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西省代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峨口挠阁

(2011-08-31 09:22:16)
标签:

代县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联合商报

雁门关

峨口挠阁

杂谈

分类: 转载博文
 

 http://s5/middle/5c9f479etacfdc03a82d4&690

http://s4/middle/5c9f479etacfcd45969f3&690

http://s10/middle/5c9f479etacfcd50fa5a9&690

http://s11/middle/5c9f479etacfcd5b8f99a&690

http://s1/middle/5c9f479etacfcd66198e0&690

http://s6/middle/5c9f479etacfcdac4ff25&690

http://s14/middle/5c9f479etacfcdb98645d&690

http://s3/middle/5c9f479etacfcdc9e0732&690

http://s4/middle/5c9f479etacfcdd73ad03&690

http://s16/middle/5c9f479etacfcde4a3a1f&690

http://s16/middle/5c9f479etacfcdeeed2af&690

http://s9/middle/5c9f479etacfcdfb297f8&690

http://s12/middle/5c9f479etacfce05a28ab&690

http://s16/middle/5c9f479etacfce0f57a9f&690

http://s9/middle/5c9f479etacfce1773328&690

http://s1/middle/5c9f479etacfce1f68480&690

http://s16/middle/5c9f479etacfce24d4e1f&690

通讯:山西雁门关上演中国千年“挠阁”
2011-08-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记者梁波)数十名戏剧人物装扮的孩童,被数十名壮汉用铁架子挠在肩头,这一有着千年历史的“峨口挠阁”表演在山西代县8月18日开幕的首届中国雁门关国际边塞文化旅游节上格外惹眼。
  “挠阁”,北方方言,意为“抬起、举高”,阁,意为女孩。在中国北方地区,峨口挠阁是春节社火中多年流传一种传统的独有趣味的民俗活动。春节时分,辛劳一年的村民欢庆新春,在本村或去邻村举办社火活动,都会有“挠阁”的影子。
  “这真的是太奇妙了,我从未见过这种奇异的组合。”德国友人史蒂文看到代县峨口挠阁表演,不禁赞叹。
  五六岁的漂亮小演员身着鲜艳的戏剧服装,妆扮成《杨家将》《红楼梦》《西游记》《白蛇传》等历史和神话故事中的戏剧人物,略施粉黛、身着裙裾,翩翩起舞,或轻柔、或奔放。
  打挠阁的壮汉身着古代服饰、伴着音乐,踏着鼓点,舞步沉稳轻缓,时而碎步疾走,时而左右穿梭,让人目不暇接。
  郝江陵介绍,此次参演人员全部都是当地村民,他们世代在这里生息,虔诚地传承着“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峨口挠阁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约有1300多年历史悠久,被山西文化界誉为“无言的戏剧、空中的舞蹈、流动的杂技、鲜活的雕塑”。
  表演完毕,记者在后台采访到了这么一个特殊的组合,他们不是亲属,只是普通的搭档。参加表演的小女孩的父母蹲在一边,为孩子换着生活服。
  “孩子早上没吃早饭,只吃了一个鸡蛋,确保在表演过程中没有上厕所的需要。”孩子的母亲埋着头,父亲则在一旁举着早上带着的干粮,给她送到嘴边。
  据当地人介绍,练习挠阁非常辛苦,且具一定的危险性。由于练习者中有一半的主角是年龄特别小的女孩儿,在这个过分心疼的孩子的年代,许多以前高难度的动作已经消失了。
  郝江陵表示,目前正在实施峨口挠阁的保护计划,未来将逐步建立文化战略“定向”,发展蓝图“定位”。民间乡土艺人与专家学者互动互补,一同传承原生态民间技艺,打造峨口挠阁品牌效应,进一步发展与峨口挠阁相关的文化产业。
  山西代县被称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里保留有威风锣鼓、舞龙舞狮、秧歌、霸王鞭等许多古代留存下来的民间艺术形式,每一样都有成百上千年的历史。(完)

 

 

空中戏剧民俗奇葩山西代县峨口挠阁的艺术之路

 2011年07月15日  中国联合商报


  ■CUBN记者 黄婧 山西报道

  峨口挠阁表演内容古老而传统,表演形式特殊而别致,表演道具原始而浑朴,现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从生成到发展,从繁荣到濒临灭绝,从拯救保护到弘扬演绎,经历了六个历史时期。现如今,峨口挠阁不断发展壮大,逐渐被世人所熟知,真正走上创新发展之路。

