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证幽谷之路》之读书笔记

(2018-05-21 12:33:04)
标签:

悲伤辅导

心理学

心理咨询

分类: 书斋
《见证幽谷之路:悲伤辅导助人者的心灵手册》
Alan. D. Wolfelt 著,章惠安 译

一、主轴

1. 哀悼的文化因素:
1) 我们第一次生活在一个没有死亡的世代。医疗降低了死亡率,延长人类的寿命,但也使我们远离老化丶病痛丶死亡和悲伤。
2) 我们生活在步调快速的文化中,希望能快速“解决”哀伤。
3) 我们与他人没有连结,从以基本关系为主,到以间接关系为主。
4) 我们太重视一切靠自己,严峻的个人主义和哀悼两件事是无法好好融合的。
5) 我们失去了象征死亡的图腾。
6) 北美文化的去仪式社会。
7) 我们否认人类的腐朽,就像佛洛依德提到的:“总之,没有人相信他自己的死亡;或换个说法,无意识的,我们每个人都确信自己是不朽的。”

2. 陪伴的原则:
1) 陪伴是出席他人的痛苦情境,而非帮他们解除痛苦。
2) 陪伴是与另一个人一起进入心灵的荒漠,而非肩负寻找出路的责任。
3) 陪伴是对心灵保持敬意,而非专注在智能。
4) 陪伴是用心倾听,而非用脑分析。
5) 陪伴是见证他人的苦难历程,而非评论或指引这些苦难。
6) 陪伴是幽谷伴行,而非带路或追随。
7) 陪伴是发现沉默的奥妙,而非用言语填满每一个痛苦的片刻。
8) 陪伴是保持静止,而非急着向前行。
9) 陪伴是敬重失序与混乱,而非强加秩序与逻辑。
10) 陪伴是向他人学习,而非教导他们。“教我认识你的悲伤,而我会不带评判地跟你在一起。”
11) 陪伴是表达想了解的心意,而非表现专业。

3. 悲伤的症状:
1) 随着失落而来的瓦解丶困惑丶渴求等感受。
2) 判断能力减弱。
3) 看不到前景并想要寻求意义。目前生活自然会比过去感到更为黑暗,全部变了形,失去了前景。有些时候问了一连串的“为什么”,却也没有答案。
4) 脆弱丶无精打采,身体的免疫系统减退,失去了回应的活力和能力。

4. 敬重他人的生命故事,可以带来许多好处:
1) 我们会在自己碎裂的部分找回完整性。
2) 我们会透过新的或出乎意料的方式发现自己是谁。
3) 我们会探索自己的过去,并对于自己的源头和未来方向有更深入的了解。
4) 我们会当下解读自己的世界观,并了解自己的角色。
5) 我们会探索所感受到的爱和失去了的爱,将如何影响我们在世的一生。
6) 我们会发现没有悲伤故事的生命,就像没有内容的书——好看却没有内涵。
7) 我们会寻求原谅,并因自己必将腐朽的事实而变得谦卑。
8) 我们会明白是灾厄丰富了我们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9) 我们会向内探索,并发现先前不了解或不知晓的连结。
10) 我们会注意到过去是如何地影响着现在,而现在又是如何地回应着过往。
11) 我们会发现疗愈的路径不只牵涉到生理状况,也涉及情感与心灵的范围。
12) 我们会发现好好过活的实践,在于把过往的经历转换成口述或文字的表达。
13) 我们会了解每一个独特悲伤故事的真正意义就是,我们能够抓住它的精神丶心灵,以及亡者的真正价值所在。
14) 我们会更明白在痛苦和受难之中,才能觉醒到活在世上的每一天都值得珍惜。
15) 我们会发现自己在当下时空的真意。

5. 作为人类,要将失落与自己的生命整合,不能只靠悲伤,而是要靠哀悼。
1) 悲伤(grief)是因失落引起,自身所经验到的内在思想和感受的集合体。悲伤是一种对于外在事件的内在意义。
2) 哀悼(mourning)则是悲伤的向外表达,或所谓的“悲伤公开化”。哀悼没有“正确的方式”,谘商师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一个人所表达的哀悼行为可能并非其内心真实的感受。
3) 丧恸是一种因失落而引起的状态,像是死亡事件,那有着“被撕裂”丶“有特殊需求”丶“被掠夺”的意味。

