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远程研修——3.《清平乐村居》评课稿
(2018-06-15 14:48:55)分类: 教学教案 |
小学语文《清平乐 村居》专家点评
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
听了朱红甫老师执教的《清平乐
第一个步骤是“品诗韵”。朱老师先让学生围绕词的题目进行猜想,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这首词的学习进行建构。接着,朱老师让学生自己把这首词读正确,读流利,读得字正腔圆。然后,结合词的特点,如“长短句”“韵脚”以及“词牌名”等特点,让学生深入体会,从而读出词的感觉,品出词的韵味。
第二个步骤是“明诗意”。朱老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然后指导学生通过看图猜一猜、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议一议的方法自助解决困惑。在组织教学中,朱老师根据学情,因生而动,紧紧扣住“无赖”“相媚好”等关键词进行交流与体会,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词的意思不断建构与融合,不仅让学生轻松地领会词的意思,而且将学生的体会与感受不断联系与深化。古诗词教学,贵在引导学生理解诗的精妙之处,因此,朱老师大胆放手,鼓励学生探究,抓住诗中关键的词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从而深刻地理解诗词的意旨。
第三个步骤是“想画面”。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出画面,才能让学生深入感悟诗情与诗境。朱老师通过音乐,为学生创设词的情境,让学生轻声诵读想象,感悟诗词的意境美。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艾青说:“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因此,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想象,从而感悟诗歌的意境之美。最后,朱老师又通过“这是一幅
第四个步骤是“悟诗情”。朱老师通过“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言语理解的策略,引领学生深入体悟词的情感。在前面的“品诗韵”“明诗意”“想画面”三个环节中,学生不断与作者进行对话,也逐步想探究:辛弃疾为什么要表达一个“温馨”“幸福”“幽静”“和谐”“欢乐”的画面呢?朱老师相机呈现辛弃疾的资料,让学生“知人论世”,辛弃疾身处风雨飘摇、战乱不断的南宋时期,现实与诗词的落差如此之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与美好愿望?学生在朱老师的引领下,较好地领悟到诗词的情感。
在“品诗韵”“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四个教学步骤中,朱老师总是不断地创设问题的情境,但并不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思考,发现诗词的密码,朱老师只是在关键处点拨强调,让古诗词教学真正达到“厚积而薄发”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