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话说李白与中秋月---读书摘记:吴占夫

(2022-09-11 09:25:47)
标签:

美丽沧州

群艺荟萃

狮城老翁

分类: 书香沧州

话说李白与中秋月

            读书摘记:吴占夫


话说李白与中秋月---读书摘记:吴占夫

话说李白与中秋月---读书摘记:吴占夫

 

        一、少年侠客行  一生如狂草

    传说人一生会有两次出走,一次是年少轻狂,一次是人到中年,李白即是如此。这个人总是有着冲天的豪情,如果大地是一张纸帛,他就是一支游龙笔;如果大部分人属于书写在格子里规矩的蝇头小楷,李白则是伸展腰肢的狂草。这是一种质朴的恣意,与他不得志的一生形成了反差。他那颗年轻的心一度认为,伟大的大唐一定太需要他,让他一天都不愿多等,于是乳臭未干就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不管承不承认,他还是带着一点对家的留恋,因为他的诗很诚实,不多久就带出仍怜故乡水的句子。但很快他就会切换另一个心情,说什么莫谓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一种家太小了,我要拯救地球的样子。但这个世界显然没有做好准备去接纳李白。当有人在江陵看见他时,他正在四处游逛,这个抱负未展的小李,已经在仕途上碰了几次壁。尽管年少不掩张狂,但他也会惆怅,而此时,月亮就成了倾诉的对象。这个习惯贯穿了他的一生,他会我寄愁心与明月,也会月明如素愁不眠。月亮也没有办法,它只知道它照耀着的这个男人,连愁也愁得那么帅气。

    二十几岁的李白,惆怅的诗作了一首首,但仕途的机会仍像他的行迹一样无定。一天,一位自号白云子的人出现在了李白的世界。这位年近耄耋的道长,乃道门龙凤,早已声震四海。与其说是他走进了李白,不如说是李白走进了司马承祯的天地。李白对这位道长早有钦慕之心,他既得天子赏识,又如浮云不惹世事的道仙之人,堪称李白的楷模。

    那天,司马道长已接见了许多慕名而来的人,在社交倦意中,遇见了这位翩翩少年。李白收起连日来的困顿,将他的潇洒、飘逸与谦虚全部展现出来。司马承祯对他的印象不错,说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在这场堪称公元8世纪的巴菲特晚餐中,李白受到了莫大的鼓舞。日后,他写下了关于大鹏与希有鸟的雄文,尽管仍带着年轻人的自恋,但还是最真诚地表达了对司马先生的感念。

    十九年后,李白与杜甫、高适一同登上了王屋山,以期再度和他的故人相遇,但此时的司马道长已没能坚持到他的归来。李白走进了阳台宫,那是道长生前所居住的地方,在此他写下了如下的诗句: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李白字太白)

    这短短二十五字,此后被文人雅士津津乐道并无限推崇,若回望历史,便可预见其对于时代书法变革的意义。因物象千万而不可承载,于是这字便化作伸展腰肢的草书。那字是一种格子之外的字,而不是中规中矩的公务员字体。人如其字,李白是畅游天下的格外之人,道长未曾说错,这是一个可与神游八极的朋友。他总是有不得不走的理由,半生漂泊无根。

    此后的李白依然游荡,倒也不算孤独,因为天上有月,身边有酒。有时候他会一醉累月轻王侯,或许只有在李白那里,月才会意识到它自己带着狂气,而酒与诗歌也才会彼此两不辜负。

 

        二、笔墨一尺  来自大宋的凝望

    有时候,时间足够狂野,一晃就几百年过去了,而那一弯月亮却依然如旧。只因时光太快,让此时的宋徽宗在一年的中秋日里有感而发: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诗人叹隔年。而当他看到那幅潇洒飘逸的李太白《上阳台帖》(原帖为繁体字:上陽臺)时,已是了四百年。李太白的阳台情谊,在这四百年之间,也酿出来更醇厚的味道。

    宋徽宗,名叫赵佶,一位错生在帝王家的人,这位皇帝日后将以艺术造诣留名青史。在他目前所停留的公元12世纪里,其审美眼光早已无出其右者,但当他得以面对《上阳台帖》时,还是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如同一个虔敬的学生,他仔细地在上面做了自己的小笔记”——“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这是对李白的赞颂:诗好,书法竟然也好。如果知道这是李白唯一存世的书法,这种惊喜和赞美再正常不过。

    宋徽宗爱这帖。这个艺术家皇帝本身就对草书有所钟爱,他曾不止一次地写下狂野的《草书千字文》,并作为礼物赠给他手下的臣子。或许,他骨子里也对这种奔逸的气派有所向往。

    宋徽宗也是一个诗人。在他出生前就充满了有关诗的传奇,他的父亲宋神宗曾经梦见南唐后主李煜前来拜谒,就是写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那位诗人皇帝,而不久之后,宋徽宗就降临在这个世上。不出所料,当他初长成人,已经是文采风流,过李主百倍”——这种传闻可能是臣子的谀词,缺乏可靠的证据,但的确昭示了李白与艺术帝王的某种关联。

    诗人宋徽宗和李白有着许多的相似。两人都在一出生就带着某种难以抗拒的艺术基因,这让他们始终都在治国成业与艺术事业之间徘徊。在他们一生中,两人都选择做了道家思想的迷恋者。李白喜欢紫色,会倒披紫绮裘,而宋徽宗也常常身着紫道袍,这在千年之前的中国,是典型的道家色彩

