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俗文化】禁忌风俗:过年的禁忌-2

(2011-01-18 10:20:33)
标签:

湖北

禁忌

腊月三十

正月初一

文化

【民俗文化】禁忌风俗:过年的禁忌-2

 

村学究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约定俗成的喜庆日子,为了不让人为的因素冲淡喜庆的气氛,于是祖宗也约定了一些禁忌,约束人们在此间的言行。正月初一是一年之伊始,但在人们的实务之中,腊月三十这一天也被视为是在,“年期”的开始。许多地方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接了祖灵、送了灶神起,也被视为开始过年了,严格地说,从这天至大年三十吃年饭前,这段时间只是在为过年“热身”而已。关于过年的禁忌,还是从大年三十说起吧。

中国是个传统的农耕社会,许多禁忌与农业生产相关。从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年期之中是禁忌耕作的。农民认为在年期耕作会冲犯神灵,一年百事不顺。这个禁忌风俗现在农村仍然流行。年期有二个高潮,一是年三十夜吃年饭和半夜零点时刻,此刻娱人娱神、老少同乐,皆大欢喜。初三过后的年期是个百无聊奈的漫长低潮,而正月十五是年期的另一个高潮,此间人们不仅有普天同庆的狂欢,而且十五一过,人们要安排一年的农事。一年之际在于春,此正当其时也。没有什么比一家人的生计还大,因此,对正月十五这个节令,农民们认为是“年小月半大”,比过年还重要!

至迟在腊月三十这天,家里要做完清洁、贴春联、备好来客所用的酒菜,并准备做一餐丰盛的年饭。年饭也称团年饭,子女再远,也要想方设法赶回家,以便一家人团团园园地围坐一起吃这顿团年饭。团年饭的象征意义太重大了,因此蒸饭时,不论是用甑蒸饭还是锅闷饭,都要求一气蒸熟、蒸透,万不可做成夹生饭,据说这饭关系到全家人来年运气的好坏。年菜中不能少鱼,寓其年年有余之意。头碗饭不可泡汤,否则来年出行不顺。

贴春联的同时,还要在堂屋两侧山墙上贴用红纸写有百无禁忌、童言无忌等等的纸条。年三十前还必须把水缸挑满,正月初一至初三是不挑水的,因为管水的龙王也要过年,怎好意思惊动老龙王呢!用上自来水的地方,这个禁忌也就自然消亡了。从腊月三十这天起至正月初四,扫地须从大门外向内扫,特别忌讳扫地时由屋内向门外扫,以免财气外流。大年三十晚上至正月初四,三镇风俗,初一不讨债,不借火,也不购物,不能往外泼污水、倒脏物等,因为这一切物件皆俱有“财”的象征。有了垃圾便存放在家里。到了“送年”时,人们才打扫地面,倾倒垃圾。此俗今仍尚存城乡。

吃年饭前,先要在户外放万字头的鞭炮,忌讳鞭炮受潮点不响,或其中哑炮多,响声不脆不连续。同时备三碗好菜、水酒、三炷香祭供祖宗,由父母开始并依长幼之序,分别向祖宗跪拜,口中念着乞求祖宗保佑的吉语。拜毕上席吃年饭。年饭伊始,子女们要向父母敬酒,祝福父母身体健康,而父母也祝子女事业有成、人财俱兴。此刻,你方体味到全家团聚在一起的和睦、幸福、温馨,其乐也融融!吃完年饭,儿孙们开始向长辈拜年,并可获得红包一份,是为压岁钱。子夜零点时分,是迎春接福的时刻,霎时间鞭炮齐呜,响彻云天,欢声笑语,远近可闻。接下来便是守岁了,一直到黎明欲晓;一家人围炉夜话,一年的话似乎浓缩在此刻,要说他个通透。

正月初一早上,主妇为一家人做好早餐。早餐一般吃汤元或糍巴煮鸡蛋,或米酒煮鸡蛋。它的象征意义不言而喻:团团园园或“金包银、银包金”等。城镇地方正月初一早晨必以饺子为食。吃饺子一取“更岁交子”之意;二有“招财进宝”之意,因饺子形似元宝。饺子馅不可少青菜,因“青”谐音“清”,象征全家老少新的一年清洁健康。武汉初一至初三,忌吃米饭,因饭与“患”谐音。《汉口竹枝词》云:“三天过早异平常,一顿狼餐饭可忘,切面豆丝干线粉,鱼参圆子滚鸡汤。”是说初一至初三早餐的丰富和丰盛。除吃饺子外,湖北有些地方还吃年糕,取其“年年高”之意。

正月初一,不能说“死”、“杀” 、“鬼”之类不吉利的言辞,把“死”要说成“老了”。谚曰“腊时腊月,不能瞎说”。男女老少都要学着点绅士淑女风度:衣著整洁大方、彬彬有礼,不打架、不骂人,不扯皮拉筋、不寻衅闹事……。记得小学二年级时,约着一帮小友去街上看热闹。每个小朋友口袋里都装着拆散的鞭炮,我们用香头或捡大人刚扔下的“烟屁股”点鞭,点燃后漫无目标地甩向天上。我甩出的一个鞭恰好落在一位行人的肩上爆响了,他抓着我的衣领似要揍人,我怯怯地说:过年不能打伢。他松开领口,瞪着眼说:要不是过年,老子不揍死你!因有这样的禁忌,我幸免了一次挨打。

