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变态心理学之课程心得报告

(2017-06-17 16:42:43)
标签:

心理学

心理咨询

变态心理学

分类: 成为心理咨询师
文/淡水天

写这篇心得报告的时候,窗外正下着淅淅沥沥的细雨。这场雨绵延了好几天,路面湿滑,行人握紧伞柄丶蹒跚而行,细嫩一些的树木也倾斜着身子,在风中摇晃。我凝目注视了一会儿,想到这场雨不知何时停止,而天地间的万物又似乎是紧绷的丶僵化的丶在某种限制中小心翼翼,心头也不由得感到些许怅惘。

我转念想到,那些罹患心理疾病的人啊,他们不也是置身於雨幕之中吗?疾病的雨点敲击着他们的胸膛,身是冷的丶心是凉的。他们须寻找一把牢靠的伞儿,或是一个足以避雨的屋檐,来减少雨水的冲击。有时候,他们也会祈盼着天空放晴,怀念阳光的味道,或想让潮湿的心透一透气。然而,雨点却并不听凭人的心意,或许说来就来,说去就去;或许绵延不休,长期在他们的身边徘徊。当下雨成了常事丶控制感竟成为奢侈,他们的世界啊,或许也不得不扭曲丶变形了吧。

我原先常常以为,病患的世界与普通人的世界是分离的,是两个封闭的格子间里各自长出的不同生命。但近来却愈发觉得二者之间并没有截然分明的不同,雨点既然会降临在这个人身上,那麽也会降临到那个人身上,没有谁比谁更应该受苦。疾病本身也不是全或无的分裂状态,而更像是连续的光谱,有时下雨有时天晴。当天晴之後,人们站在同一片天空底下,太阳赤热丶水波温柔,他们自然是平等的,也当享有同等权利的幸福。

我记得老师曾经讲过,疾病仅仅只是一种表徵,毋需以疾病作为一个终点,那可能只是一个起点,且每个疾病又有各自的生命史,也存在不同的附加效益。我们自然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由疾病所引发的症状,但除了症状之外,面前的这个人是怎样度过他每一天的生活?他的生命里经历过哪些重大的事件?他喜欢什麽丶在意什麽?我们真的了解他吗?

现代的精神医药学与精神病理学常常过於强调病理性的一面,以数据丶症状去丈量一个人的存在,将个体窄化为DSM-5上所列的短短几行字,却忽略了在疾病之外,他们与普通人有所交叠丶有所连结的部分,也忽略了他们背後的脉络发展史。精神病房里的医生们看诊时精确地计算着时间,他们套上森严的白大褂,戴上职业的面孔,例行公事地看完一个又一个病人,很少会停下来,面目祥和地多问一句:「你今天还好吗?」又或许,他们存有这一份心意,但现行的体制与满满的工作事项却不允许他们拥有如此的仁爱及关怀。

基於这样的现况,愈来愈多的人将期待放置在心理师的身上,期望他们能够在病理与医药之外,多一些人性的关怀,看见那些褶皱的心,并熨帖心上的裂痕。而作为谘商专业的学生丶未来的准心理师,我们修习变态心理学丶心理衡鉴专题研究丶人格心理学等等科目,即是为上述种种做好准备。夯实理论基础自然是重要的,但与此同时,具备相关的精神,厘清未来的职责与使命,则更是显得重要万分。

继伟老师无疑很好地平衡了上述两者,兼得理论与精神之趣,既传道丶授业丶解惑,也以言行作示范。无论是老师课堂上随手列举的个案例子,或是无意间谈起的生活际遇,或是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无一不包含着对人性本身深深的尊重与理解。学生能够修习这门课程,着实是一种幸运。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老师讲述的两个例子。一是吹笛人的故事,村庄里鼠疫蔓延丶民不聊生。正当人人哀嚎之际,来了一位吹笛人。他吹响笛子,引出老鼠。当他走到水边,老鼠也跟着一只只往下跳。老师以这个故事作比拟,连结到重度忧郁症患者。他们恰如「吹笛人」里的老鼠,着魔一般身不由己,步入自我伤害的深渊。若是指责他们「不该如此」,或是勒令他们「要振作丶坚强」,实在是莫大的误解。因为,他们的疾患并不是一种选择,就像一片风丶一朵云,就那样自然而然的来了。

生命有所限制,人力亦有所难为。吹笛人的例子教会我放下自己骄傲的丶旁观者的心,靠近生命的原貌,多一些体谅与了解。而在第二个例子中,我则看到外显的症状背後,隐藏着一颗怎样受伤而渴望被爱的心,那颗心所期望的东西并不专为「病人」所有,而是常见於每一个普通人之中。

那是一个物质滥用的患者,他沈迷在毒瘾丶药瘾之中,难於自拔。追溯他的成长背景,发现他幼年失怙,之後便颠沛流离,在不同的寄养家庭中长大。当他成年後,很喜欢去美发店里洗发丶按摩,一周至少去三四次。他的生活奢靡放荡,却也以此为傲。後来,随着接触的深入,他慢慢透露道,自己是喜欢别人帮他洗发丶按摩时那种「被照顾」丶「被关怀」的感觉,那是他此前从未体会过的。而他的物质成瘾行为,或许也只是对於口腔期失落的那份爱的行为补偿罢了。

疾病是一层外衣,并不能够代表一个人本身。怀着深深的敬畏与理解,找到病症背後的心理动力,以及延续问题的土壤,我们方能进入心灵的深处,去看见坐在我们面前的这一位「病患」,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前不久,我参观了由台湾大学与阳明大学联合主办的精神医学体验联展,这个展览以「去污名化」为主旨,客观地呈现了精神「病患」从发病到康复的历程,其中交织着种种不容易,也积蓄着力量与勇气。最为难得的是,在展览的最後一个环节,几位真实的「病人」纷纷上台,充当起主持人及介绍者的角色,也用行动向观众展现了,他们也可以拥有一定的功能,并不必然是「弱的」丶「没有能力的」丶「做不好事情的」。有时天空下雨,有时天空放晴;在阴影的背後,亦有阳光的存在。我想,这也正是对我来说本学期最大的体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