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有感情地朗读”
(2014-04-15 16:12:27)
标签:
情趣语调学生学习形式背后教育 |
分类: 语文 |
如何做到“有感情地朗读”?2011版新课标中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指出:“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新课程实施以来,大家把朗读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尤其在一些公开课上,执教者不约而同地把“有感情朗读”当做利器。但是,朗读只是拘泥于形式,不注重文字背后的情感,矫揉造作,学生很反感。
记得有位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书要把自己当作者,一个讲故事的人,把你看到的景象,喜怒哀乐,通过自己的表情、语言,表现出来。那种朗读才棒!因此我们要倡导“自然”的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是从文本深处传递出来的,是心灵对心灵的倾听,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如果撇开真实的情感体验,一味强调这个词要重读、那个句子速度要快。——朗读也就异化成了表演的道具,失去了特有的生命。
那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孩子的朗读热情
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朗读训练,尤其是感情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朗读,这样学生才会入情入境,读出味来。如在讲授《草原》第一自然段时,我出示多媒体课件,播放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欣赏草原的风光:一碧千里的草原,线条柔美的小丘,静立的牛群、骏马,一幅美丽的画卷映入学生眼帘,学生被美景吸引了,迫不及待的读起书来……
二、巧用示范,引导孩子有感情地朗读
示范就是老师亲自读,让学生听;也可以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读,让其他学生模仿。示范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朗读,更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也是对学生进行听的训练的重要的方法。
三、多种形式练习,促进孩子有感情朗读的快速成长
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方式,进行有感情朗读,如比赛读、分角色读、边演边读、配乐读、师生共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