    或许有一点不同,李白一生都想入仕,以酬自己的凌云志,而宋徽宗则一开始就占据着制高点,毕竟他是一个含着玉玺出生的人。但时间如果过得足够久,宋徽宗也会发现,颠沛流离将是两个人共同的关键词。这个早年生活在安逸世界的人,在未来,将会遭遇靖康之耻、北宋灭亡,经受的苦难绝不会比李白来得少。

    尽管有诸多相似,但是在艺术倾向上二人还是有足够分明的差别。李白狂野一点,宋徽宗则静谧一些。或许因为十九岁就继位做了皇帝,长年住在殿堂,已让他习惯用一种沉静幽雅的眼光看世界。宋徽宗总是偏爱那种细腻的风格,而在他的倡导与引领下,院体画风格也走向成熟。《梨花翠鸟图》就是这种典型的院体画,它诠释了精工细腻、格法自然的徽宗式审美追求:一只翠鸟停于梨树枝头,羽毛纹理精致;梨花绽放,显示出自然的从容与宁静。如此的画风,显示了一种皇家学院艺术气质,总是充满着生活的真实,以及诗意的含蓄。

典丽精工的《梨花翠鸟图》,是宋代院体画的代表作。

    无论是李白的狂野质朴,还是宋徽宗的典雅细腻,都是这片土地上自我生成的审美原则。它教会了人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以及如何去表达生活。质朴和典雅,有时是矛盾的、冲撞的,但是它们在日后漫长的岁月里,常常会如魔法般地融汇在一起。

 

        三、醉上阳台  质朴和清雅都在酒里

    今天的中国人早就熟悉了这种美,它可以称之为艺术的张力。中国的诗就是如此,常常一笔写出半个盛唐,笔法粗犷但不乏诗人的细腻。在一些画作里,半尺枝头也值得反复描绘,那是因为其中蕴含着更大的世界。这就是中国人的诗意,粗中有细,细微处有大义。而一到中秋,诗意的人都会变成月下的李白,豪放中带着清雅,满怀张力。

    当千年之后,《上阳台帖》变成一瓶酒,质朴的典雅的,从李白到宋徽宗,远古的诗意都在酒里。李白的手迹原稿经同比缩放印制在瓶身,人们因此可以目睹阳台宫上那位太白先生的笔下风貌。它缅怀了盛唐时代的那场寻故人而不遇,但更多的是试图带着人们去感受山高水长,物象千万的世界,因为一切都可能融化在酒里。如那飞扬的字迹,上陽臺酒散发着俊逸的气息。但它同时也是质朴的,一方略带钝感的酒瓶,其灵感来自于宋代盛行、追摩上古礼器的琮式瓶,而瓶身点染着星星点点的铁斑纹,再次诉说着它的浑古之气。

    这种装扮大巧不工,却也仍不时透出细腻的风格,那是宋代美学赋予它的另外一种气质。瓶口处手工楮皮宣纸的盖头,使它看起来像一位带着束发小冠的古代书生。而纸签上书上陽臺三个小字,乃是宋徽宗独家的瘦金体,取材于他对李白书法作的跋文,墨骨遒美,笔锋处屈铁断金。

    它就是这样的拙朴,带着一份雅韵,穿过千年尘封来到了今天。这或许是时代的优势,让远古的审美以一种巧妙的方式叠加,质朴幽雅融为一体,唐风宋骨同时降临。就像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人们在许多时候都会遇见过,善于倾听,并且心净如水。因为经过沧桑,所以绝不是把波澜不惊挂在嘴边的人,而是化作一种存在状态。上陽臺酒正是如此。但你仍会知道,的肚子里有点东西,否则那透显出来的沉着与安稳就无从解释。

    上陽臺酒体具备了一种传神的内在魅力。它将作为自己的风格,不仅保证甘绵净柔的口感,更是对高品质的核心的追求。这与它独创的··模式有关。

    首先,酒是出来的,在有资格成为上陽臺酒的基酒中,精选最上乘者作为它的前身。其次是藏酒,其忠实地遵从了传统方式,在茅台镇核心产区用特制的陶坛贮藏。最终,它经由大师级的勾调,以醇厚雅致的姿态出场。这款以《上阳台帖》命名的酒,酒如其帖,杯中化尽物象千万。

    就像一个老朋友,经过见过,反倒修养出一种古朴,因为经历过最挑剔的眼光,早到了淡然的境界。酒耶人耶,有时已浑然不分。它对自己很苛刻,力求每一滴上陽臺都是好酒,但或许,它更珍视的是每一次的相遇都是好缘分。

 

        四、但得酒中趣  勿为醒者传

    花好月圆,又到一年中秋节。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诗意爆棚的日子。人们需要一款酒,正如李白说过的,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上陽臺酒准备了对酌礼,作为一份佳节以及日常的文化礼品,我们可以邀请朋友与家人,在岁月酝酿中感受美好。这提示我们,生活是幸福的,不必有李白那种月下独酌的感伤。礼盒上,一幅《梨花翠鸟图》栩栩如生,仍然透显着它的从容与宁静,或许可让人想起古人的小小教诲——“沽酒趁梨花(唐·李商隐句)。

 

    对于现代人来说,我们常常沾惹了许多凡尘俗事,以至于怠慢了心中的诗意自留地。但每个人骨子里何尝不是一个诗人,或许在月亮与千金裘之间,一个人时而是一笔游龙狂草,时而是一只安静的翠鸟。质朴、狂野、抑或幽雅,一切都可并行不悖的叠加,一如上陽臺酒所努力呈现出的样子。

    岁月不会过期,它只是酿成了酒。中秋即至,但愿人人皆得团圆,诸多善意和美好也从不冲撞,这是一个可以小醉的日子,但得酒中趣, 勿为醒者传(唐· 李白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