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沧州花毽(沧州文史资料篇)---吴占夫
标签:
美丽沧州群艺荟萃狮城老翁 |
分类: 沧州文史 |
沧州花毽源于踢毽,也叫踢毽子。踢毽起源于汉代,发展于隋、唐。《高僧传》二集卷十九《佛陀禅师传》记载:跋陀到洛阳去,路上遇到十二岁的惠光在天街井栏上踢毽子,连续踢了五百次,观众赞叹不已。跋陀是南北朝河南嵩山少林寺的祖师。他非常喜欢惠光,并将他收为弟子。惠光便成了少林寺的小和尚。至清末踢毽子已达到鼎盛时期,参加的人越来越多,不仅用来锻炼身体,而且把踢毽子和书画、下棋等并提,一些人以会踢毽子而自荣。当时就有这样的童谣:“一个毽儿,踢两半儿,打花鼓,绕花线儿,里踢外拐,八仙过海,九十九,一百。”1933年3月26日。在南京市举行了第一次全国性的踢毽比赛,报名参加者颇为踊跃,其中有河北的溥子衡、金幼申、杨介人三人,比赛结果:杨介人获第一名,溥子衡、金幼申并列第二名。 1982年全国踢毽比赛,哈市女中学生王丽萍双脚盘踢1小时28分钟踢成5684个,荣获第一,打破全国记录。
自古以来,传统的踢毽是比赛型。一个人踢,以踢毽次数记成绩,最多者为第一。沧州大胆创新,把一人踢改变为四人踢,把各种单项技巧融合在一起,每人踢一脚,毽在四人中传递,在传递中展现花样,绝活连连,高潮迭起,掌声不断。这种踢法是表演型,是一场文艺表演。因花活多,称为“沧州花毽”。
第一章:前辈郭长更,创建沧州花毽
郭长更,又名郭景云,居住沧州小南门外锅市街,癸卯年,即清代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生人。自幼爱好踢毽。
据郭长更之子郭在田、郭在兴回忆:听父亲说,沧州花毽的创建,与一位外地踢毽高人来沧有关。那时沧州运河码头来了一批运货船队,停泊卸货,然后再装海盐,需要时日。船队的头领姓周,管着这个船队。人们当面称呼“周师傅”,背后习惯叫他“周管船”。周管船祖籍保定人,自幼踢毽,功底深厚,北上南下,闯荡江湖,侠义好客,熟悉各地踢毽技术,是个踢毽高手。他下船后,打听沧州踢毽的能人。在人们的推荐下,他找到郭长更家中。郭长更热情招待。攀谈毽术之后,二人踢起了起来。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二人互相羡慕敬佩,结为挚友。周向郭介绍保定、天津、德州等地的踢毽新技术。能踢出来的,他做动作示范,踢不出来的讲解方法套路。由于周师傅经常到访、传授、点拨、指导,两三年的功夫,郭长更的踢毽技术与日俱进,花样百出,惊动了沧州毽坛。这时,周管船又带来了一位“毽客”,名叫刘双岭,原籍也是保定人,人称“踢毽王”,是周管船的朋友。经周介绍,刘双岭也成了郭长更的好友。周、刘、郭三人结义,郭长更受到更高层次的指教和传授,在传统的踢毽基础上,学到了保定,德州、天津、北京等外地新技术。郭长更的踢毽技术有了明鲜的提高,深受同辈毽友的尊重。郭长更年龄最大,毽友们都叫他“长更哥”。孙锡章、陈国章、胡玉廷、王瑞清等好友经常来郭长更家。于是,郭长更成了当时沧州踢毽的领军人物。他与毽友们互教互学,交流切磋,踢毽水平提高很快,踢毽队伍日异壮大。在郭长更的建议下,为展示五花八门的踢毽新技术,打破一人独踢的形式,创建四人一组,传递表演,由比赛型改为表演型。这种踢法,增强了艺术性、趣味性、观赏性,潮起潮落,花样繁多,改名为“踢花毽”,简称“花毽”。这个花毽沧州独有,外地人称“沧州花毽”。那时,沧州花毽的最佳阵容,多数人记忆是:郭长更,胡玉廷(号称胡秃伯)、孙锡章、陈国章、王瑞清、尹树春、吴立山、张起信、杨昆山、李子武等。郭长更、胡玉廷等一伙,是沧州花毽创始人。他们经常在民众聚集的节假日、庙会、大集日,在城隍庙大殿进行花毽表演:花毽飞舞,左右翻转,跳跃背勾,前后连环,押打过身,仙人偷桃,苏秦背剑,崩尖刚劲,缠丝柔绵,对方送来一个大车轮,我回敬倒踢紫金冠。观众掌声醉,喝彩声不断,人跃毽舞,踢出一道亮丽的沧州花毽文化风景线。
有一个故事,可佐证当年沧州的花毽水平。民国晚年,孙锡章去天津探亲访友,看见东北角街有几伙天津踢毽人。休息时,一同谈论踢毽。在天津友人邀请下,孙锡章同他们一起踢起花毽。在踢了几场后,他们认为孙锡章踢得好,要向孙锡章学习踢花毽。孙锡章说:“你别跟我学。我们沧州有人比我踢得好。”他们问:“是谁呀?”孙锡章说:“他叫郭长更,住在锅市街。”之后,天津来了几伙人找郭长更学习踢花毽。郭长更好客,招集沧州高手上场交流,切磋毽术。凡是天津毽友提出问题,郭长更毫不保留地解答,做动作示范,讲技术要领。所以,有些天津花毽人士说:“天津花毽的老师在沧州。”当年,周管船了解大运河两岸,也了解沧州。周管船曾评价说:“沧州花毽有发展,能创新,起步早,在全国属于高水平。”
沧州花毽老前辈,曾撰写了沧州群艺的辉煌诗篇。这段花毽盛期,持续于民国中后期至新中国50年代,约30余年。
沧州花毽“火”的标志,是2007年7月14日,王金星召集72位花毽能手在南湖聚会。并集体拍照《沧州花毽全体会员合影留念》。
照片如下:

