上课就能迅速抓住老师讲解的要点,而有些同学费了好大周折才能领会老师的所要讲解的意思。这就涉及到语言方面的“听”力(当然不是英语听力课所说的听力)问题,当然还有可能是老师的讲解有问题,这又说明“说”在语言交流方面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口才不好的老师就像茶壶里煮饺子,干着急就是倒出来,倒不出来也就对学生没有更多的帮助,多年的语文学习也就等于没有起至它应起的作用。所以说培养“说话”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说话不只是要求说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当然北京的学生在方面会感觉很容易),主要看能不能准确地传达有效信息,耍贫嘴逗乐而缺乏信息的“闲侃”对提高工作效率并没有多大作用。现在我们绝大多数同学都在学英语,可一般都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不会流利地“说”。老师也是吃了这个亏,一直学的是“哑吧”英语,到找工作的时候就麻烦了。同学们以后都要自主择业,竞争会日益激烈,所以要特别注意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其中既包括英语口语,还应该特别注意汉语口头表达能力。
说到“读”和“写”,大家就更熟悉了,不过还是有一些地方需要说明。
阅读是我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提高阅读的效率确实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阅读有快速阅读(只寻找主要的信息线索),有泛读(尽力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有精读(关键的原理问题、技术革新的要害数据,写得特别好的文学经典),当然还有平时的许多消遣休闲式阅读(《读者》、《青年文摘》、《女友》等杂志)。因此,对于不同的材料,就应该采取相应的阅读方法。
写作能力对于大学生也许更为重要,将来一工作就会马上面临写作问题。写作的范围很广。它一般并不是文学创作,而更多的时候是一些应用文,比如写信、写日记、会议记录、工作日历、工作计划、经验总结、申请报告、调研报告等等。写作对于将来的工作十分重要,但写作能力的提高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中必须自觉地培养。应该利用平时所能利用的一切机会去观察各种文体的写法,随时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尤其特别要注意保护自己那些不同于一般流行观点的思想成果,将它们用文字记录下来。只要这么日积月累,写作能力就必然会扎扎实实地提高。应用文的写作首先源于一种自觉意识,比如你在看报时,不要只看报道的具体事件或消息,还要注意一下这些报道的写法和材料安排方式,这样到你写文章时就会容易一些。再比如等车的时候、看电视的时候,留意一下那些广告文字的写法,留意一下广告的创意,都会对你的写作有很大帮助。总之,写作能力要提高,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练笔,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
最后一点要说到“翻译”的能力。许多同学只认为培养英语的翻译能力很重要,实际上将古代汉语翻译成顺畅的现代白话文也十分重要,而且非常不容易。许多同学在将一些外文资料翻译成汉语时,常常会碰到这样的困难。他们感觉到似乎理解了原意,但就是无法用现代汉语清楚地表达出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全在外语能力欠佳,主要还是汉语能力的问题。翻译涉及到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字缺乏深入理解的人,在翻译古人的文章或外国人的文章时肯定会出现许多问题。所以说,学习语文一定要注意翻译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注意对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深层次的了解和学习。
只有在听、说、读、写、译五方面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我们才能说自己具有了可以胜任各种工作的语言基本功。
(三)对这门课的安排和讲解要求
刚才已经说过上语文课所要培养的五种能力,也说明了提高这些能力应该注意的问题。因此,我们的大学语文课会围绕这些能力的培养安排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活动。这当中既有古典语诗词的鉴赏,又有现代应用文的写作;既有唐宋八大家的古文精品,又有鲁迅的现代杂文;既有对《红楼梦》缠绵悱恻的体验,又有当代电视剧打科插浑的分析。另外,我们会在每堂课结束前留下一些时间,让同学们自由发言,与老师讨论或争论当天所学的内容,让同学自由表达自己对文章思想内容或人物的看法。总之,一切的努力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让同学们有尽可能多的时间参与听、说、读、写、译的训练,同学们尤其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说话和写作能力。老师会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比如老师可以走下讲台,与大家围坐在一起,共同探讨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同学们可以很自由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不同意见。这种研讨的方式,是培养语言交流能力的最好途径,我们应当共同努力去创造才是。
总之,在上这门课之前,最想告诉大家的一点是,语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就在我们的交流当中,学习大学语文就是要让大学的生活更有意思、使大家的思维更敏锐,使大家在走出大学校门后,都可以成为能说敢做、有文化内涵、有思想深度的社会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