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石振虎老师认识的经过颇具戏剧性。记得那是2008年11月27号,豫剧《程婴救孤》获得了中国戏曲学会奖,再一次填补了河南豫剧的空白。在颁奖仪式上,豫剧二团的众多艺术家们,举行了一场精彩的折子戏专场演出,观众中来了很多戏曲界的专家和老前辈。我刚刚坐定,就发现乐池中探出一个人影来,并且不停给我打招呼,好像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说。过去之后才知道,正是二团的首席司鼓石振虎老师。原来石老师是看到我拿个相机到处照,想抽空让我给他和孙毓敏老师照张合影。我满口答应了。并相互记下电话,方便以后联系。演出结束后,我和石振虎老师在贵宾室的门口见到了孙毓敏老师,迅速照了几张合影,便匆匆离开了。谁知道天有不测风云,我的相机存储卡意外损坏,连着两天照的包括《台北知府》汇报演出资料和折子戏专场演出资料在内的700多张照片顷刻间化为乌有。当时我就立刻发短信给石振虎老师说明情况。也许当时忙,也许是没有看到短信,也许当时心里确实生气了,总之他没有回。因为石振虎老师说过,和孙毓敏老师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见面了,这一次见面的机会应该说是很难得。搞得我心里很不安。之后和石振虎老师见过几次面,都将此事作为花絮说笑了。
随着看戏次数的增多,对于石振虎老师的了解也进一步加深,原来我们还是洛阳老乡,1962年生人,国家一级司鼓,自幼喜欢戏曲艺术随父习鼓,1973年考入河南省戏曲学校主修司鼓专业,师承李献民老师,1978年以优异的成绩分配到河南省豫剧二团任司鼓至今。
在戏曲学校期间,他勤奋学习,刻苦练功,全面系统的学习了戏曲音乐理论和打击乐的演奏技术,分配到二团后,业务上更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1985年任乐队副队长,1992年任乐队队长。在二十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成功为唐喜成、阎立品、李斯忠、吴碧波等老一代豫剧表演艺术家担任司鼓。担纲司鼓多台大型剧目,均受到普遍好评。现在经常给李树建、柏青、樊萍、兰力、王清芬、卢玉琴、轩玉亭等中青年艺术家担任司鼓,和他们形成了很好的默契。
尤其是在排练《程婴救孤》一剧的时候,更是反复研磨,精心编排,充分理解,根据剧情驾驭全场演出节奏,改进和创新打击乐谱。圆满地完成各种版本的演出任务。在2002年10月获得河南省第九届戏剧大赛司鼓奖、乐队指挥奖和音乐伴奏奖。现在石振虎老师已经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1995年代表河南省中日友好城市随团到日本演出任司鼓,1997年随团到新加坡交流演出任司鼓,2008年应邀赴欧洲参加国际艺术节,在意大利、法国进行多场拿出交流,受到外国友人的一致赞誉。
这些经历,在我看来已经非常辉煌,但是和石振虎老师说起来的时候,他依然谦虚的说,还很不够。就我看戏的经历说,我以前也很少注意到这些默默在乐池中为艺术家们伴奏的幕后英雄们,现在想想,没有他们的精彩伴奏,我们也许体会不到酣畅淋漓的唱腔魅力,更无从感受扣人心弦的剧情氛围。通过关注石振虎老师,我了解了一些幕后英雄的生活经历,知道他们的一些心路轨迹。为更好的、全面的欣赏戏曲艺术算是打开了另一扇门。向在幕后默默奉献的人们致敬!

