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儿时的快乐时光(六)--------骑楼• 芝麻糊• 记忆碎片
标签:
同福路开会骑楼海幢公园芝麻糊杂谈 |
分类: 生活感悟 |
下午开完换届动员会,从教育局出来,天下着雨,阴阴的。抬手看表,时间尚早呢,心想,哈现在也提高效率了,会议精简迅速,不像以前开会冗长沉闷,是一大进步!
因让司机帮忙送工会领导去办事,我看还有时间,就自己溜达溜达。
撑着伞,漫无目的的徜徉在这条老街道上,看人,看车,想心事,任由思绪流淌。
正是下班时分,街道车流拥挤,人流如鲫,那车走走停停,比走路还慢,看着都着急!
同福路,南华路,这些是海珠区的老路,至今还保留着岭南的建筑特色------骑楼。这要得益于政府的对城市建筑特色的保护,想当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没用进行城市改造的时候,广州到处可以看到骑楼,人们可以休闲的在骑楼下逛街,避免日晒雨淋,逛街,哪里要撑着雨伞的?可惜,九十年代开始,城市改造,大兴土木,广州成了一个大工地,拥有岭南特色的骑楼也因利益驱动,被开发商拆的拆,毁的毁,能够保留下来的骑楼已经不多了。这就是城市改造的代价了!
广州早期的骑楼
当时人以步行为主,岭南地区又气候无常,出现这种建筑形式,也顺理成章。这种集居住、经商一起场所,能为行人商户遮阳避雨,所以被喻为风雨廊。住惯了这里的老街坊不愿意搬去住商品房,觉得住骑楼好,冬暖夏凉。
记得,在外婆家住的时候,有一件最尴尬的事,就是没洗手间。每天天蒙蒙亮,人们就纷纷把桶拿出来,蹲在下水道旁倒“夜香”,发出一阵阵的异味,这也是骑楼的缺陷——没洗手间。
雨还在下着。看见前面几个小朋友,背着书包,我想,学生们都该放学了。这条同福路上,有一海幢公园。想起了,女儿小的时候经常来公园玩碰碰车,2元一次,我和女儿一辆车,先生一辆车,我们开着碰碰车互撞,女儿笑得咯咯咯的。眨眼20年过去了,女儿如今已是大三了,岁月流逝,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人也不免沧桑且增添了一道道纹痕。
记得,那时和女儿去海幢公园游玩完,通常会在同福路找吃的,找我们广州地道的小吃。当时的同福路,就有好几家百年老店,做着街坊生意。至今还令我回味的如手磨芝麻糊、杏仁豆腐、香芋红豆沙、猪脚姜、糖不甩,这几样都是我和女儿喜欢的小吃。
不知不觉的踱到了同福东南村路口,这里不是有家叫芬芳的甜品店吗?记得,我和女儿经常在这吃糖不甩的,店面很窄小,只能放两张长条桌子,排队的人很多,能坐下吃的要等很久,一般打包走,拿着一边走一边吃。那时女儿吃的满嘴都是白砂糖,我用手帕帮她擦嘴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找到了,依然是很狭小的铺面。我挤进去,说要糖不甩,店里的人说,不做糖不甩很久了。我问为什么,人家说现在很少人吃了,太甜了。太可惜了,利润永远是第一位的。我说要一碗手磨芝麻糊,人家问要加汤圆吗?要加鸡蛋吗?我说不要,只要纯的芝麻糊!
一个三十年不见的小学同学,有一天联系上了,她跟我提出一个请求,问我能不能找到三十年前吃过的炒米饼,而且是当年原汁原味的炒米饼。我说哪玩意已经很久没人做了,现在的炒米饼已经改良过了,如添加了芝麻花生等。她说不要改良过的。我说为啥?她说不为别的,吃的是回忆!想找回童年的回忆。
什么也不要,只要纯纯的芝麻糊,那黏黏糊糊、香香甜甜的芝麻糊,吃的也是回忆吗?
骑楼,芝麻糊,在寂寞中蜿蜒似水流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