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说《红楼梦》的取名艺术-读书摘记:夕阳红读书会吴占夫

(2022-12-16 09:28:21)
标签:

美丽沧州

群艺荟萃

狮城老翁

分类: 书香沧州

     浅说《红楼梦》的取名艺术

           读书摘记夕阳红读书会 吴占夫

 

    据统计,《红楼梦》中有名有姓有称谓的计有732人。给这些人物取名,曹雪芹耗费了很多心血。这些名字不仅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取名规范,而且有十分深刻的内涵,细细品味,有理、有据、有趣。
   
贾家五世,第一代是宁国公贾演和荣国公贾源,演字和源字都是三点水旁。第二代是贾代化、贾代善、贾代儒、贾代修等,叫代字辈”,贾母史太君就是贾代善的妻子、荣国公贾源的儿媳。第三代是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的父亲)贾敏(林黛玉的母亲)等人,名都是反文旁。到贾宝玉这一代就是第四代了,人物更多,如贾珍、贾琏、贾珠、贾宝玉、贾环、贾瑞等,名字都是王字旁。贾宝玉下一代的名字都带有草字头,如贾蓉、贾兰()、贾蔷、贾芸、贾芹等。由此可见,取名有严格的规范,不能错辈或乱辈。
   
以上说的是取名的规范性,再看取名的艺术性。贾宝玉是《红楼梦》的第一主人公,为什么叫宝玉?因为他在出生的时候口里衔了一块五彩晶莹的美玉,上面还有字迹,是一件罕见的宝贝,所以取名叫宝玉。
   
林黛玉是一个大美人,全身都美,重点在眉眼,书中这样描述:“两弯似蹙(cu)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蹙眉又叫颦(pin),即皱眉,所以林黛玉又叫颦儿
   
宝玉、黛玉、妙玉,这三个人,在情感上十分密切,曹雪芹都取了个,应该是有意为之。
   
薛宝钗端庄贤淑、温柔敦厚,也非常爱慕贾宝玉,况且又有金玉良缘之说,取名宝钗,与宝玉重了一个字,这也是作者的匠心独运。宝钗的叔伯妹妹薛宝琴,名字里同样也有一个字。

    《红楼梦》里有贾氏四姐妹: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大小姐元春虽贵为皇妃,但她在那“不得见人的去处”,见亲人一面都很难,没有天伦之乐,实际是富贵的牺牲者。最后虎兔相逢大梦归,是一个悲剧人物。迎春自幼没有母爱,生性懦弱,也缺少父爱,后来嫁给了中山狼,受尽折磨,最后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探春是有刺的玫瑰花,才貌双全,生于末世运偏消,庶出地位使她不能有所作为,最后被迫远嫁,“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三位姐姐的婚姻悲剧,对四小姐惜春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于是她产生了弃世的念头。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出家当尼姑,真个是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贾氏四姐妹的悲剧,该不该叹息呢?该! 元、迎、探、惜——都原应叹息呀!
   
金陵十二钗副钗中有一个甄英莲,后来改名为香菱、秋菱,更是一个悲剧人物。《红楼梦》开始就写到的甄士隐是姑苏城闾门外十里街的一个乡绅,也算当地的望族。他有一个独生女儿,取名英莲,从小娇生惯养,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不料在元宵节观灯时失踪,被拐子拐卖,还由此引出了人命官司。英莲被呆霸王薛蟠收为屋里人,受尽折磨,最后死于难产。她的命运实在可怜,应该得到人们的怜悯,应怜”,谐音就是英莲。
   
娇杏是甄士隐家的丫鬟,一次,贾雨村到甄士隐家做客,娇杏偶尔一回头,看了贾雨村一眼。这一眼不当紧,贾雨村以为对他有情,就在心里定下了他俩的婚事。后来贾雨村新官上任,把娇杏娶了过来,当了官太太,娇杏是不是很侥幸?娇杏就是侥幸的谐音。
   
霍启是甄士隐的家人,他元宵节抱着英莲去看社火花灯,一时不慎,弄丢了英莲,反复找了多次也没有找着,不敢回复主人而逃亡他乡。这事就成了甄士隐家由荣到枯的一个转折——祸起也!脂砚斋对此评论道:“妙。祸起也”,此因事而命名。 霍启即是祸起的谐音。
   
丫鬟的命名也有深意。先说四位小姐的丫鬟:元春的是抱琴,迎春的是司棋,探春的是侍书,惜春的是入画,加在一起是琴棋书画。再以怡红院主人贾宝玉的丫头来说,他共有八个大丫头,四个小丫头。大丫头分作四组。第一组是袭人、媚人(在第五回出现过一次),都有一个人字;第二组是晴雯、绮霞,雯、霞都是天文气象;第三组是麝月、檀云,麝与檀都是名贵香料;第四组是春燕、秋纹,春与秋是对应的。4个小丫头紫绡、茜雪、红玉、碧痕,名字的第一个字都是颜色(茜是绛色)
   
贾政门下的几个清客:詹光,意为沾光;单(姓shan)聘仁,意为善于骗人;吴新登,意为无星戥(deng
   
其他名字也很有趣:贾政意为假正经;卜世仁,意为不是人;冯渊意为逢怨;贾化意为假话,不一一细说。

    总之,《红楼梦》中人物的名字,绝非作者灵机一动,随便取的,而是着实费了一番苦心。研究这些名字,对理解、研究《红楼梦》有重要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