石振虎老师在排练中

石振虎老师在意大利访问留影
附: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李振乾专门为石振虎写的文章
说石振虎很多人都知道,但不了解,更不摸他的底。振虎是偃师李村街人,生于六二年洛阳青年宫人民会堂。振虎无姐无妹,弟兄三个排行老大。他爷爷石正斌先生先后在新安县等专业团领鼓。他父亲石学六先生是洛阳专区豫剧团司鼓一把手,后任洛阳戏校教授。二弟振锋在洛阳市豫剧二团司鼓,三弟石小刚在洛阳歌舞团司鼓。一家三代从艺,称得起门里祖传秘方,想都能想到吧。我站在一个老演员的角度上,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谈论下对石家司鼓特技的看法。
石正斌先生解放初期就从艺习鼓,四处流浪,四海为家,四方求师,四下找团。他一切从“严”出发,只为生路。“严”要自身苦学勤练,不必细述。
石学六先生身在农村,无权无钱,那个年月加上成份高点儿,跟随前辈学鼓理自当然。正斌先生家法严,对学六后来传子教学也打下深层基础。他吃尽父辈鼓条的击打,才有了考入洛阳专区新生豫剧团的资格。记得在五五年左右,新生剧团在我那儿演《劈山救母》,吴虎出手。那时不知乐手的重要性,只知看热闹。就是自己业余演出也不强调与乐手们结合,经成饰沉香,李叔梅饰香母。沉香从三张八仙桌子上翻下来,继续连走身段、对打,热闹极了。他那样有节奏的场面,一强一弱,一招一式、一快一慢,都让人点滴上心几十年不忘,决非吴虎成先生个人之功。谁在现场帮他成功?
除编导演配合外,乐手是关健,乐队节奏那里来?打鼓起首要作用。嘟扒仓!
扒打仓!
打打!
台台;
哆哆。一扳一条子细小处都得在司鼓心中常各走各的,很不合拍,台上台下都不舒畅,毛病就在司鼓与演员不同心。他们为啥那么整齐合一?
主要是石学六先生吃透了剧本,摸准了人物内心。他的高招技艺和认真对待结合的好。迎上来,随心动,送进去,全场戏下来他一直目不转睛盯着演员不走神,不散架。现在你看有几位高手是这样;
记得特别在看他排王书跃先生的《扬利倍》、《三哭殿》,李小涛的《关羽斩子》和北京汇演的《战旗永红》与样板戏时那个场景,很多演员很多时间跑到乐池边看他打鼓。大家都说:“石学六的鼓会说话”。他是导演无法替代的现场导演和指挥。他一鼓条下去加底黄,能让演员神增百倍,一丝边能叫演员怒气全消,哆哆两轻点,能使演员情绪热而突凉。他与宏山先生的大锣合手真算是强强组合。哈哈,他小时受惯了鼓条击顶之苦,乐队下手可也没少让他复练。他对乐队同样“严”。我不光看到工作时的学六兄,还常见他“严”家教子的情形。他三个孩子练鼓时,都不是在众人面前,都在屋内学习。他怕孩子贪玩不专心,又怕太严邻舍劝说,故门儿里出身的秘方泪水、血汗洗(习)技就在此期间传授了。
石振虎是老大,自然处处要带头,练在头,吃在后。受批在先,表扬没有。劳动有他,俩弟不愁。父母的疼爱与严教,久而久之“严”
出高手。一个非常平凡的家庭,连续育出三代五位正规专业院团领衔司鼓,实乃将门虎子,全国戏曲界空前少有的一个典范司鼓之家。
振虎从师其父石学六,精通与省戏校李献民先生亲授,实践在省二团至今。振虎实际上是沾父之光,唐喜成先生当年就想调石学六到二团工作,随二团好久洛阳不放,正好振虎快毕业,才留下埋伏。
二团老师们对他希望大,付出多,要求严格,培养认真。通过多年在名家名师身上一个一个,一出戏一出戏的尝试磨练,振虎得以上天地人和的精心培育,加上自身聪明好学,悟性高。听他的鼓音,就能体会到演员此时此地的内心活动。他与演员目标一致,同心进入人物。他更难的是神贯全剧各个人物,开幕合幕和舞台大小等临场发挥。他和他父比,只能说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父。但他们祖孙三代共同特点是:技艺为剧情服务好,为剧团把好演出节奏关,让演员满意,让观众舒服。从前到后,一直体现个“严”字,因严他练肿的手、腿消了肿,肿了消。手腿垫部老结聚成他事业有成。父不严难成才,师不严难成气,团不严没好戏。振虎最终坐在省级团司鼓首席,并跟随二团多部剧目荣获国家级大奖,在现任领导的关怀支持下,一举夺得中国予剧司鼓第一名”国家一级司鼓”职称,全省还属头例。振虎全家之幸!
二团之荣!
在为振虎叫好同时,希望振虎学前辈虚心、谦让、敬人、共善勉,服从分配,与时俱进,再创辉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