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大运河博物馆

标签:
京杭大运河旅游杂谈 |
分类: 浙江 |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位于杭州拱墅区运河文化广场南侧,毗邻大运河南端终点标志——拱宸桥,是中国第二座以千年运河为主题的博物馆(第一座是位于山东省聊城市的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博物馆投资一亿多元人民币,建筑面积一万余平方米,展览面积五千余平方米,分“大运河的开凿与变迁”、“大运河的利用”、“运河畔的城市”、和“运河文化”四个展厅等。


进入序厅,一艘古朴沧桑的漕运船摆在正中,脚下是玻璃钢铺设的仿真水面,给人一种在运河上徜徉而行感觉。迎面一艘帆船在缓缓驶来,两侧是古老的桥墩模型,天花板设计成灿烂星空,置身其中,如泛舟河上。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建筑面积10700平方米,展览面积五千余平方米。建筑呈扇形环绕运河文化广场,造型独特,“传统而不复古”,以平坡结合和开放式的格局,将室内外融为一体,古运河及桥、船、埠巧借为活的展物。




《大运河的历史与文化》 陈列共分五个展厅,全方位地反映京杭大运河开凿、变迁的历史和重要作用,沿运河主要城市的历史风貌,以及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
第一展厅讲述了大运河的历史。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与晋、齐争霸在扬州开凿了通淮安的邗沟,以便运输军队所需的粮食。这便是大运河的雏形。隋文帝为了灭陈,由长安凿通广通渠连接邗沟,炀帝迁都洛阳后,为了方便漕运开凿永济渠、通济渠,和江南运河。形成了连接北京、洛阳和杭州的南北运河。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漕运的快捷,就开凿了直接连接京杭,不再绕到洛阳的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至此完工。



进入展厅,有一组单色群雕--运河的开凿者。开凿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

从文献上记载来看,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吴国的国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开凿了从邗城到末口的邗沟。

在"古运河图"中可以清楚看到,在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从末口到邗城(即今天的扬州到淮安)一段,全长150公里,是最早就文字记载的一条人工河道。







京杭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战国,历隋、元二朝而全线贯成。北起北京,南迄杭州,全长1794公里,无论历史之久、里程之长,均居世界运河之首。两千余年来,大运河几历兴衰。漕运之便,泽被沿运河两岸,不少城市因之而兴,积淀了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有人将大运河誉为"大地史诗",它与万里长城交相辉映,在中华大地上烙了一个巨大的"人"字,同为汇聚了中华民族祖先智慧与创造力的伟大杰构。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以“运河推动历史,运河改变生活”为陈列主题,分序厅和“大运河的开凿与变迁”、“大运河的利用”、“沿运河城市”和“运河文化”四个展厅,其间穿插“漕运故事半景厅”、“运河模拟游舱”两个多媒体展厅,将文物史料与高科技巧妙结合,生动地再现古运河曾经的繁荣景象,使观众能身临其境地体验大运河悠久深厚的文化内涵。运用现代的声、光、电等高新技术,将文物史料与高科技巧妙结合,生动地再现古运河曾经的繁荣景象,这是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另一大亮点。






我们知道,开凿大运河最初是为了军事目的。吴王夫差要北上争霸,为了运输人马和粮草,所以开凿了邗沟。但是到隋唐以后,大运河的功能更多的体现在经济方面。从隋朝,唐朝,宋朝,元朝,一直到明清两朝,建都在北方的中央政府都需要江南地区的漕粮供应。大运河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一个庞大的漕运帝国,对中央政权的稳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在第二展厅专门设置了“漕运故事半景厅”,运用多媒体技术,合成一部反映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漕运故事的10分钟全景短片,通过投影机投射到一幅长61米、高12米、弧度达270度的环型全景银幕上。这幅700多平方米的环型银幕不论是其体量还是科技含量,在目前中国内博物馆中均属首屈一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