6. 大众对悲伤的迷思:
1) 悲伤和哀悼是一样的意思。
2) 悲伤和哀悼有可预测的顺序阶段。
3) 我们应该避免悲伤经验中的痛苦感受。
4) 悲伤的泪水是软弱的表现。
5) 心烦意乱和公然哀悼,表示哀悼者的信仰“薄弱”。
6) 当有人往生时,哀悼者只是因为失去逝者而悲伤。
7) 遇到假日丶纪念日和生日时,哀悼者应该试着不要去想到死者。
8) 哀悼者应该尽可能快速“跨越”悲伤。
9) 没有人能够帮助哀悼者走过悲伤/哀悼的旅程。
10) 当悲伤和哀悼终于和解,它们就再也不会出现了。

7. 鼓励当事人谈论他们在失落事件中对于信仰/灵性的看法,通常可建立起肃静的空间。这些看法包括:
1) 他个人的信仰/灵性史。
2) 他对于自己的信仰/灵性感到安逸吗?
3) 有没有什么使他跟他的信仰/灵性产生冲突的地方?
4) 他在自己的信仰丶灵性或生命哲理中看到什么意义或价值?
5) 对于悲伤的表达或压抑,他觉得在信仰的意义上代表了什么样的讯息?
6) 目前她会觉得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信仰/灵性是有意义的?

8. 当有人往生时,哀悼者的失落除了经验到失去逝者的实体之外,还包括:
A.     自我的失落
1) 自己:“我觉得他死后,我的一部分也跟着死了。”
2) 身份:案主将重新思考自己原来身为丈夫或妻子丶母亲或父亲丶儿子或女儿丶最要好的朋友等角色。
3) 自信:有些悲伤者会感到低自尊。显然,他所失去的这个人,在生活中能使他有信心。
4) 健康:哀悼所产生的生理上的症状。
5) 性格:“我觉得不再是原来的自己了。”
B.     安全感的失落
1) 情绪的安全感:失去了情绪支持的来源,造成情绪大乱。
2) 人身的安全感:哀悼者对于居住的环境,可能会觉得不再像以前那么的安全。
3) 经济上的安全感:哀悼者可能会担心财务问题,或得要学习处理财务,这是他们以前不曾接触的事情。
4) 生活方式:哀悼者觉得生活方式跟以前不同了。
C.     意义的失落
1) 目标和梦想:对未来的希望和梦想可能因此而破碎。
2) 信念:哀悼者时常质疑自己的信念。
3) 活下去的意志/渴望:哀悼者时常会对未来生活的意义产生疑问。他们会问:“活下去是为了什么?”
4) 乐趣:生活里最珍贵的情感丶快乐都因我们所爱的人的逝去而捐弃了。

9. 哀悼者进入独特悲伤旅程的影响因素:
1) 当事人与逝者关系的特质。尤其是依附关系丶矛盾情结等。
2) 死亡事件的详情。比如,逝者的年龄几岁?死亡的形式是哪一种?死亡事件是早已预料的,还是意外无预警的?案主是否认为自己对死亡事件负有责任?遗体是否可辨认?遗族是否能够花些时间与遗体相处?是否有什么与死亡事件相关的事被孤立隔离或避而不谈?
3) 支持系统的存在。包括支持系统对哀悼者的鼓舞,以及哀悼者寻求及接受支持的能力。
4) 哀悼者独特的性格。比如,此人对于先前生命中的失落是如何回应的?从先前的失落中,显示出他有什么样的性格?自尊丶价值观丶信念和需求等因素又是如何影响此人对死亡事件的反应?
5) 死者独特的性格。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哀悼者是否需要为关系里所缺乏的某物进行哀悼?是否需要探索对于死者的模糊感受?死者为他们的生命带来了什么或未带来什么?死者是否在家庭中具有稳定的作用?若是,这样的事实将如何影响哀悼者的哀伤历程?
6) 哀悼者的伦理/文化背景。文化包括价值观丶规范丶信念和传统。
7) 哀悼者的宗教/灵性/生命哲理之背景。“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8) 哀悼者的性别角色。这跟男性及女性被教育该如何表达他们的情感有关。
9) 哀悼者生活中的其他危机或压力。了解这些是如何地使悲伤历程的速度减慢丶产生妨碍,或使其变得复杂?
10) 哀悼者之前与死亡有关的经验。
11) 哀悼者在仪式或丧礼中的经验。
12) 哀悼者的健康状况。

