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敬乾坤——玉琮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000年)
高49.7厘米,上宽6.4厘米,下宽5.6厘米
传山东出土

(摄于深圳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典藏精品展)
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代表,因首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而得名。其主要分布于江浙、上海一带,距今约5300~4000年左右。玉琮在良渚文化中大量出土,有不下百件之多。玉琮是中国古代玉器中重要而带有神秘色彩的礼器,对良渚玉琮的猜测目前不下二十多种。《周礼》中就有“以黄琮礼地”的记载,也就是说在礼仪活动中用琮来祭祀地神。多数学者认为琮是一种沟通天地的法器,上大内圆象征天,下小和外方象征地。
这件玉琮呈碧绿色,玉材属于软玉系列的透闪石——阳起石玉,它的基本造型为方柱体,中心对穿大圆孔,外方内圆,上大下小。器身共分十九节,每节四角雕成一简化带冠人面或兽面神像,全器共有76个神像。玉琮上端射部正中阴线刻日月纹,与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莒县凌阳河陶文相似,这种日月纹应该是天上世界的象征,反映出先民对太阳、月亮的崇拜。琮外壁四面各有一道凹槽,槽两边基本等距,误差在1毫米左右,每节上下间距也几乎完全相等,而且玉琮兽面纹的构图也基本相同。每两个转角的纹饰,组合成完整的兽面,既生动且富有变化。此玉琮是已知方柱体型玉琮中最大的一件,堪称“玉琮之王”。
(说明来自展览文字介绍)
++++++++++++++++++++++++++++++++++++++++++++++++++++++++++++++++++++++++++++++++++++++++++
更多同类博文 见国宝系列/博物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