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晋祠

标签:
旅游山西晋祠太原杂谈 |
分类: 中部行 |

1

2

3
国人民安居乐,后其子继位,因境内有晋水,便改唐国为晋国,唐叔虞便是晋国的开国诸侯。人们缅怀姬虞的功绩,便在太原郊区的悬瓮山(晋水的发源地)下修一所祠堂来祀奉他,后人称为晋祠,晋祠也成为了山西人的祖祠。
晋祠主轴线上的三座楼宇构成其空间序列上的三个重要景观焦点,从外向内依次是:水镜台、献殿和圣母殿。
在赵光义把晋阳城毁掉之后不久,却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他下令大规模重修了晋阳城近郊的晋祠。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的这座大规模的园林,正是在赵光义当年重修的晋祠之上,逐渐扩展而来的。

18

19

22
对越坊在晋祠景区中轴线上的金人台西,建于万历四年(1576年),造型优美,结构壮丽。此匾由明代书法家高应元所题,二字为榜书金字,笔力遒劲,宛如游龙。相传,高应元的母亲患偏头痛顽症,百医无效,后在吕祖面前求得一签,签上写着“添砖加瓦”,高应元在祠内仔细观察,发现殿、堂、楼、阁、亭、台、桥样样都有,惟独缺少牌坊,所以便选择在金人台西造了这座牌坊,并亲手书写匾额,悬于中央。“对越”语出《诗经·周颂·清庙》“对越在天”一句。

18

19

20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九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气概不凡,颇为独特。

22
献殿是祭祀圣母邑姜的享堂,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二,都会有祭祀圣母的活动,献殿便是其最重要的活动场所.
该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九脊顶。其斗拱作法与圣母殿相似。
鱼沼飞梁是晋祠的一座国宝建筑,它是圣母殿、献殿之间水塘和桥梁的合称。古人把方形的水池称为沼(圆形水塘称池),把跨水的桥称为飞梁,因塘水中有游鱼历历可数,上面又有十字形桥,故称“鱼沼飞梁”。

28

29

30

31

32

28

29

30

31

32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建于宋代天圣年间(1023—1032年),是一座大型木构建筑,重檐歇山、檐柱盘龙,建筑面宽约37米,进深约32米,高约20米。殿外有一周围廊,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在能找到的最早实例。

33

33
前檐柱采用木雕盘龙柱形式,为宋元二年(1087年)遗物,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柱。现存圣母殿上斗拱有多种形式,正是历次重修所留下的遗迹。圣母殿微微向上弯曲的屋顶轮廓,柔和秀美,总体造型舒展而庄重,是宋代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
前一篇:平遥古城(平遥县衙)
后一篇:太原晋祠(晋阳第一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