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娃妈厚着脸皮向单位延请了一个月假又过年过了十几天之后,娃妈终于上班了。此前一直尝试给娃吃奶瓶而没有成功,今天白天电话里获悉娃没有哭也没有闹但除了吃了点米粥和蛋黄后,对着奶粉势不低头,也不午睡。同事宽慰:大概她也不饿,况且两顿奶对于她漫长的人生来说,实在不算什么。
我这个粮库终归是要上班的,她呢,经历一个人生中小小的适应期也终归要吃其他食物的。还好,她还没牙,还不能对此事咬牙切齿。

下班回家,我换衣服后娃立刻表现出吭哧吭哧的急切欲望,尽管我依然说她“看你这没出息的样儿”,但心里还是巴不得她吃吧吃吧吃上今天的一顿饱饭。娃奶奶也给娃配音,说娃肯定在想“奶奶这一天我妈哪去啦,你都给我鼓捣了点啥东西吃呀。”
当然了,一贯在中午和娃妈外出吃饭的同事,近期也多了一道等候的程序,等候娃妈中午期间拿着吸奶器去洗手间嘎吱嘎吱例行一个工作。上午的母乳没有地方存,只能颇为不人道地倒掉。其实归咎原因还是颇为不人道的产假制度还有颇为不人道的无午休政策(不过就算有午休我也没法回,路上单程也要一个多小时,这是在北京欢迎你的北京)。
当初我曾因娃只吃奶瓶而头疼,如今我又因娃不吃奶瓶而头疼。对准妈们,我想说的是,娃刚一出生后不吃妈妈的奶,往往让新当了妈的人措手不及,其实不用着急,刚开始宝宝不太会吸吮或者没有力气吸吮需要费劲才能出来的母乳,往往一给奶瓶或者小勺,就不费劲地吃上了,而妈妈一抱到胸前就摇脑袋或者哭哭咧咧。我遇到的好几个新妈,都有这问题。
当初上孕妇课时,为了在妈妈还没下奶时就让宝宝吃上奶,老师教的一招是把小细管连上喂奶专用的注射器,注射器里灌入奶粉,细管贴在乳头上给宝宝吃,宝宝一吸乳头,就吸到细管里的奶了。我生娃后,护士给了这套设备,就如此折腾了几天,结果根本不是想象的那么回事,娃往往只吸住小小的细管才能吃上奶,为了防止她只认这个小细管而又给她吃了奶瓶,就一下子吃上了奶瓶,至于勺子,护士是坚决反对用的说那样宝宝更不会吸奶了,其实很多妈交流后都说,没下奶时,勺子比奶瓶更能防止宝宝不吃母乳。
依赖上奶瓶后,月子里我就拿个吸奶器吸呀吸,只能每次都将母乳吸出来装到瓶里喂她,还不时加些奶粉,天天去网上看别人家的宝宝如何被纠正这种习惯。同时也每天都让她试着抱在我胸前吃奶,她每次都哭,饿了后哭得更厉害,给奶瓶后立刻安静。我一度绝望,半夜里还得挤奶。但坚持一段后大概是母乳很冲了,她也长力气了,突然就可以爬在我胸口上吃了,尽管开始时每次都吃很长时间,夜里总是吃吃就睡着了晃晃又接着吃,但很快就规律了,每天吃六顿,包括夜里的两顿,夜里她饿醒了,往身边一拉就OK了。
OK了几个月。现在一上班,问题又变成了如何让娃再次学会吃奶瓶。唉,如此矛盾。就像人生。
关于母乳,给准妈们的建议是:
无论胖瘦,给自己最大的信心;
最好的帮手:一个高质量的吸奶器;
最大限度地保持好心情(要是焦虑或者抑郁了,奶水指定就减少);
对自己的身材给予宽容吧暂时;
广泛地博取其他妈的经验;
木瓜+花生+红枣熬汤,比猪蹄汤不差;
有空就睡,热水泡脚,挺顶事。
但还有一个问题,是育儿书里或者孕妇课上都没有告诉我的,就是一侧奶多一侧奶少并不均衡。我开始时以为我挤奶方式不对,但问了很多老的、年轻的妈妈们得知,99%都跟我一样,左边少右边多,娃困了渴了或哭闹了,用左边的意思意思,要真饿了,那就上右边。(很多妈此时都点点头)
这是众妈皆知的问题,而孕妇课上育儿专家却告诉我,一侧至少喂半小时后再换另一侧,或者这一顿喂左侧下一顿喂右侧。这样的结果必定是娃这一顿被饿死下一顿被撑死。
看来对这种事,听长辈的比听老师的管用得多。
快半年不见,同事中赫然已经又有两个是准妈了,又有四个是准爸了。很快,就可以有越来越多的人一起八卦孩子的吃喝拉撒了。出了校门没几年的MM们,跟我们这些新妈们在一起也被八卦得听见孩子几天不拉巴巴之类的话题都纹丝不动了。以为猪年宝宝多,后来发现鼠年更多,现在才知道,牛年更厉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