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兵:“遇到”两位伟大作家

标签:
骑兵军中译本作家美国留学王天兵文化 |
王天兵,生于陕西西安,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留美10余年,俄作家巴别尔研究专家,现从事写作、绘画研究,编订书籍有《骑兵军》、《巴别尔马背日记》、《敖德萨故事》等,著有《哥萨克的末日》、《西方现代艺术批判》、《华美狼心》等。
1988年至1998年这十年,其中有七年左右的时间,王天兵都在美国留学。该怎样描述这十年?王天兵用一句有点狠的话来评价:“这也许是我‘资本’原始积累的最残酷十年。”他口中所说的“资本”,所指的是阅读、学力和思想。
“哪怕你原来的GRE、托福成绩有多优秀,可刚到美国时,你仍然感觉自己面对的是一堵墙。”王天兵说,直到“遇到”两位伟大的作家,自己才终于透了一口气。
纳博科夫帮我按了“清零键”
王天兵为人所熟知的是俄作家巴别尔研究专家,但这次采访,他却先跳开巴别尔,谈了自己在美国留学期间,“遇到”的第一位作家——纳博科夫。
初到美国留学,王天兵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中国人到了美国之后,都变成了“文化难民”,生活封闭、庸俗,相互比来比去,却又无法分开,无事时只能看看中文电视、中文报纸。如果一个人1991年出国,精神状态常常像化石那样,被冻在了1991年,他们既进入不了美国的世界,又脱离了中国的世界,往往处于失去判断的精神状态,沉浸在一潭可怕的死水当中。
读到纳博科夫之前,王天兵也曾经这样茫然。纳博科夫这个名字,是他在一堂文学课上听到的,当时他觉得这个名字很陌生,甚至连如何写都不会,因为在国内,他只听过海明威、塞林格……上世纪80年代,国内还看不到纳博科夫,直到90年代,纳博科夫的中译本才开始出现。
王天兵在一无所知的状态开始阅读《洛莉塔》。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人对美国有一种无知的崇拜——如果美国人说话大声,就说人家真豪爽;如果美国人说话小声,就会说人家真斯文。纳博科夫的清醒能够打破“无知”,他塑造了洛莉塔这样的形象:早熟、庸俗、下贱,实际是一个“反童话”,描绘了一个庸俗的小美国人的典型,批判庸俗的美国文化中大量乏味、无聊的东西。
再后来,王天兵读到了纳博科夫的访谈录《固执己见》(Strong Opinions),发现纳博科夫的观点泾渭分明,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大师就是大师,垃圾就是垃圾,绝无含糊。比如纳博科夫只认可美国文学中的两部作品《白鲸》和《红字》,对于海明威,认为他是一个幼稚的儿童作家,对福克纳则是完全否定。“我原来在国内读《老人与海》时,很多次都没有看完过,但原来的思维定式是全盘接受,不敢存有什么怀疑。纳博科夫的评论,终于暗合了我的判断,也是从那时起,我给自己的大脑按了一个‘清零键’,把原来的东西全部清除。”
王天兵说,其实很多知识分子的表现,就像“一个女人读了许多书,经过多次论证,最终选了一个太监做丈夫”那样荒谬。纳博科夫敢于批判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庸俗,批判他们常常陷入诡辩之中。纳博科夫精神的‘健康’、敢于论高下、论真伪,让王天兵非常震动。“阅读纳博科夫,我感觉无比的痛快,精神上有一种清新感,就像透了口气,能够重新自由呼吸的感觉。”
巴别尔让我“热恋”了十年
第二位必须提的作家是俄罗斯作家巴比尔,在美国期间,王天兵就一直研究俄罗斯著名作家巴别尔,对巴别尔有过长达十年的“热恋”,并最终把“心爱”的巴别尔小说带到中国。他曾经这样表达对巴别尔的热爱:“就像爱上一个人一样,我愿意为他做一切事情。”
王天兵认为,看过巴别尔作品的人都会为他的天才表现力和奇异想像力所惊叹,他的代表作《骑兵军》是一部在全世界流行80年、禁而不绝的奇书。《骑兵军》是巴别尔在他的战地日记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在战地日记里,巴别尔描述了他所看到的一切:进攻,退却,屡遭蹂躏的城市和破产了的、胆战心惊的农民,杀戮,受到践踏的田野,战争的残酷。巴别尔是站在未来说话的人,他的小说可以跨越时代、地域和民族,在哪里都会拥有读者。
王天兵觉得巴别尔最了不起的一点是用最简单的东西抓住本质。一篇短篇小说的内涵相当于一部长篇小说,把浓重的历史沧桑感带给读者。“也许你只读了巴别尔薄薄的一两页纸,却有‘一篇读罢头飞雪’的感觉。看了一部精彩的电影之后,你可能在兴奋,在流泪,同时却感到一种畅快,读巴别尔就是这种感觉。”
三本改变了我艺术观的书
除了写作,王天兵的另一个研习方向就是绘画。在美国期间,有几本书改变了他的艺术观,他曾经反复读过无数遍,甚至经常将喜欢的书读烂,不得不再买一本新的,王天兵列下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三本有关艺术的书。
《摩尔论雕塑》(暂无中译本)。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开创了现代雕塑,他平生勤于创作而又交游甚广,可以说穷尽现代雕塑各种可能,看尽了人类艺术史上各种式样。在此书中,他不但了讲述自己从矿工之子到艺术巨匠的成长经历,而且对自己的每一件代表作的来龙去脉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仿佛是一位师傅在作坊内向初入门径的学徒传授真知,深入浅出,在字里行间闪烁的是谦逊和自省的光芒。对于近代大师和评论家,他更是坦诚地品评优劣,既直率又谦恭。王天兵说,最近,三联书店将出版一本更好更全面的摩尔谈艺录,此中译本暂定名为《摩尔:文章及对话》。
《素描进阶教程》。这本书非常实用,是一本技法书,但作者娓娓道来绘画的真谛,深入浅出,让人每每心动。看着读着画着,他自己不时会产生一种独享秘诀的欣喜感。这本书曾经被王天兵翻烂,不得不再买新的,而烂掉的书他也一直保留着,偶尔还会拿出来看看。王天兵说,只有美国人才能写出这种书,没有欧洲文化的酸腐和故弄玄虚,讲叙语调大气从容,气度感人。
《弗兰克·奥尔巴赫——素描大师的成长》。弗兰克·奥尔巴赫1931年出生于一个德国犹太家庭。他8岁逃亡英国,不久希特勒让他成为孤儿。他成年后在伦敦西北同一间因常年颜料堆积已成棕色洞穴的画室里就这样一周画7天,一天画10个小时,一画就是几十年。王天兵说,在艺术史上,我们错过了塞尚,再也不能错过奥尔巴赫——他正是当代塞尚。可惜,认识到这点的人太少了。
王天兵学术论文链接:
http://www.xschina.org/auth_list.php?author=%CD%F5%CC%EC%B1%F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