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了登山, 这是去年去时拍的照片. 比现在晚十几天, 大片的林子都已被枫叶染红, 秋的意境了然. 不知今年还会不会为红叶而去,
先放张旧图吧.
去年爬山的时候都已经下午了, 所以没爬到顶, 只走了一半, 但却在离开时抓到了这幅宁静的湖光山景月色. 只可惜我的相机让这份美打了折.
发挥想象吧!
我对登山的兴趣可是有历史的,
其实还是说爬山比较准确, 不用和专业的目标, 技术装备联系, 就是纯兴趣的玩儿. 没出国之前,
北京周围的大大小小有名没名的山我也去了个差不多.百花山, 百望山, 灵山, 松山, 妙峰山, 十渡, 黑龙潭......,
就不用说八达岭, 幕田峪, 香山之类的了. 帅哥有一阵上的是全托的幼儿园, 每周有几个晚上不在家. 赶上我和老大都能正点下班的时候,
我们就会去爬爬香山. 那时候很多人把爬香山做为一项运动, 我们去的时候已是夕阳西下, 碰到很多神清气爽的下山的人.
老大和我两个人手拉着手, 说着话, 随意地走着, 一天的喧嚣烦闷都会隐匿在幽静的山道上, 心也静下来了. 有时候我们爬到山顶,
有时候就走到一半. 最喜欢隔着薄雾眺望夕阳下的北京城. 这样的风景从小到大不知看了多少回, 看到逐渐多起来的高楼,
逐渐稠密起来的城市, 逐级明亮起来的夜景; 看到我从戴着红领巾的小屁孩儿变成了孩儿的妈; 可这幅风景却怎么也看不够.
前两年回国还又去爬了一趟香山, 心里明白, 这就是传说中的乡情. 一说就远了, 说回和老大夜登香山, 下山的时候一般天就开始黑了,
但路上是有着很昏暗的灯的. 有时抄个近路, 就从林子里穿出去. 常常会在几十米远的距离有人忽然发出很恐怖的叫声, 据说是唱戏吊嗓子的,
有时就是几句声嘶力竭的唱腔. 总之, 很锻炼人的胆量, 客观地讲, 很有地域文化特色, 没有这种文化的人,
会被吓死(或半死).
再往前就是和同学去爬山了. 小学是朝思暮想的春游秋游, 一般是在老师的带领下, 在公共汽车可达范围内, 北海景山, 香山颐和园,
爬到白塔就算登山了. 依然是带了果料面包, 军用水壶, 兴奋的头天晚上就睡不着觉, 早晨提前两小时就开始准备起床出发,
生怕迟到了去不成了. 中学时就开始和同学相约自己选地方了, 有骑车去的, 比如八大处, 十三陵水库等. 还有火车可到的范围,
五十五公里, 十渡....... 那时候最熟悉永定门火车站了, 很早的早晨, 一帮半大的孩子们几块钱买张票赶一班慢车,
不对号的绿座椅, 叽叽喳喳的聊一路, 或是打几把百分儿, 就到了山沟里的小站. 呼拉一下都下了车, 估计车上的人会一下觉得安静很多,
终于可以接着打会儿盹儿了. 兴奋的我们就开始了一天的探险之旅了.
大学时常常会走的更远点儿. 由于专业的原因, 经常会有一些山里的实习项目, 那时对山的认识似乎更进一步了. 有一次去灵山,
听说高一年级的同学曾在这里迷路而在大山里转了一个晚上. 老师是当教训讲给我们听, 而我却很是羡慕这样的经历,
曾在心里暗暗希望我们也能走丢一回. 当然, 天晴气爽, 我们很不幸地如期返回, 无惊无险, 我很遗憾, 但也留在心里很多美好的回忆.
大学的同学是来自四面八方的, 在和他们一起在北京周围疯玩的同时, 我的远足之旅也开始向北京之外发展. 玩儿过山东半岛, 爬过泰山;
去过陕西山西, 还有一些已不太清楚的记忆. 旅程中有少不经事的新奇, 也有青春的萌动; 有时是为摆脱一份幼稚的烦恼,
有时是去追随朦胧的心动; 但殊途同归的却是一份份长久的回忆. 正如那经历过的一道道山梁, 一条条小溪, 一丛丛花草树木,
常常在记忆深处涌动, 在以后的岁月里时时启动那扇触景生情的门.
远离家乡之后, 我也喜欢各处走走, 爬山远足. 说实话, 环境确实要好很多, 景致别样, 人也不拥挤, 其实应该说人很少,
真的很适合休闲. 但我却怎么也没有多年前的那些新奇的感觉, 真的是只当做锻炼身体了. 是我少了激情? 是我不再年轻?
是缺少了青春的探知和萌动?
其实还是少了家乡的感觉, 没有了心底环境文化的共鸣. 乡情, 怎一个"情"字了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