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校士馆

标签:
旅游慈城杂谈 |
分类: 浙江 |



校士馆,民间称考棚,是封建科举制童试之地。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慈城当地乡贤郑廷荣父子慷慨捐银24000两建造校士馆,后被毁。现存的校士馆是按照慈城县志上校士馆图样重建的。它坐北朝南,占地面积近8000平方米,整组建筑为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布局:中轴线上由南向北分别为大门、仪门、大堂、二堂、挑试所;左右轴线上对称地建有文场、公祠等,采用传统工艺的明清建筑风格。






慈城校士馆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文化的缩影,折射出






慈城的考棚是可以显耀的。因为古慈溪的历史上有过向敏中、袁炜等









能进县、府、州公学的,一律都为秀才资格,也只有取得秀才资格的才能去省城乡试。秀才乡试中举后或考入国子监求学的,同为贡生资格,因为





考棚也与古慈溪众多的名人隐士和古书院的人才培养相关。慈城从西周起就有“四皓隐士”之一的大理(官职)黄公闻名于天下(有黄墓渡世代流传),




中国的教育起源本来只是以私塾形式为主的个人家教,渐渐转化为广收门客(学派),后来才转为太学(国子监)、县学(孔庙)等。隋唐后国家选拔人才实行层层考试的科举制度,考棚理应由此而生。此后中国的公考学业都从童生做起,进而秀才、贡生资格,相当于现在的小学、中学、大学学历。慈城的考棚可能是童生和秀才的选拔地方,但慈溪县在宋时就有15万人口之多(清朝最多时有30万),所以考棚的功能级别却不低。古代要进县学的生员,先得通过县、府、院三试合格的童生资格,故有的人到老都通不过三级考试,世上这才有老童生之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