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学经典涨智慧
读 《三联生活周刊》 感悟:吴占夫
中华文明从未断裂,一脉相承至今。从《诗经》到《道德经》《论语》一路向前,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与文化,跨越时间与空间,带给我们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在今天回望国学经典,我们时常感到惊讶:那些智慧,还有多少,我们未曾挖掘?
1-从《诗经》中看古人的生活哲学
《诗经》如同一幅恣意烂漫的文化地图,蕴藉着中国人理想化的情与美。草木鸟兽、男女情爱、田园牧歌、人间百态、重章叠句、一唱三叹中,向后世的我们展现着古人独到的生活哲学。
女子自由表达爱意:“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男子尽兴畅怀宴饮:“傧尔笾豆,饮酒之饫。”不开心了,就放声歌唱:“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悲伤时想起《采薇》:“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000多年过去了,《诗经》仍然持续不断地为我们中国人带来最深沉的灵魂抚慰。
2-《道德经》里的“低欲望时代”
消费降级,降低物欲,“低欲望时代”悄然降临。消费观念在改变,在购买一样物品之前,我们越来越主动地问问自己:“我真的需要它吗?”人们做起生活的减法,调低门坎,践行极简主义生活,反而实现了快乐的加法。这一当今大势,与千年前《道德经》中修道之法门不谋而合。“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做学问要每日积累增加,但修道却要生活每天减少,直到什么都没有。“致虚极,守静笃。”使心灵对欲望的虚寂达到极致,守住清静简洁的生活不变,以达持久的宁静。减掉冗余的欲望,洁净自己的心灵,清点人生的“节目单”。不在细枝末节处浪费时间,轻装上阵追求人生的目标。这,正是当代人应用于浮静生活的“修道”。
3-《论语》中的“分寸感”
“分寸感”一词在互联网热议,那些不停窥探自己隐私的工作同事、对自己喜欢的穿戴指手画脚的好友,都让人感到无所适从。在人际交往中,不同的关系都有着不同的隐形壁垒,“亲不逾矩”就是如此。其实,《论语》早就说过:“朋友数,斯疏矣。”跟朋友交往,要给人留一些空间和距离,这样才能与人相处得舒服。不开非善意的玩笑,不追问别人不愿提及的事情,正所谓“熟人生做”,即使对待最亲近的朋友,同样为彼此留出心灵的空间。这些生活中具有分寸感的小细节,正是论语中同样提倡的。
4-从《史记》中学习时机洞察
谈到历代社会精英的教育,史书是必修科目。史书是无穷无尽的案例库,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洞察力,能看透事物的本质,看清人性的纠结,看准经济的规律,在一个纷繁变化的世界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现代社会面临的决策:18岁,报考什么大学,选什么专业?22岁,考研考公,还是进入企业?30岁,在大城市继续打拼,还是回家安稳生活?2000年前面临的决策:刘邦被项羽围困汉中那年,到底应不应该选择相信韩信?项羽最初取得胜利时,该不该定都徐州?
真正的大牛,从历史中关注借鉴的是历史人物在风起云涌、变化莫测的形势里做决断的方法与魄力,并从中学习如何洞察世界,制定规则。读《史记》,让你拥有应对人世无常、世事变化的勇气和底气。
5-在“唐诗宋词”中修炼“逆商”
“逆商”,现在与智商、情商齐名,被许多家长着重培养,好让孩子更有底气应对无常的人生。面对逆境如何心境坦然?千百年前的“唐诗宋词”,为我们提供“定心丸”。唐·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独自在山中缘溪而行,突然走到河流尽头,无路可走。该怎么办呢?焦躁不安,失意落魄?“诗佛”
王维选择抬起头来,看天上的云卷云舒,静观风云变幻。
宋·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友人王定国因“乌台诗案”受牵连被贬至岭南,只有侍人寓娘相陪。苏轼问寓娘:岭南的条件很艰苦吧?答:只要内心安宁,哪里都是故乡。面对困难险阻,我们如何在挫折中重塑自我,跨过内心的痛楚,勇敢地站起来继续前进!跨越千百年间,我们仍能从“唐诗宋词”中修炼“逆商”。
6-从《红楼梦》中体谅众生皆苦
曹雪芹笔下的人物有高贵、有卑贱、有贫穷、有富有、有美、有丑,他们如同真实世界中的众生一般鲜活。读《红楼梦》,我们能明白:林黛玉的谨小慎微不是矫揉造作,而是失去父母被迫寄人篱下的明哲保身。薛宝钗的八面玲珑并非“油腻”的处事圆滑,而是大家闺秀家族约束之下的装愚守拙。每个人物的行为都有其背后深层的原因,无法用“对错”二分法粗暴地评判,正如现实世界亦不是非黑即白。“《红楼梦》中皆慈悲,粒粒微尘见众生。”慈悲,是看过众生受苦后,从内心中生长的同情与原谅。《红楼梦》让读者怀悲悯之心,对他人多分体谅,也就放过了自己。
7-小结
为何千年前的国学经典,我们今天读来依旧深有共
鸣、仍旧适用?因为经典,往往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我们的深层记忆中。《论语》《诗经》等国学经典,潜移默化地参于着我们的人格、文化塑造,构建着我们的身份认同,尽管我们对此毫无察觉。所谓经典,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国学经典对我们的影响太深,以至于就算从没阅读过,也早已受其影响,而当真正翻开书页,就发现原来我们与它们早已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所谓经典,让我们每一次重读都好像第一次读那样带来幡然醒悟之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随着阅历、境遇的不同,从同一本国学经典中,我们能获取截然不同但又源源不断的精神养料,“常读常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