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读有感
(2010-09-15 19:17:05)
标签:
杂谈道德经心灵独语心灵心理健康 |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
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
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
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
华。故去彼取此。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德是道化以后具体的道的体现。如果“道”在幕后的话,“德”便在前台。从一个人的德可以推知一个人是否有道。
具有上德的人看起来没有什么德,但是其实是有德的。具有上德的人,因为真正的掌握了道的内涵,被道的重满了思维,一举一动就有德的行使。但是看上去没有德。不具有人们说的德,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在行使德。
说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正的德是无形的,并不能用具体的行为和方式来描述,并不能用一个词来明名什么是德。所以有了上德不德的看似矛盾的结论。
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玄妙之处。
下德呢,就是一个人,处处遵循德德标准来行使,不管什么以都是德为准则,这就是“有欲”了,为德而德,不免要束缚自己,做出一些行为来维护所为的德,结果呢,那就是最终就是无德了。
上德 无为,下德有为,上仁,无为。到了义和礼之后,即使是上,也脱离了道的本质。
脱离了道,德、仁 、义、礼,忠、信之类的就没有依存的基础了。他们只不过是道的华丽的外表而已。
所以,不能去看外表的华丽而去信枝节末梢的东西,而忘了道的本身。
这叫做本末倒置。
要学习本质的东西,外表随之而生,很自然就出来了。
有句话说的好,“功夫在诗外”并不是能把写诗要领都学好,就能写出好诗来。因为诗是心灵的自然流露。
文/刘晶焱 2010.9.15晚7:4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