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孕妇诱骗案——从心理学看我们该如何理解谭某

(2013-08-13 20:06:28)
标签:

杂谈

分类: 萨提亚印象

我想说说那个孕妇谭某,当她装病骗走女孩小萱,供丈夫性用,然后将她杀害。

全社会都在怒斥谭某,为小萱的遭遇悲愤不已。诚然,谭在挑战着人类的道德底线,在公众眼里,谭是一个人性泯灭、无恶不赦、铁石心肠、罪大恶极的人,所有关于我们泄愤和辱骂的词汇用到她身上都过犹而不及。因为我们实在难以理解,她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事情。

我想问的则是,我们为什么不去理解她。当我说完这句话,不想被任何人骂,因为好多人都觉得她难以理解。只是,不理解,怎么能避免悲剧,仅仅靠全民怒骂吗?显然骂并不能阻止悲剧。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谭走进咨询室,去看心理师,我会怎么看待她。一样骂她吗?如果我在咨询室中指责她的行为,那我就成了一个不道德的人。对于来访者失去中立性,进行评判,这是心理师的职业道德之大忌。

所以我该理解她。

放下评判,是可以开始工作的第一步。谭某真的是一个坏人吗?如果我们拿回一点理智,我们就知道坏人这个说法是不存在的。再坏的人,也有善良的一面,某贼在窃取老人家产后偶尔听到老人在议论计划把这些钱捐献,又悄悄把钱放了回去。再好的人也有邪恶的一面,某抗震救灾英雄保养十余位情人,并以找工作之名骗走别人18万。善与恶只是一念之转,我们都在做着好事,也都做过坏事,只是每个人的的程度不同。行为有符合道德与不符合,我们称为善与恶,但是人性本身是中立的。

谭某不是坏人,只是做了一件让大众蒙羞的事情。不要悲愤我这个说法,谁没丢过垃圾或其他不道德的事情,只是因为我们的做的事情小就该指责做的事情大的人吗?

《圣经》言,有孕妇有不明身孕,该被乱石打死,因为她,不,道,德。神说;如果你们中间有谁是没有罪的,就可以拿石头把她打死。众人停手。

我们都有错过,有的人大,有的人小。这就是人性。

然后再说对与错。对错只是人的一个概念,是人赋予的意义,是人的观点。事情本身是没有好坏对错的。你还会骂我,你敢说这个恶心的谭某没错?

举例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身为王,亲手弑子,你会什么感受?道德吗?符合人性吗?父亲杀死自己的亲生孩子,对吗?杀与不杀,角度不同,都有对与不对。

类似的是著名的“道德两难”:

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药。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他花了200元制造药,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偷窃岂止不道德,简直属于犯罪,严重侵害了医生的利益。你告诉我,海因兹错了吗?他爱妻子,所以犯法。如果你不能推翻海因兹是该被全社会唾弃的,那你凭什么要来指责我们的谭某。

当你愿意放下评判来把谭某当成一个人来看待的时候,或许你可以看到她的动机,她为什么要这么做。没有人愿意无故杀害一个人,我们不是审判长,我们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去理解谭。她为什么要那么做。

萨提亚说,问题本身不是问题。行为只是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在应对一个真正的问题。那么,这个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谭曾经出轨与否,不需要争议。但她身孕已久,不能与夫同房。她不想离开丈夫,她想挽回家,她想为丈夫做点什么,来让他开心。

你会为了你心爱的人去做一些他喜欢的事情吗?

不要否认,我想爱到深处,刀山油锅都是没问题的。爱到浅处,也愿意为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何况这个同样有感情的女人谭。

她为了满足丈夫,欺骗了小萱。注意,先不谈她的行为,她的动机,是想给丈夫一点她的爱。这个动机是无可厚非的。或许她用了不健康的行为来应对了动机,她不道德,她触犯了法律,她成了我们的海因兹。对于小萱与社会,她是坏的,但是出于动机与丈夫,你觉得呢?好坏只是角度的不同,是人赋予的。

假如她有过基本的心理训练,如何与伴侣正确表达爱,或许她会换种方式表达爱,而不用去骗人了。这段悲剧完全可以避免。
 

你或许又问,她丈夫施奸又杀,又是为了哪般。我也想你一起去理解他,如果要指责也要先去理解,然后指责。没有人喜欢无故杀人,更没人喜欢平白断送自己前途。那么,他们为什么要那么做?