10. 和解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希望。和解的准则包括:
1) 认知到失落的事实,且死亡已是定局。
2) 回到稳定的饮食和睡眠状况,和死亡事件发生之前一样。
3) 有重生的能量和幸福感。
4) 在主观上,因逝者的死去而感到释放或解脱。他们会想念逝者,但不会一直想着他。
5) 能够享受生活中该有的乐趣。
6) 建立新的丶健康的关系。
7) 能够完全过自己的生活而不感到罪过,或觉得没有自尊。
8) 能够组织并计划自己未来的生活。
9) 对目前的种种事物感到舒适,而不会企图使它们回到从前的样子。
10) 能够对生命中更多的改变抱持开放的态度。
11) 了解到已经让自己有了完整的哀悼,并继续生存着。
12) 了解到人不能“克服悲伤”,但会认知到:“这就是我所面临的新的事实,我终究是那个要为自己人生建构新意义和目标的人。”
13) 能够承认在悲伤成长中所发现的新的自我。
14) 对于因关系失落而产生的角色改变,能够有所调适。
15) 当强烈的悲伤感再度袭上心头时,能够疼惜自己。
16) 能够了解失落的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是因为具有爱与被爱的能力而产生的结果。

11. 哀悼的六个中心需求:
1) 承认失落的事实。
2) 感受失落的痛苦。
3) 回忆逝者。
4) 发展新的自我认同。
5) 寻求意义。
6) 接受他人持续的支持。

12. 助人者躬身自问的问题:
1) 案主在承认死亡事实的过程中教会我什么?
2) 案主是否以自我毁灭的方式逃避失落事实所带来的痛苦,例如滥用酒精或药物丶投入不成熟的新关系丶大吃大喝,或乱花钱等行为?
3) 案主在“吸收”失落所带来的痛苦时,有表现出自我疼惜和耐性吗?
4) 从存在的关系转变为记忆的关系,案主的位置在哪里?
5) 身为陪伴者的我可以为案主做些什么,才能建立“安全的空间”,好让他在此一需求上好好进行哀悼?
6) 案主在新的自我认同演变/更新生命与生活资源的过程中,处于什么状态?
7) 死亡事件本身是否有什么污名化的状况,使得案主无法接受到支持?
8) 一年中有没有什么特殊日子或时刻,是案主可以获得较多支持的机会?

二、枝干

1. 一颗哀伤的心若是有所开放,就变成一口“感受之井”,能够全然因感受到的事情而有所转变。

2. 不企求速度丶神奇动力丶不惦记结果。

3. 哀悼者的心声:“我觉得好像一个孤独无伴的旅者,更糟的是没有目的地,我无法找到自己或其他任何人。” 心灵的痛苦若没有释放,它就会没有地方去。

4. 大多数人踌躇在他们的悲伤旅程的两个原因是:那是他们需要停留的地方;他们需要一个安全的地方,以便有机会使用更容易成长和充满希望的方式去哀悼。

5. “荒漠”指的是一种中介的状态。我们必须对此荒芜之境顺服,愿意漫步其中丶走入迷雾。前有混乱丶骚动丶失序,乃至绝望,一塌糊涂也自有它的安身之处。我们必须知道,悲伤失落和改变总是起始于动荡不安之处,若自己拒绝混乱,就无法陪伴他人。

6. 即使哀悼者也觉得自己走得好慢好慢,好似处于偏远的荒漠深处,有时觉得自己在走倒退路,或甚至觉得就要被周遭的压力摧毁,这才是悲伤的本质。想去结束神秘的荒漠经验是不可能的,就像我们无法掌控风和雨,以及自然界的动物一般,我们永远不可能完全掌控自己的悲伤。

7. 失落所带来的哀伤飘荡在愁闷的静默中,使我们深知生与死的运作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而我们将为这样的认知再度感到谦卑。

8. 遭遇哀恸其实就是“被撕裂了”的意思。当有人因悲伤而感到被撕裂时,他们基本上就是处于“重建”的状态。

9. 哀悼,是一种回应失落的社会性分享。我们需要让自己成为有回应的支持者,即使这个比例仅占人群的1/3。

10. 陪伴者并不能治愈哀悼者,而是要建立可以让他们跟我们诉说的情境。陪伴者是对哀悼者负责,而不是为他们担责任。

11. 陪伴是爱的回响。陪伴关系只会发生在相互平等的状态里。

12. 安静闭嘴丶张耳倾听丶随侍在侧。陪伴关系的重点就是耐心丶疼惜与温和。

13. 悲伤照顾的陪伴理念可说是一种协助的结盟,可以促发真正的哀悼,让遗族找寻意义所在。苦难需要先有人见证,才会有转化的契机。

14. 哀悼者总是要在说“再见”之前先说“嗨”,能使哀悼者有效转化痛苦之前,先行认可痛苦的存在,这才是身为助人者角色的价值所在。

15. 人们不在乎你知道多少,除非他们知道你有多在意。

16. 悲伤并不是一种需要被治疗的困扰,不是一个需要被解除的危机,不需要结案,也不是一种需要去克服的经验。

17. 爱的力量就是需要能够哀悼。敬重别人的悲伤就不会摧毁自我,也无害于当事人。那是一种自我支持,给予生命力的做法。

18. 我们从来不该因为担心哀悼者无法承担,而逃避他所感受到的情绪。问题在于我们能否在场给予支持。也就是说,身为助人者的我们,不能只是因为担心自己不能承担,就拒绝哀悼者可以有任何负面的感受。