01-沧州花毽能手大合影
在合影时,安排为沧州花毽复苏作出贡献的9位资深人士位于第二排就座,从左向右排列是:贾文辉、吴占夫、王振国、刘恩洪、回金瑞、胡少春、张之洪、郭在田、傅润起。(九把坐椅,郭在兴让兄长郭在田入坐)。
沧州花毽骨干是:(名单从前到后,从左到右)郭在兴、沈志国、王忠德、王金星、夏广华、白相民、邢树亮、代永利、王洪海、王文胜、田海燕、马凤芝、回桂新、李冬梅、谢金荣、王秀英、吴毛毨、张金阁、孙琳、王文英、刘秀华、马丽君、刘桂银、肖俊玲、张文霞、时艳霞、马洪达、李国良、丁文发、袁金池、何宝安、马志强、吴金刚、马淑芳、朱兰英、张忠梅、高丽恩、常振德、李 杰、石国政、张金树、赵永顺、张可新、白树清、迟国忠、王沧柱、黄 源、李玉霞、张云兰、赵英波、张祖成、张大华、张振忠、吴希营、赵 晖、王 滨、鲍金柱、白瑞杰、张振忠、胡继宗、薛龙飞、李振明、刘金婷。
以上入名单者,都是为沧州花毽发展做出贡献之人,应列入沧州文化花毽史册。无论今后沧州花毽发展如何辉煌,但是这些人,在沧州花毽青黄不接之际,拯救并继承了沧州花毽,可谓功德无量。
此合影照片拍摄于十年之前。目前大批中青年勇跃参与,刻苦练功,花毽技术突飞猛进。初步估计,沧州花毽骨干已达五百余人。他们遍地开花,分散活动在胜利公园、人民公园、南湖公园、通翔杂技园、原变压器厂旧址、火车站广场等,丰富和活跃了沧州人民的文化生活。
此片是录像截图,不代表当前的沧州花毽最高水平,仅仅是一个活动侧面的写照。

02-回桂新里盘花毽

04-赵海霞转身过脖
06-外拐花毽
07-王忠德翻身过脖
08-背后押踢
09-跳跃背勾
10-马凤芝背后轻押
12-马凤芝前接后拉大车轮
13-张云兰 马凤芝对拉大车轮
14-马凤芝背押传毽
15-踢用的器件(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