  峨口挠阁创新与发展并举

  山西代县峨口挠阁历史悠久,是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山西省代县的文化名镇峨口镇为地域中心发展而来,成为最受当地人喜爱的一门综合性民间艺术,被山西文化界誉为“无言的戏剧、空中的舞蹈、流动的杂技、鲜活的雕塑”。
  代县挠阁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约有1300多年,峨口挠搁是代县挠阁的杰出代表。早在2006年,峨口挠阁即被列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月被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推荐项目名单,2008年6月7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前,峨口挠阁在第四届五台山国际旅游月开幕式文艺表演中荣膺特等奖;此后,又几度参加了五台山国际旅游月开幕式文艺表演、中国首届人口文化节,并在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栏目中亮相;2008年5月,应邀参加在山东胶州举办的首届中国秧歌节,期间一举夺得了首届中国秧歌节最高奖项——最佳表演奖。
  代县峨口挠阁保护协会会长李敢峰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近年来,峨口镇党委、政府为了保护和发展挠阁项目,逐年增加投入。2001年,通过重新组建领导组、挖掘整理拓展从艺队伍、购置装备、整理套路,后多次参加国内、国际文艺表演活动,抓住一切可抓的机遇,将这种古老的艺术进一步推向国家与国际级活动层面。峨口挠阁形象而集中地反映了古代州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追求以及精神企盼。发掘、抢救、保护峨口挠阁,对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促进民族史化事业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代县峨口挠搁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上全国大型艺术节以及电视栏目绝非偶然。广泛的群众基础、精湛的‘空中芭蕾’表演、深厚的杨家将文化底蕴、闻名于世的雁门关背景,无一不是这项民俗艺术发展的基础,使其有能力向世界招手称奇。随着雁门关首届国际边塞文化旅游节的即将举办,代县峨口挠搁这只民间艺术奇葩,必将走向市场、不断创新,在雁门关下绽放出夺目的光彩。”代县文化广电体育局分管非遗的工会主席崔润袅如是说。

  峨口挠阁的独特性

  峨口挠阁是古代州正月十五“闹元宵”的重要文艺活动,并传承至今,可谓没有“闹元宵”就没有“挠阁”。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在突出表现其淳朴的民俗民风、保持传统娱乐性的同时,还特别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喜庆气氛的渲染和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
  峨口挠阁自汉代形成以来逐渐形成了其独特性,例如,与春节民俗文艺活动相互依赖;渲泄丰收喜悦和人生企盼的情感特征,展现原始、奔放的野性美;家庭成员和亲戚朋友可以广泛参与积极配合的互动性;以及源于我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胡调,成为胡汉民族交融的实证。强烈的民族杂居地域性特征,使峨口挠阁成为雁门关内外的优秀民间艺术,承载着汉代“百戏杂艺”丰富的文化信息。
  峨口挠阁表演一般数十架出场,每架壮汉、小孩各一人。小演员都是从村中选出的漂亮、机灵的五六岁孩童,按照不同的扮相,或略施粉黛,或浓妆艳抹,并身着艳丽的古代戏剧服装,被父兄用宽布带牢牢缚在挠阁架子上进行表演,个个花枝招展、裙裾飞扬、扮相可人。这些有幸被选上的小演员,俗称“登挠阁”,意即登高望远,吉星高照,四季平安。于是在演出时,常常是全家出动,子随父扭,夫唱妇随,前呼后拥,勾勒出一幅和谐温馨的生活画卷,天伦之乐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花团锦簇的挠阁架子也不容忽视,其均以民间艺人的手工艺术品精心装饰而成,或鸟兽,或花卉,或果树,或高粱玉米,或大红辣椒,无不精致华艳、引人注目。
  据当地人介绍,在婉转悠扬的民间器乐伴奏下,壮汉们脚下用力,气沉丹田,以腰为轴,把握重心,松弛有度地扭动,并可以按照指挥不时地变化队形,时而沉稳轻缓,时而碎步疾走,令人目不暇接。整齐划一、酣畅淋漓的表演,显示出了塞外儿女乐观向上、勤劳勇敢的精神风貌,也彰显出新时代农民的潇洒与自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