女孩拼命挣扎反抗,夫妇于是将其蒙头憋死。看起来是那时候夫妇慌了,为了制止她发疯挣扎的行为,采取了极端的压制措施。

像极了药家鑫:药在撞到女孩张妙后,因张妙抬头看车牌,药顿时手足无措慌张中捅死女孩,又慌忙逃走。

我们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慌乱中挣扎,在犯错时遮掩。比如说,有经验的水手在救生的时候通常在溺水的人没有力气挣扎了以后才会下水营救,因为他知道,大部分人在溺水的时候会拼命挣扎,而这时候最理智的做法应该是不要乱挣扎,跟随救生员的动作,挣扎不仅救不了自己,还会把救生员给拖下水。类似的心理感受就是恐慌和无助,当我们被巨大的恐惧所掩盖的时候,一切理智都失去了,让恐惧引领着我们的动作。有些恐惧没这么大,像我们不小心犯了个大错误,我们会在刹那间拼命掩饰,不让别人发现,假设我们从来没做过。在外面不小心惹了麻烦本能的就想跑,在没人看到的时候,所以逃逸常常是事故的主题曲,而如果这时候理智的时候可能就明白其实逃逸的后果更严重。

从我们小时候开始,我们就学会了如此处理。当我们还小的时候,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花瓶,如果没人看到,我们会尽快把碎片打扫掉假装没有碎过,如果可以拼的话就会拼起来放回原处,假装没破过,这样我们就不会被父母指责。在学校我们不小心犯了错误,承认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困难的。

在面对危险情境,我们的恐惧被激发的时候,就会被恐惧拉着走。或者通过挣扎反抗逃跑,或者直接逃跑,很少想到如果我们把理智拿回来去面对,结果会损失更小。

谭某和她丈夫就处于这样一个情境。我们设想一个人在我们房间里歇斯底里的挣扎,大闹,发出的声音能震碎骨髓,邻里都有可能听到这边的声音,女人的四肢挣扎会乱飞乱抓,一旦被抓到会被抓得很痛或者流血。在这样的情境里,谭某及其丈夫已经从原来的享受转变为应急,为了保护自己,为了避免被邻里听到,他们选择了让小萱按住别挣扎,用被子蒙住别乱吼,以此达到当下安全的目的。

这是他们在处于应激和恐惧状态时的反应。当被恐惧控制的时候,已经完全顾忌不到拿回理智来看看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

如果说谭某的悲哀,那也是时代的悲哀。

一个人在还没有学会做自己的时候,就会被情绪所控制,就会逃离了责任。当一个人用情绪思考的时候,他只能照顾到当下的情境,如何让那一刻的自己安全,如何逃避责任,情绪只在当下思考。

而那只是掩耳盗铃。假装自己安全,假装自己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安全。

而如果一个人懂得做自己,有很高的自我价值,他就能在应激事件发生的时候冷静应对,用理智思考,能不只看到那一秒钟。他也能够勇敢的扛起责任,能够为当时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因为他知道,责任会让自己损失更小。

如果谭某在平时就知道去见心理医生,她就知道如何补充自己的心理能量,能够提升自我价值,能够不被情绪控制,能够用理智判断,用自我判断,那她即使冲动在把小萱弄回去以后,不至于因为当时情境激发了她的恐惧而更出格。

这何尝不是小萱的悲哀。

一个如花女孩在面临被侮辱的时候,该会被激发出多少恐惧来。那时候的她,也同样丧失了理智,被恐惧控制,任由着恐惧支配着她的身体,用整个身体的力量都在吼叫,都在反抗,都在对谭某夫妇造成人身威胁。谭某夫妇的动手,何尝不是狗急跳墙?是谁让狗急了呢?

倘若小萱能做自己,用理智判断,那么,平和的面对当时的情境,可能只是被侮辱了造成一些心理创伤,何至于丢条命呢?

 

并不是在不舒服的时候才需要心理医生。在平时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心理师们会让我们有更高的自我价值,更懂得如何活出我们自己,更有责任有能量应对事件。

同时,心理师也会教会我们如何健康面对亲密关系、人际关系、亲子关系,而健康的应对,不仅会让我们拥有更健康的关系,至少,可以让我们避免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