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是我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学党史感悟: 夕阳红读书会 吴占夫
读党史谈感悟,题目很大。党史境界大如天,三天三夜说不完。那就说小题目,说长征途中的一个小会,叫遵义会议,感悟是:遵义会议是我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为何这么说?请看党史具体事例:
一、红军危在旦夕
先说中共建立和共产国际的关系。共产国际在早期中共革命运动中投入了一些钱,中共是在沿着苏共的经验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所以在摸索借鉴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受到共产国际的牵制与干预。当时是共产国际在中共当家,中共所遭遇的惨剧,共产国际负很大责任。
陈独秀被排除中共中央,是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然而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错。他拒绝参加中共六大,因为中共六大在苏联举行。陈独秀说:“要研究中国问题,为什么不在中国研究?”陈独秀看到很多同志无辜牺牲,也看清问题的本质,他认为中国革命必须要由中国人来领导。毛泽东也在摸索和失败中明白:中国革命必须要由中国人自己掌握。就因为这个,陈独秀一撸到地,踢出党中央。
1931年赣南会议召开,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拿下了李立三、瞿秋白等人的政治局委员席位,推举王明上台。王明一跃成为中共最高领导层,还取消毛泽东在中央苏区领导人职位,取而代之的是项英。
共产国际和王明之所以要毛泽东退出领导班子,是他们认为毛泽东没有去过苏联,没有参加过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说白了,就是王明的思维和共产国际在一条线上。毛泽东的思维则是从实际出发,立足于中国国情。王明的思维脱实入虚,毛泽东的思维是符合中国实际。
在革命运动中,思维不同会引起巨大冲突。一旦某次运动失败,就意味着许多同志牺牲,意味着离目标越来越远。所以王明对毛泽东不满,主要是认为毛泽东的思维观点错误,所以毛泽东被排挤出领导班子。但是毛泽东军事指挥权并没有被完全架空。随着反动派的五次反围剿铺天盖地,项英的指挥能力露出短板,这才又让毛泽东上前线指挥红军战斗。对比之下,毛泽东的军事指挥能力确实是明显出色。
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王明开始膨胀,他认为反围剿胜利是他自己领导正确的结果。所以他提出要围攻大城市,要向苏联十月革命学习。毛泽东认为不可取。党组织从大城市转到农村,就是因为在大城市没有基础。贸然去解放大城市,是以卵击石,是极大的冒险。
王明提出解放大城市的主张,毛泽东反对,并说出出充足论据。但是王明听不进毛泽东的意见。他认为毛泽东“没有见过大世面”,带有偏见。如今,毛泽东坚决反对他的意见,他对毛泽东的印象更加不好,从偏见变成对毛泽东个人的攻击。
在1932年初,毛泽东对同志们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大概率会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考虑问题要全面且客观。但是毛泽东的意见不仅没有被听进去,而且被严厉批评,毛泽东很无奈。毛泽东没有领导权。加上有段时间得了疟疾,提出休息一段时间。王明、项英一听正好,就让他到山上休息。
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被架空后,蒋介石亲自上前线,带来了一百万国民党部队,要全面消灭红军有生力量。王明依然照搬苏联的经验,第五次反围剿就在他的指挥下失败了。在第五次反围剿时,毛泽东依然上前线出谋划策,他与共产国际派驻中央苏区的代表李德沟通战术。然而李德也好,王明也好,都嘲笑他是农民暴动出身,只懂游击战,不懂大兵团作战,不懂苏联红军的战术。
当红军面临巨大失败的时候,李德、博古等人居然想要和反动派“同归于尽”。毛泽东眼看红军处境越来越危险,他多次心痛得仰天长叹:“同归于尽!这话是随便乱喊的吗?只有红军尽可能多保存下来,革命才有希望。明明可以活下去,为何错误的指挥白白牺牲那么多红军战士生命?为什么革命还没有成功就想到与敌军同归于尽?敌军人多,不可能跟红军同归于尽,明明是红军处境更危险!”
眼下红军危在旦夕,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周恩来、朱德等人意识到,必须召开大会讨论一下,红军该何去何从?红军的出路到底在哪里?中国的革命究竟该谁说了算?
