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欣赏著名书法家陈瑞谦的书法作品-夕阳红读书会-吴占夫

(2022-07-07 22:00:38)
标签:

美丽沧州

群艺荟萃

狮城老翁

分类: 书香沧州

 欣赏著名书法家陈瑞谦的书法作品

               夕阳红读书会: 吴占夫

    著名书法家陈瑞谦是我的老同事、老朋友。他赠送我书法作品,我看了多日,越看越爱看,越看越高兴,顺便分享给更多朋友赏鉴。

    陈瑞谦赠我书法作品如下:

欣赏著名书法家陈瑞谦的书法作品-夕阳红读书会-吴占夫

欣赏著名书法家陈瑞谦的书法作品-夕阳红读书会-吴占夫 
欣赏著名书法家陈瑞谦的书法作品-夕阳红读书会-吴占夫

 

    欧阳询是中国四大书法家之一。欧阳询的书法特点是:方圆兼施,以方为主,点画劲挺,笔力凝聚。既欹(qi 意倾斜)侧险峻,又严谨工整。欹侧中保持稳健,紧凑中不失疏朗。欧体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创作的一种楷书字体。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平正中寓峭劲。陈瑞谦先生亲笔书写的欧体小楷170字,充分体现了欧体书法特点。

    北宋嘉祐八年五月,周敦颐任虔州通判时挥笔题写《爱莲说》。

古代散文《爱莲说》原文如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白话译文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文学赏析

    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作者起笔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了唐人,特别是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这几句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然后作者撇开一笔说,让那班人爱其所爱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作了有力的渲染。这几句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涟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他为官正直,数洗冤狱,为民作主;晚年定居庐山,著书明道,洁身自爱,颐养天年,便是身体力行,澹泊明志的体现。这正是这篇小品能给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着力之处。

    接下来,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进行了比较和品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本来,花是不具备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另外,莲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如来、观音均以莲花为座。唐释道世《三宝敬佛》云:故十方诸佛,同出于淤泥之浊;三身正觉,俱坐于莲台之上。作者《题莲》诗也云:佛爱我亦爱,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头。与这篇小品参照,情趣相得益彰。

    最后,作者评花进而对也作出评价: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深深地慨叹: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这里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贴切,然后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言下虽不免流露出一种孤掌难鸣的哀怨,但意味深长,无情地鞭挞了那些寡廉鲜耻之徒。这里,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