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皮历史
深奥绝伦
整理转发: 吴占夫
南皮图片
南皮是一个古老的县城,得名应该是如今沧州市最早的县。这个县为什么叫南皮呢?为何不叫东皮、西皮、北皮?南皮县城又是一开始就在这里吗?
01-殷商建邑
时间上溯至殷商时期,南皮先人生活居住环境实现了由聚落至古邑的转身。聚落即村落,《史记·五帝本纪》载:“一年而所居成聚”。古皮城之前的聚落形成于何时没有文字记载,为邑则在商朝。中国科学院馆藏有清康熙朝《南皮县志》,志中在“事记”后的评论中明确写道:“皮之为邑三千余年矣”。知县刘址、邑进士柴廷望在县志的序和跋中所写时间均为康熙十九年,即1680年。前推三千年为公元前1320年。约公元前十六世纪至约公元前十一世纪为商朝。所以,商朝中古南皮聚落已发展为邑。古时,邑泛指一般城市,大者为都,小者为邑。
02-春秋得名
南皮得名始于东周春秋时期,与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有关。清康
熙《南皮县志》在“沿革”中明确记载:“齐桓公缮皮革于南城,因名南皮”。清光绪朝《南皮县志》在沿革中记有同样的话语,并且明确列入沿革表、南皮县表中。南皮得名于齐桓公举世公认,没有疑义。齐桓公殁于公元前643年,南皮得名距今最少2650年。南皮得名的记述还告诉人们,南皮以前已有名字,名叫南城。虽然南城什么时间得名不得而知,但南城的存在与“皮之为邑三千余年矣”相印证。
03-秦朝置县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南皮作为秦时古县隶属钜鹿郡,迄今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在今沧州市范围内,秦时古县武垣、饶安、柳、鄚等县名均已变更,只有南皮县的名称延续至今没有改变。秦始皇实行郡县制顺应了时势的发展。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在边地置县,县下为郡。战国时期,发展到在内地也置县,不同的是郡置县上。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废除封建分封制,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得以郡县安,天下治。春秋时期,南皮是齐国边地,战国时处于齐、燕、赵三国交汇处,秦以前南皮有可能已经就是县了。因此,在秦时就顺理成章地成为郡县制的首批县。
04-汉为郡治
南皮地处九河下梢,黄河先后流经县域长达 600
多年。那时,南皮水路交通便利发达,有黄河的浇灌滋润,域内可谓是物产丰饶民安乐,水草茂盛鱼鸭肥;风光秀丽游人醉,北国不羡江南春。优美的南皮县城不仅是当时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是勃(渤)海郡治的首府。《沧州市志》“建置沿革”章载:东汉刘秀建武六年(30),因连年战争,人口锐减,撤县并郡,渤海郡治由浮阳(沧县旧州)移于南皮,南皮县城同时为郡治。此前,建武元年(25),高乐县(城址为今寨子镇董村)已并入南皮县。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至永熙元年(532
)
,渤海郡治南皮,辖南皮、东光、安陵、蓚(景县)四县,渤海郡范围已缩小。这样算下来,南皮县城为郡治长达500多年:光绪《南皮县志》记,东魏移郡治东光,没有具体时间。孝静帝天平元年(534)建东魏,仅存在17年就被北齐取代。东魏移走郡治,时间虽晚些,也不过十余年的事。在南皮城为渤海郡治的问题上,各种史料也众说纷纭,《沧州市志》在“大事记”中说,东汉安帝延光元年(122),移渤海郡治南皮,北魏文成帝太安四年(458),渤海郡治移东光,这样南皮城为渤海郡治共336年。南皮城为渤海郡治在数百年间,郡治也可能存在迁入、迁出、又迁入的情况。南皮县城兴盛于秦汉魏晋,直至唐朝,萧颖士还在《清明日南皮泛舟序》中,发出了“帝京不见斯兴情之极致也”的赞叹。
05-迁址辨析
南皮县城有两处,一为旧城,名“古皮城”,又名“旧北城”;一为现在的南皮县城。上面所述南皮城均为古皮城,在今南皮县城东北十余里处,现有古皮城遗址存在。古皮城城址呈方形,东西长465米,南北宽426米,面积19.
8万平方米。北城墙残高3-5米,厚20米。遗址内遍布灰、红陶(绳纹、方格纹、菱形纹)碎片。南皮城何时迁到今址,尚无定论,需要考证和研究。清朝两部《南皮县志》均坦白记述:“不知何自而徙今治”。清康熙《南皮县志》描绘了现县城当时的城墙:土筑。高二丈一尺,阔二丈,周围八百九丈二尺五寸。为门四,各有楼,东曰观海,南曰控齐,西曰临嘈,北曰朝京。四隅各有角台,东西面有腰台四,各有楼。池深一丈,阔二丈,各门皆跨以桥。明崇祯九年(1637),知县简仁瑞增建瓮城,重门,易垛口,各台以砖。并特别申明“肇建年代莫考”。同时,针对县城迁址时间问题特录了一条信息:“万历中,今城(现在县城)东北里许,土人耕地得方石一合,系唐义昌军节度驿使官夏侯义墓志铭,内云:葬南皮(古皮城)西南十里,东观乡庄东南百步。是盖指旧城为言也,录以备考”。墓志表明唐朝县城仍在原处,但墓志已失,又是孤证,只能录以备考。但这条信息被以后史志资料忽略,有的说北魏迁今址,有的说东魏迁今址,有的竟断言北魏太安四年(458)迁于今址,都认定唐以前已迁今址,后来出现的物证否定了这一结论。
1990年,古皮城西侧整修水渠,挖出等距离砖竖井7眼和一些文物,县文保所共收回战国和唐代的铜、瓷、陶、玉、骨等类器物15件。百度网也显示,古皮城遗址已发现釜内托、铜箭嫉、唐三彩等。
2007年4月,县城关供电所在南皮镇康官屯村农网改造施工时,挖出了一方形墓志铭。墓志大青石质,边长约50厘米,厚约15厘米。墓志铭记载,墓主人为女性,六十八岁,为汉代名相张良的后代。因患瘿疾于唐大中元年(847)闰三月二十九日病故,“十月二十六日葬于南皮县城东南五里平原之野。”墓志铭出土地点正在古皮城遗址东南五里处。张氏墓志铭的发现,古皮城遗址出土的唐朝文物与夏侯义墓志的记述相互佐证。南皮县城在唐大中元年(847)仍未迁址,比东魏(534)迁址说晚了313年,比北魏太安四年(458)迁址说晚389年。因此,清朝两部《南皮县志》关于县城“不知何自而徙今治”的记述是实事求是的,县城迁址时间问题仍然是一个待考的问题。现县城内的两尊石金刚,是唐朝所造,它的存在揭示出唐朝现南皮城也已逐渐发展起来了,为以后的迁址创造着条件。根据县城内现有的明槐,县城北门曾名为“朝京”
,明朝县城已迁到现址较妥。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北城门才有可能名“朝京”。明代景县人陈琏描写南皮城集贸状况时称为官街贸易,也应是县城明朝时已迁现址的佐证。
附-北皮城历史词典解释:
北皮城
在今河北南皮县东北。《水经·淇水注》:“清河又北径北皮城东……《地理风俗记》曰:‘南皮城北五十里有北皮城,’即是城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