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典诗歌常用的写景手法专题教案

(2014-12-02 16:53:08)
标签:

佛学

分类: 教研成果

 导入:

    同学们,首先请大家回忆一下,这是我们二模师大附中卷的诗歌鉴赏题《帐夜》,其中第一问是这样的(课件显示),这道题大家答的不好,平均分挺低,很多同学只得到了一分,考完看完答案恍然大悟,哦,是这样啊!——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和色彩方面。但考场上就是想不起来,还有的同学没看明白问题,什么叫“从哪些角度”写的景物啊?其实他就是问你这首诗是怎么写景的?用了哪些手法!

其实这道题没答好的关键还是大多数同学忘了诗歌都有哪些写景手法,掌握的还不够熟练,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诗歌写景到底有哪些常用的手法。

提问方式:

    这种题常常这样问:(课件显示)(找同学读)

    1. 诗歌的××联是从哪些角度(或: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简要分析。

 2. 本诗写景很有特色(或:特点),请从手法上加以分析。

3. 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艺术手段)来写景物?

——以后同学们看到这样的问题不要觉得陌生,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在问你写景的手法是什么?

手法

(一)动静、视听结合手法:

1、下面大家能否找出作业篇中哪些诗句采用了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的方法?(板书: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听结合,旁边写修辞手法:比喻、反衬)
    探讨: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张先的《题西溪无相院》第二联“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上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景,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下句从听觉角度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这一联从视和听的角度将“西溪无相院”环境的清和静极佳的写了出来。
    2、你能否看出动静结合和视听结合手法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们常常紧密结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不过动静是从状态角度来说的,而视听是从感官角度来说的,大家答题的时候想到其中一种,就一定别忘了她可能还有一个双胞胎,比如二模那道题就是两种手法都有。答题的时候你如果不确定是哪种,最聪明的办法是都给它答上。另外,动静结合,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想到动静结合了,别忘了它还有两个小跟班,那就是以动衬静和反衬。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不可截然分开。再往前想一步就是,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都要同时考虑,可能会兼用。

(小口诀:动静双胞是视听,还有两个小跟班,以动衬静与反衬)(课件显示)

(二) 色彩渲染

    1、我们常常说到一个词,“有声有色”,或者说“绘声绘色”,那么说完声音了,不免要延伸到色彩,下面哪首可爱的小诗用了色彩渲染的写景方式?

 

探讨:杨万里的《过杨村》中间两联“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诗歌从绘色的角度,运用色彩的对比,描写了田园风光中的绿色的杨柳和葡萄,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的麦田和碧蓝的天空,为我们勾画了一幅优美、静谧、绚丽的田园风光。也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2、色彩渲染的典型诗歌还有一首我们耳熟能详的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三)除了声音颜色描写外,其他感官描写:描形、拟嗅味、白描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使至塞上》 )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概括感官描写:声色形味加白描

(白描,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四)视角变化:远近结合、仰俯结合、点面结合

(从观察的角度、立足点 、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 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远近: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袁枚的《春日郊行》首联“二月郊行最有情,青山带雨画清明” 从远景写起,写的是二月郊外出行时所见到的“清明”远景,远处的“青山带雨”好像是一幅有意要画出的清明美景,颈联下句“老牛牵犊学春耕”写的又是近景,将田园风光中那幅“老牛牵犊,小牛学着春天耕种的融融怡怡的甜美写了出来。诗歌用远近结合的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明快、生机盎然的春日图画。也于诗歌的结尾“劳劳官走江城北争怪长条日相迎”中将对宦游奔走的厌倦很好的表达了出来。作者于诗歌中流露了两种主要情感:一是对田园生活的爱一是对宦游生活的倦。 

点面: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五)虚实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探讨: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考虑:比喻 对比 夸张 比拟借代 双关 反问 设问互文等。

从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衬托 对比 渲染  烘托  引用  典故  象征  铺陈  白描。

(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诸觉结合):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从分析景物的全景与特写景来考虑: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点面结合))

 

 

 

高考原题速递

 

分析下面这首诗的画面美。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问:这幅画面是怎样组合而成的?诗歌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的?可从色彩、动静、上下左右远近高低等角度分析。

 

分析:

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