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读有感

(2010-09-15 19:17:05)
标签:

杂谈

道德经

心灵独语

心灵

心理

健康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
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
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
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
华。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一是说的是道,而是说的便是德了。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德是道化以后具体的道的体现。如果“道”在幕后的话,“德”便在前台。从一个人的德可以推知一个人是否有道。

具有上德的人看起来没有什么德,但是其实是有德的。具有上德的人,因为真正的掌握了道的内涵,被道的重满了思维,一举一动就有德的行使。但是看上去没有德。不具有人们说的德,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在行使德。

说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正的德是无形的,并不能用具体的行为和方式来描述,并不能用一个词来明名什么是德。所以有了上德不德的看似矛盾的结论。

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玄妙之处。

 一旦说出来就不免要走味。比如老说出道德经,很多人认为是无政府思想,无所作为的思想,逃避的思想。这就是说出来的一些理解偏差。

下德呢,就是一个人,处处遵循德德标准来行使,不管什么以都是德为准则,这就是“有欲”了,为德而德,不免要束缚自己,做出一些行为来维护所为的德,结果呢,那就是最终就是无德了。

上德 无为,下德有为,上仁,无为。到了义和礼之后,即使是上,也脱离了道的本质。

脱离了道,德、仁 、义、礼,忠、信之类的就没有依存的基础了。他们只不过是道的华丽的外表而已。

 脱离了道,德、仁 、义、礼,忠、信之类,如果仅仅信奉这些,是走上愚蠢和愚昧的开始。

所以,不能去看外表的华丽而去信枝节末梢的东西,而忘了道的本身。

 华丽的外表再好,也只是有道的人的外在的表现,只是一种旗号,而不是有了这些都表现而能在内心实现道。

这叫做本末倒置。

   时下,由于媒体的发达,一些明星和某些产品极尽华丽的外表,而有些人正是被这外表所迷惑,进而做出对自己不利的选择。这个道和德、仁 、义、礼,忠、信之类是一个道理。

 外表不能代表本质。

要学习本质的东西,外表随之而生,很自然就出来了。

有句话说的好,“功夫在诗外”并不是能把写诗要领都学好,就能写出好诗来。因为诗是心灵的自然流露。

 

文/刘晶焱 2010.9.15晚7:4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