19. 发心如初,成佛有余;学佛三年,佛在天边。

20. 以欢喜心观察“春来草长”的变化。

21. 观照的艺术在于,注意丶保存并尊重/守护且敬重丶见证。

22. 与“控制”相反的其实就是“参与”。该问自己的不是如何“做”,而是如何“在”。

23. 许多原住民文化确实会制作象征着承载他们悲伤的器皿——通常是篮子丶壶或碗。他们会把这个器皿放在一边一段时间,就是为了要把内心的悲伤带出,融入生活中的一部分,来帮助自己进行哀悼。

24. 活在悲伤的阴魂里,其所产生的症状显示着他的悲苦是畏怯的丶受到压抑的,或被否认的。包括:重度忧郁丶全面性的焦虑倾向丶身体不舒服丶人际关系困难,或成瘾行为等。

25. 许多时候,人们能为自己做的丶最慈悲的事就是伸出手向外求援。

26. 丧礼是哀悼者对此死亡事件表达感受的时机和地点,也是对死者表达敬意的时候。它将人们聚集在一起,提供大家所需的支持,认同即使面对死亡,生活也还是要继续过下去,并加入了哀悼者在自己宗教丶灵性或哲理的背景,使意义有脉络可循。

27. “忧伤”,是当外在世界不再具有意义和目标时,所产生的一种向内的移动。

28. “希望”是指,相信将会有好结果的期盼。

29. “观世音”的意思是,观察世间声音,能听见疾苦哀嚎。与案主作伴便需要用心倾听,不是一股脑儿地想要掌控或处理同伴的悲伤,而是与他同在。

30. “菩提心”是一个梵文,意思是“崇高或觉醒的心”。当怀着菩提之心时,就能让他人的伤痛和苦难与自己的“感受之井”接触。

31. 在哀悼的时刻,应尽可能为悲伤者提供实际的安静空间,安静具有安抚作用。此外还可以提供毯子,让他们保持温暖。这时候,热饮对许多人来说也很有帮助。

32. 瓦解感和混淆感总是伴随着脆弱和缺乏行动,这正是“悲伤得无精打采”。一天当中,常是一早或深夜最是感觉如此。

33. 在急性悲伤阶段,哀悼者可能经验到一些最常见的生理变化,包括:普遍地缺乏活力,感到脆弱;呼吸急促;胃部感觉空荡荡的;喉咙和胸口紧绷;对噪音敏感;心悸;恶心;睡不好,或有时睡不醒;头痛;心烦意乱,且全身紧张等。

34. 造成所爱之人死亡的生理症状,常会瞬间发生在哀悼者身上。比如,配偶因心脏病而死,哀悼者就可能会时常觉得胸口痛。

35. 爆发性情绪的表现通常是因为想要把事情复原成死亡事件发生前的样子,并渴望死者复生。

36. 忧郁是一种自然反应,让人们在处理悲伤丶疗愈伤口时,能有个喘息的时刻。忧郁将减缓生理系统的运作,可避免重要器官的系统受损。

37. 在悲伤中的人是无法放弃掌控的,在悲伤中的人放弃的是自己能够掌控的信念。

38. 悲伤者接纳这样一种吊诡——一方面活在面对与顺服的状态中,另一方面却又能够“处理”并“顺服”这个历程。

39. 悲伤和哀悼的持续影响远超过社会所认为的适当限度。

40. 疗愈的发生并非因为我们把自己与痛苦隔离,而是因为我们参与了痛苦。是的,海伦·凯勒的观察是对的:“到另一边的不二法门就是穿越它。”

41. 当陪伴者运用了成长的概念,便能超越传统哀恸照顾的医疗模式。在那医疗模式当中,我们学到的是协助哀恸者的目标设定于使他回到原来的稳定状态,也意味着想要回到死亡事件之前的“旧样子”丶“解决”悲伤,但那无疑是不可能的。人们因所爱之人的死而永远改变。使用“成长”的字眼,正表示着我们认同且尊重哀悼工作所带来的转变,也意味着建立新的内在平衡。

