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馆有藏品四百多件,我对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比较感兴趣,在三千多年前,古代的能工巧匠是如何制作出来的那么精致的器物。有的外型极为复杂,如透雕盘龙鼓座,鼓座由六条盘龙上下交错盘踞,艺术性极高,铸造工艺难度也大。此鼓座上的鼓是作为乐器而配,要入得大雅之堂的,所以其底座设计得也那么雅致,(照片上的鼓是现代配的),同时带给铸造工匠任务就是技术难度非常高的青铜铸件。
http://s2/bmiddle/001H517xzy7bRX0lQjf31&690
还有好多青铜器的艺术性、工艺性都非常高,今天向大家介绍另外一件器物, 叫做交龙垂鳞纹鼎。
http://s6/bmiddle/001H517xzy7bRXcQt5r45&690
它是一件春秋晚期器物,有2500年的历史,远看就像是一个身体魁梧的大将军,满身盔甲,腰间还系一副宽宽的“盔甲”腰带,腰带上六条蛟龙,威风凛凛,造型及其优美,不同于寻常鼎的造型。
http://s5/bmiddle/001H517xzy7bRXjKx8094&690
一看六条交(上海博物馆用“交”字,而不用蛟龙的蛟)龙的头部犄角曲折复杂,尾部犹如绣球。我不清楚鼎的典故,只知道铸造工艺难度极为复杂。于是在这交龙鼎四周欣赏了好长时间,时而站着,时而蹲下,时而转圈仔细欣赏,时而从底部,时而又从顶部细细看(博物馆为保护展品,灯光都不强,相机也不能开闪光灯),看不到部位,用相机拍了照片再仔细看,认为难解的部位能拍照的都拍下来。
这件大型器物外饰的六条交龙,不是和大鼎本体一起浇注的,是另外浇注,或称为多次铸造。其构造也非常巧妙。鼎本体铸件在交龙部位分别留有可以安装交龙的凸台,凸台上应该预留有装配交龙的销孔。
由于交龙外型复杂,铸造工艺中定分型面的设计很重要,从交龙的外型上看到多条分型线,说明分型面绝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不规则的面。青铜铸件的分型处的披缝(铸模合型处的痕迹)非常小,说明分型的二部分铸模吻合得非常好,花纹对齐,而且非常清晰。能在如此复杂的铸件上取得这样结果确实是非常了不起的成果。
http://s6/bmiddle/001H517xzy7bRXviR8Nb5&690
http://s9/bmiddle/001H517xzy7bRXxLtSUb8&690
“分铸”是此大鼎的工艺特点,就是将各部件分别铸造。最小的零件要数交龙的犄角,它是单独浇注的,然后被镶嵌在龙头上。而龙尾的绣球外型花纹华丽,内部是空心的,但是为了加强尾部的强度,铸件设计了一条圆柱型工艺筋,既可作为浇道,让液态金属顺畅流过,冷却后有可以成为加强筋,一点不影响铸件的外观,这点是非常巧妙的设计。
http://s3/bmiddle/001H517xzy7bRXQzfREc2&690
所有零件铸好之后,要组装好交龙部件,最后装在大鼎的安装位置。但是可能由于铸件的收缩率不一致,导致个别交龙的二个安装点开裆的距离有点偏小,所以在安装点2处,有点卡在大鼎的边缘,而底座2与支点之间留有较大的缝。但这并没影响整体布局与成型。
http://s15/bmiddle/001H517xzy7bRXYE1r06e&690
http://s3/bmiddle/001H517xzy7bRYlegeue2&690
等到六条交龙都安装好,该器物就能完全体现出古代工匠的超高水平,“交龙垂鳞纹鼎”确实是一件具有了不起成就的器物。
在上海博物馆还欣赏到其他许多古代青铜器精品,同时也学到了不少古代铸造知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