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古镇江南蚕文化馆

标签:
旅游新市古镇杂谈 |
分类: 浙江 |


江南蚕文化馆位于司前弄,全馆建筑面积600余平方米,楹联:“探丝路源头蚕俗蚕花”“望仙潭陌上桑园桑梓”。大厅蚕神娘娘马鸣王端庄秀丽,两边展板分别展示了新市丰富多彩的蚕桑文化,有祭蚕神、呼蚕花、戴蚕花、轧蚕花,尤其是馆中介绍的新市第一个国家原蚕制钟场,第一个姑嫂共育室、第一部电影《蚕花姑娘》,全国乡镇第一的蚕茧产量等。





邻蚕花用绫绢或彩纸剪成或做成蝴蝶形,抑或美丽多姿、艳丽多彩,蚕农纷纷选购,姑嫂们或插头上,或供奉蚕室。至明清民国时期,新市蚕花庙会年年举办,清代康熙新市诗人徐以泰有《新市祭蚕神》七律诗:“小市寒泉九井深,踏青人礼木观音。状元桥外飞花急,一片斜阳在竹阴。舞龙扮煞古风淳,紫袖青衣紫幞巾。节到清明齐作社,文明箫鼓祭蚕神。”清代德清诗人陈斌澜亦有《新市轧蚕花》七言绝句:“清明红雨暖平沙,陌上晴桑欲吐芽,作社祭神同结伴,胭脂弄里轧蚕花。”当时的青年男女在轧蚕花时谈情说爱,这在轧蚕花民歌中可见一斑:
清明天气暖洋洋,
姑嫂双双上街去,
红绿蚕花头上插,
觉海寺里真闹猛,
邻村阿哥早等待,
一把奶奶偷偷捏,





新市民俗文化亮丽多彩,其中蚕桑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蚕花庙会。蚕花庙会是新市蚕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所有蚕桑产区,均未有此风俗,独新市镇与近郊的含山有蚕花庙会,而新市蚕花庙会早于含山蚕花庙会。新市蚕花庙会,源于春秋时期,越国美女西施于越都会稽往姑苏送蚕花,途经新市,遇到十二位美丽的采桑姑娘,围在西施轿前翩翩起舞,西施姑娘手托花篮,把绚丽多彩的绢花分赠给采桑姑娘,以祈佑蚕桑丰收,从此西施送蚕花这个美丽古老的故事,就在新市乡村广为流传,每年清明,人们自发相聚举办蚕花庙会,以追念西施。古时养蚕产量不高,而蚕桑又是农家主要经济收入,故农人们将大部精力扑在蚕桑生产上,同时又信仰菩萨,祈求如来佛神(后塑有蚕神像)为蚕宝宝消病祛灾赐给丰产年,祈祷蚕茧丰收。唐代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大唐兴善寺(北宋更名觉海禅寺)创建后,新市蚕花庙会即在觉海禅寺举办,当时属于自发,时间在每年的清明时期。那时方圆数十里的四乡农人蜂拥到觉海寺、司前街、胭脂弄、寺前弄、西庙前、北街一带,人山人海,你挤我轧,故日“轧蚕花"并有蚕花谣诗。在迎圣桥市河两边摆满民间艺人自制蚕花出售,故名“蚕花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