二、沟通筹备会议
1934年,毛泽东因疟疾养病,遇到养伤的王稼祥。王稼祥看到毛泽东非常高兴,嘘寒问暖后,王稼祥直接问:“毛泽东同志,你对眼前的局势有什么看法?”毛泽东沉默忧虑,他反问王稼祥。王稼祥是个直性子,他直言:“不能再让李德、王明继续指挥下去,不然就完了。”毛泽东继续问:“那你认为如何才能摆脱险境?”王稼祥回答:“我没有找到破局之法,所以想请教你的看法。”毛泽东一听,心里有数了,王稼祥这个人能听进不同意见。他就把自己的看法一五一十讲了出来。王稼祥越听越激动,兴奋地说:“一针见血,鞭辟入里。”毛泽东继续说:“蒋介石已经预判到我们下一步的行动,布下了天罗地网。如果我们往里钻,后果不堪设想。”王稼祥说:“我也知道这个情报,但博古他们一意孤行。如果不改变路线,那中国革命还有未来吗?”他们两人越聊越深,讲话越来越直接。他俩都意识到:如果还按照李德他们继续照搬苏联革命经验,中国革命就完了。谈到最后,毛泽东无奈地说:“可惜,我改变不了眼前的局面。”
王稼祥看着毛泽东说:“你能!现在很多同志都赞同你的意见,你之前提出的意见是正确的,也许当时我们不这么认为,但经历惨败,验证了你之前的高见。”末了,王稼祥告诉毛泽东:“我和政治局一些同志交流过,他们很赞同你的建议。这几天,我继续跟其他人交流。我们已危在旦夕,不能再拖拖拉拉!”王稼祥果然和政治局其他同志进行了深入交流,他把毛泽东的方针和建议据实以告。越来越多的同志意识到:毛泽东的意见是能够带领大家脱离险境的。
毛泽东和周恩来、朱德等人也进行了交流,大家达成了一致的意见。王稼祥也和养伤的聂荣臻讲了毛泽东的战略意见,聂荣臻一听很高兴:“早就该让毛泽东上台领导了!”
遵义会议召开前,先召开了紧急会议,他们探讨的是毛泽东提出的战略方针是不是可取,是不是应该按毛泽东的意见应对目前的困境。绝大多数都支持采纳毛泽东的建设性意见。这次紧急会议后,又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上,周恩来等极力主张实行毛泽东的方案,毛泽东也阐述了自己的意见。李德等人一如既往地表示反对。可是大多数人都表示赞同毛泽东的建议,李德反对无效。紧急会议决定:让毛泽东上台,拿掉王明、李德指挥权,刻不容缓!
三、召开遵义会议
在1935年1月5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云、秦邦宪、何克全、王稼祥、刘少奇、邓发、李卓然、聂荣臻、刘伯承、林彪、杨尚昆、李富春等人聚集,召开遵义会议。会议一开始,博古在总结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时,避重就轻,把失败原因归结到客观因素上。周恩来、朱德等人一听,心里很有数。实际上,召开遵义会议不是为了批评李德、博古等人,而是要给中国革命找个出路,解决眼前的险境。但是博古等人的态度,更加让大家意识到:最高领导,必须换人。
博古发言后,张闻天和周恩来站起来阐述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看法,明确指出是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导致了失败。李德等人的脸色非常不好看。接着,毛泽东站起来,表述自己看法。他说,前四次反围剿之所以胜利,是因为战术得当,实事求是。但第五次是因为李德、博古等人的教条主义和左倾冒险想法,才导致失败。然后,毛泽东把五次反围剿的战术一点一点讲得清清楚楚,说李德、博古等人“防守的时候很保守,进攻的时候太冒险,撤退的时候就是逃跑!”
毛泽东的发言,把两条路线的对立完全挑明。到了这个时候,为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必须选择一条最适合红军的道路。只是大家很难做那个第一个站出来,表达自己意见和主张的人,一时之间没人发言。
就在这关键时刻,王稼祥站起来了:“我完全赞同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意见,以前他多次提出正确的指导方针,没人听。如果早点采纳,也许我们不会落到如今这步田地。”刹那间,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王稼祥身上。王稼祥接着详细阐述了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说:“毛泽东同志在军事指挥上的能力有目共睹,在危急时刻他提出的你们都不听,就是因为你们不听,所以才导致了失败”。
王稼祥这话一说,李德立刻抬头,他晓得说的就是他,投去了不开心的目光。但是王稼祥到了这一步,已经无所谓了。他继续说:“李德一个人掌握领导权,听不进其他同志的不同意见。而且其他同志提出不同意见,还会受到惩办和压制。这种领导方式给党组织带来了极其严重的不良后果。”王稼祥直爽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他最后,斩钉截铁地说:“红军的领导权应该交给毛泽东同志。因为毛泽东同志确实结合了中国革命的客观经验和国情。他虽然没有去过苏联,但不代表他不懂共产主义,他才是最懂中国革命的人。必须要由毛泽东这样的中国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我们才能化险为夷,才能实现革命目标!我建议:现在就该改组中央军事指挥机构,让毛泽东同志搞军事指挥!取消博古和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王稼祥发言掷地有声,如同响雷。因为王稼祥发言在前,刘少奇、彭德怀、朱德他们个个站起来,表示拥护毛泽东领导的意见,而且批评左倾冒险主义带来的“灭顶之灾”。拥护毛泽东的呼声震天,李德、博古等人即使心不甘情不愿,也只能接受大多数人的意见。最终确立让毛泽东同志掌握最高军事指挥权,让毛泽东担任中央政治局的常委,取消李德、博古的指挥权。
博古的领导权被拿下,心里不好受。周恩来找他谈话,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最后一段话让博古动容:“谁做书记,谁掌握领导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党的领袖。只有能领导红军打胜仗,且能得到大家拥护的人,才能当这个领袖。而毛泽东同志就是符合这个要求的领袖啊!”
我的感言是:没有毛泽东就没有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