初一至初三不能做针线活,不能洗衣服。不能宰杀鸡鸭,鸡鸭必须在腊月二十七杀好,叫做“杀七不杀八”。 旧俗将初一至初十顺序为:“一鸡,二犬,三豕,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豆,十麻。”以当日的阴晴决定该物一年的吉凶,“晴主育,阴则灾。”故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打狗,初三不宰猪,初四不杀羊,初五不鞭牛等禁忌。初七为“人胜节”,官府不处决人犯,民间也忌杀牲、食荤腥。

初一到十五不能剃头。忌躺在床上受人贺拜:旧时过新年时,不能躺在床上接待来访者,受人贺拜。否则,会多病多灾。如有病不能起床,要婉言谢免。旧时,过年三天忌吃药,除了急性病人、不服药不可维持的病人照常服药以外,一般的病人都停药不用,以图一年清吉。

初一早餐毕,便要出门拜年,同时也接受拜年客来家拜年。拜年忌乱敲门。到别人家拜年,如遇大门关着,不能猛敲乱喊,要喊“开财门”,以表示对主人家的祝福,和对主人的尊重。黄陂拜年的顺序为“初一拜本家、初二母舅、初三回岳家”。 孝感拜年的顺序为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拜年是不问亲疏的,称为“拜年无大小”。武汉虽是五方杂处,但风俗还是以黄孝为主流。

旧时父母新近去世,有“热孝”在身的人,一般不到别人家中拜年。一则要为父母“守孝”,新年期间要“陪伴”亡人;二则“带孝”给别人贺节,也容易引起别人误解,使人不快。此俗今尚存。旧时,一般不到有丧事的人家拜年。丧事是悲事,拜年则要喊“恭贺”,不合时宜。湖北有些地方,春节期间,到丧事虽已办完,但家中尚设有亡人灵位的人家拜年,必须向亡人灵位上香、行礼。此俗今尚有残留。

旧时,如遇腊月三十,或过年期间有人去世,其家人一般在过年期间不开吊举丧,不出殡,要等到阴历正月初四才出殡。过年期间,人们也特别忌讳遇到出殡。

旧时,阴历正月,已出嫁的姑娘回娘家探亲,必须当天回到夫家住宿,不在娘家留宿。否则,会有碍双方家庭,俗称“正月不空房”。忌讳阴历正月迁居。人们认为,阴历正月为一年中的头一个月,一年才开头,就搬家迁居,不是安居乐业之象,很不吉利,故旧时阴历正月间迁居者极少。

中国禁忌流传至今,使今人可以由这一禁忌的某些特征,大体推断出这一禁忌形成的缘由及其所产生的时代或地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科学、技术、文化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人类对自然、社会与自身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地深化,这就使得作为人类自我限制的禁忌不可能保持一成不变的模式。毋庸讳言,如果追本溯源的话,多数禁忌都起源于人对某种心造的神幻力量的莫名恐惧,都带有人类孩提时代稚嫩认识的某些色彩,但在传承过程中,这些被禁忌的事物或行为会随着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而逐渐被认识,于是就使禁忌的性质或表现方式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变异之一是,有些禁忌在传承过程中,原有的信仰色彩逐渐减弱,而嬗变为某一地域或某一民族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春节的禁忌就属此类。春节俗称“年”,《说文》的解释是:“本作季,谷熟也。从禾千声”。《尔雅》的解释是:“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郭璞注云:“岁取行星一次,祀取四时一终,年取禾一熟,载取物终更始”。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过年的习俗早在尧舜时就有了,其本来的意思是季节由春到夏到秋到冬已经历了一个轮回,五谷从春种到夏锄到秋收到冬藏已完成了一个周期。五谷丰登又值—元复始,自然值得庆贺,丰收有赖于“天佑神助”,理应祭祀膜拜神灵。于是请来了祖宗,亡灵来归省了,自然应该毕恭毕敬、小心侍候。于是禁忌说不吉利的话,忌讳打碎器物,忌耕种劳作,以免冲犯神灵,或使亡灵不悦。此种禁忌流传甚久,如《红楼梦》第二十回写道:“彼时正月内,学房中放年学,闺阁中忌针黹。”鲁迅小说《祝福》写本世纪二十年代江南农村,仍然是“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的时候,是万不可以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啊嫁了两次人的祥林嫂,在祭祀时是被禁忌沾手的,因为寡妇被旧俗视为不洁,祭品经她沾手就会变得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随着时代的更迭与社会的进步,有些禁忌如初一至初七忌杀生、正月十五前忌耕作、寡妇不洁、忌动祭品等禁忌形式废除了,但忌说不吉利的话、忌打碎器物等禁忌形式仍然保留至今。不过,禁忌的性质已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出于对神明或亡灵的敬畏,而是成了增加节日喜庆气氛的一种风俗了。政府规定春节放假三日,群众在这几天内一般也不以生米、生面为炊,而是吃年前准备的熟食,但也已不再是出于什么顾忌,而是为了在一年的辛勤劳作之后“今日得宽余”,腾出空来会亲访友、共度佳节了。

许多禁忌风俗今尚有残留,说明人们对这些禁忌并非感到不便而需要变革。

历史传承下来的禁忌风俗如大浪淘沙,存留至今的部分,总有其合理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