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蟒原上教育华族——张卜贾家贾氏考略
白金刚
高陵张卜贾家村,位于乡政府驻地南偏东约两公里处,渭河北岸,奉正原南边原下。为我县一大村落,据谈明代成村。贾家东头有四坡沟也叫“骆驼沟”,自古以来,是通往东渭桥必经之路,村人称此沟由“骆驼项”“凤凰嘴”“簸箕掌”三部分组成。此地是西安到东北的各地的官道,唐代日本遣唐使走陆路多经过此地,日本平安时代著名僧人靖益僧圆仁随第十八次遣唐使就是从此下原过东渭桥进入长安城的,并他所著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对东渭桥有详细的记载。贾姓最初在此官道旁开店而得名贾店,后称贾村或贾家。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和清雍正十年(1732年)《高陵县志》均记作“贾店”。明《高陵县志》并说明它在当时已为大村。光绪七年(1881年)《高陵县续志》分三村记作“贾东村、贾中村、贾西村”。民国三十年(1941年)《高陵县区保总图》始标为今名。可见几百年贾姓在此生息枝繁叶茂。
查阅旧志,明代贾家村有记载的是贾梁,字从善,明弘治年间贡生,曾任云南阳陵县千户所吏目。后耕读传家者大有人在,到了清末有贾致顺(1835—1917),字和亭,同治年贡生,曾任澄城县儒学训导,参与了光绪十年《高陵县续志》的编纂工作。
从贾致顺碑文我们看到他有四个儿子,其中老大贾守先为禀生,老四贾闲先为庠生,在当时可是很有文化的,《高陵县教育志》对高陵教育世家有记载,其中白蟒原上有西刘村马氏和贾家村贾氏,其中贾致顺,贾闲先父子从清末到民国家里就设私塾,教化乡梓子弟,为本地文化教育,村规民约起到传承和维护作用。在后到贾闲先儿子贾志秀,创建贾家小学,功劳甚大。把新式教育引进到本地,为建国后贾蔡两村培养出大批人才,尤其是这里走出了大量从教人员,先收录如下:
贾碧云,贾致顺曾孙女。1955年参加工作,曾在高陵第三完小、南郭小学、贾家小学等任教。后调入高陵县城关小学任教,1988年12月退休。
贾令伯,贾致顺曾孙,曾在耿镇、咀头、高陵第三完小任教。
贾志芳,1923生,
1936年到泾野学园上学。1940年冬,到关中第一师范上学。后在边区任教。后任西北局组织部给马文瑞机要秘书,咸阳地委宣传部副部长。
贾秀成,1949年毕业于高陵简易师范,毕业后任姬家乡杨官寨小学校长,泾野小学校长,1957年在渭南师专进修,毕业后到铜川、耀县任教,由耀县中学到耀县政府工作,病故。
贾学仁,曾在贾家小学、城关中学任教。
贾学义,曾任教于高陵二中。
贾腾, 贾致顺侄曾孙, 曾供职于陕西省党校,后工作于陕西社会科学院。
贾安全,1933年生,曾任西安市85中学高级教师。
贾军,六十年代末从教,曾任职贾家小学、张卜小学、张卜中学,后从姬家二中退休。
贾天特,师范毕业,曾任教于张卜中学。
贾民民,1958年生,1984长安师范,后从教师到高陵县老干局任局长,高陵县组织部副部长。
贾玲丽,贾安全之女,教师。
贾宏涛,1975年生,
1998年毕业后至新疆农业大学工作至今,曾留学俄罗斯国立农业大学。现为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贾妮,女,贾致顺来孙女,1999年参加工作,曾在张卜中学任教并担任团委书记;2007年调入高陵区第二幼儿园任教;2013年调至高陵区张卜中心幼儿园任园长至今。
贾可,女,贾致顺来孙女,2012年参加工作,在高陵区药惠中心幼儿园任教至今。
贾章,贾致顺来孙,2012年参加工作,曾在高陵区张卜塬邓小学任教,2015年3月调入高陵区教育局团委工作,现任教育局团委书记。
贾音,女,2013年参加工作,现任西安市第六保育院教师。
前日和同学贾妮通话中,她提说家里有张穿着清代官服祖先的老照片,据听说是在外地任教育局长,具体详细情况不知,如今贾氏后辈和很多名门望族都很想了解自己的家史,笔者根据贾妮提供资料,结合前几年整理《白蟒原》,去年整理《白遇道集》相关贾家史实,把白蟒原上教育华族——张卜贾家贾氏一宗整理成文,以激励贾氏后辈继续努力,传承族风,铭记前辈,继往开来!