42. 成长是什么?那意味着改变,意味着探索有关生命的假设认知,意味着运用个人潜力,意味着生活与爱再度自内心升起。

43. 因失去挚爱而伤心是十分痛苦的事,与之相反的就是冷酷无情。冷酷无情,其实是没有能力受苦的意思,而且这还形塑出为了避免难过就逃避关系的生活态度。

44. 当我们能够以爱对待家人朋友,就是向逝者给我们的爱表达敬意的方式,于是他们也跟着活了下去。若是我们不再活下去,不能再去爱,他们所给予的爱的礼物就失去了持续的目标。

45. 无论一个人的悲伤有多深,或他的灵魂是多么的痛苦,我们还是有责任要全然地活下去并付出爱,至死方休。如此做,方能见证悲伤和哀悼既能转化又兼具恢复力的特质。

46. 借由“保持开放”,你便建立了一条通往全然活在生命里的道路,至死方休。

47. “如果我能够记住,要做的是走进当事人的感受中,而不会觉得需要改变他的感受,就会是个较为有效的助人者。”

48. “我只是试着说出自己的真理,协和地唱着我自己的歌,希望好事情会这么孕育出来,我希望其他人也一起加入来唱他们自己的歌。”

49. “我可以释放那些触及我回忆的痛苦,但唯有先忆起它们才能做得到。我可以释放悲伤,但也唯有先将它们表达出来。记忆和悲伤必须要用真心来怀抱。”

50. “走过我自己与悲伤的挣扎,并了解就是要去处理这些伤痛才能使我与他人连结。”

三、叶片

1. 照顾这个词意味着,面对不再英勇壮健的心灵,能够回应其所表达。——汤玛斯·摩尔

2. 死亡是生命的结束,但它并非关系的结束。——安德森

3. 不被看见和无人哀悼的伤口,是愈合不了的。——艾杰奇

4. 最极致的治愈是从爱出发,而不是逻辑。——汤玛斯·摩尔

5. 心知道答案,但脑袋拒绝去看。——考尔

6. 没有时间哀悼的人,也没有时间愈合。——约翰·唐恩

7. 穿戴上你的学习态度,就像在隐秘的口袋里带着表一样,不用把它拿出来,只需拍拍它,表示你有它在就好。——查斯特菲尔德

8. 我发现内在的生命跟外在的生活一样有价值,而且最富足的时刻发生于完全静止的时候。——理查·柏德

9. 故事,是由说的人和听的人共同仔细地选择和形塑出来的,它开启了进入我们内在版图的通路,从深藏的生活细节丶故事的揭露和意识下的沉思中透露了生命意义。——奥莉亚·山居梦客

10. 天下没有错误可言,唯有一个;无法从错误中学习。——弗瑞普

11. 我们的生活中有80%是属于情绪,只有20%是理智的。我比较有兴趣的是你的感受,而非你的想法。——蓝兹

12. 如果你想要真正地活过,就一定要期待会有苦难。——希伯来哲人

13. 泪水是庄严的,它们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力量的表达。它们比一万支舌头更能有所表达,它们是排山倒海的悲伤和无声的爱的传信者。——华盛顿·欧文

14. 让我的饮泣上升并且绽放。——里尔克

15. 信仰是对新的明天抱有希望,而非针对个人此时此刻的忧伤。——苏蓝德

16. 信仰并非碉堡,我们不要将自己关在其中。随着个人的成长,我的信仰变得更为真诚,但这并非易事。在追寻的过程中要有信仰,而失落则是一个让我们建造更深丶更稳固信仰的平台。——犹太教祭司华而普

17. 她死后我才开始去看她生前的种种,这比较不像失去了一个人,而是发现了一个人。——海莉

18. 没人告诉过我,悲伤的感觉跟害怕这么像。——C. S. 路易斯

19. 整个生活都变了调,她的缺席就像天空一般,笼罩在所有的事物上。——          C. S. 路易斯

20. 一想再想,感觉再感觉,每一每一作为,都是以H. 为重心。如今,这些重心不再,我习惯性地继续活着,把箭架在弦上,然后忽然想起必须将弓放下。——          C. S. 路易斯

21. 虽然生命是向前活的,但我们却需要向后去了解它。——齐克果

22. 当走到所有光线的尽头,踏入不可知的黑暗时,我们必须相信下面两件事的其中一件会发生——那里会有坚固的实体让我们站在上面,不然就是有人会教我们飞。——佚名

23. 成长是一段不规则的变化:前进两步,后退一步。记得这原则,并对自己温柔些。——卡麦隆

24. 如果你想要找出结束的时间,那是徒劳无功的。——藏族谚语

25. 两条分岔的道路没入林间,而我选择了足迹较少的那条,由此带来全然不同的结局。——弗罗斯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忘记了
后一篇:月光水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