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读有感
(2010-09-20 21:54:57)
标签:
杂谈道德经心灵独语心灵健康有感 |
4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
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
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所能称得上士的人,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都是社会的精英,才能称得上士。
对于不同的士对道的态度迥异。可见道是多么的平常而又多么的深奥。道是“众妙之门”。
老子建言,看看道为什么这么多人大笑之。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很多的士,愿意被别人认为是傻子吗?
对于有道的人,这些士能看得起吗?
“明道若昧”,“不自见故明”,“归根曰静,是谓
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自我表现,正是士的一些特点,
一些士能静下心来吗?
所以道不被士看好也是有情可原的。
明道也就是,真正知道了道,清楚了道的,这些人看起来是昧,就是好像很愚昧,糊糊涂涂的样子。
进道若退,进入了道人,好像就是在后退呀,不如以前了。
进道就是要舍弃物质,获得心灵的一种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舍弃了物质并不一定都能获得心灵的宁静。
正是这一点,下士闻道而大笑之。鄙夷之情凸显。
因为“反者道之动也”,但是要是真正进入道是一定不会被物质所困的。
“夷道若类”入道好像就是另类,和社会脱节了。是入道人的一个表现。从来不从平常人的看法来认识事物的,所以有些脱节,显得另类。和社会上其他人有不同的追求,自然显的有些另类。
上好的品德就像山谷一样,“虚怀若谷”。
“大白若辱”“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这里的白就是明白,真真正正的明白在别人眼里好像是一直在受到侮辱,受到欺辱。“宠辱不惊”是有道人的一个表现。自己不认为是欺负,但是在别人眼里那就是被欺辱。因为内心的无争,从没有被欺辱的感觉。从而站立的道义的制高点上。
这些得道人的一些表象和一些普通人的的一些不足,很是一致,混肴不清。
但是本质是绝对不一样的。一个得道的人受到所谓的侮辱,是淡然一笑,飘然而过,不会在心里留下阴影。而普通人呢,如果受到了侮辱,轻则认为是奇耻大辱,反唇相讥,重则,则可导致家破人亡。
士人闻道不可大笑,须分清楚方可。
老子最后感叹,只有道才能施惠自己并且能成功。
文/刘晶焱 201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