附:《贾致顺碑文》
清故敕授修职佐郎同州府澄城县儒学训导岁贡生和亭贾君表墓碑铭并序
呜呼!可惜哉贾君。君秉聪慧敏达之资,具有艰苦卓越之行,乡邦称善,关里矜式。当此海水横飞,民彝大泯之时,甚赖如君数人者,砥柱于中流,庶天理不尽澌灭,而斯人可以不绝。乃昊天不吊,老辈寥落,而君又未得期颐寿考,遽尔赍志没世。然则横目员首之伦,其何能以自淑也耶。余与君为总角交,以道艺切劘,数十年如一日,以云耐久,其庶几焉。阡陇之文,夙有诺责,今春卧病累月,常恐骤填沟壑,无以慰君泉下,正拟抽思纂言,而君子适以行述来。盖君之没,至是岁已阅三,自顾残年待尽,厌厌二息,又何敢再事迁延也耶。
君姓贾氏,讳致顺,字曰和亭,世为邑人,居南乡之崖底村。曾祖讳思聪,妣氏纪。祖讳璋,妣氏惠、张。父讳廉清,妣氏郑。耕读世传,至君而善继厥志。时重□年高,双亲具庆,而终窭且贫,祖遗仅渭溪露田廿余亩,岁入不足以供甘旨。君慨然曰:读书固善,而竭力耕田,子职先宜供也。于是舍其田而佣力北山之宜君、同官等处,带经而锄,因而□徒采芹,作名诸生。每试辄冠曹偶,而秋闱辄踬,屡荐不售,君夷然不以为意,耽读如故。同治九年,甫以优行贡成均,旋选授澄城县训导,年已七十余矣。莅任两年,进诸生而勖以实,学须正口,谊笃伦理,方不愧为学者,切不可以世变而风遂靡一时。听者竦然,士风为之一变。今去任十余年,该人士犹乐道之。君性孝友,一弟年稚,亲爱而未始怨怒。一妹既嫁,遭乱而不任流离。□□花门乱作,君先德避兵三原,病没权厝。乱平,君自山归,不顾田庐,先至瘗所,负骸骨归家礼葬,有如初丧,哀感行路,盖至性有过人者。君性豪爽,为乡人排难解纷,事已而一无所取,有鲁仲连之遗风焉。平日赴善若渴,嫉恶如仇,遇有善举,竭力赞襄,事有不平,力持清议。他如赎受虐之弱婢,斥骨丸法之贪官,皆昭昭在入耳目者,然在君为余事矣。世有由啬而丰,前后如出两人者,早矜名节,晚饰舆服,贤如种放,不免贻讥史册。似君之寒不改柯,温不增华,已足廉顽立懦而挽狂澜。又况其事亲也,能人所不能之勤苦;其励志也,爱人所不爱之光阴。卒之善养悅亲,□学成己,尤足以风厉末俗,而昭兹来许。斯真可敬而仰者已。生于道光乙末年六月初四日,卒于民国六年七月初三日,享年八十又二,葬于村南祖茔之次,艮山坤向。元配氏梁,早逝。继□氏魏,鸿案相庄,敬戒无违,先二年卒。子男四:长守先,禀生;次遵先,力农;次从先,早卒;次闲先,庠生。女二:长婿邓兴悌,次婿杨彦盛也。孙男七:守先生者三,吉占、吉兆、吉同;闲先生者四,吉利、吉延、吉上、吉善。孙女亦七,既嫁者五人,余幼。曾孙一人:绵绵。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宜尔子孙,振振以起。系以铭曰:
贫士之常,死人之终。居常待终,乐也融融。繄我先生,人中贤豪。朝年味道,顾视清高。孝悌于家,日迈月征。夙兴夜寐,无忝所生。生无以养,谁因谁极。陟彼北山,芃芃其麦。是获是刈,手不释卷。遂掇芹香,青钱入选。九万鹏程,跬步趋走。憎命文章,数奇弗偶。穷经皓首,乃贡成均。广文一席,略慰艰辛。不于其身,克昌厥后。玉□□兰,庭阶富有。修文天上,惟乃之休。流风不沫,万禩千秋。
赐进士出身,布政使衔,诰授奉政大夫,赏戴花翎,分守甘肃甘凉兵备道,大计卓异,奏署甘肃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调署巩秦階兵备道,翰林院编修、协修,乙酉科山东乡试副考官,辛卯科山西乡试正考官,通家愚弟白遇道拜撰并书。
男守先、遵先、闲先率孙吉占、吉兆、吉同、吉延、吉上、吉利、吉善
暨曾孙绵泣血上石
民国六年岁次丁已季春谷旦
(未完稿,如有贾氏信息,望朋友们提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