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觅儿时的快乐时光(三)--------久远的军号声

(2011-06-01 14:32:55)
标签:

儿时

铁山

部队

军号

流溪河

村子

回忆

歌曲

游戏

分类: 生活感悟

   我对军人的情结或者向往军营的生活源自于那嘹亮的军号声。

   

   儿时,在我老家的附近,驻扎着炮兵部队,部队营房很大,占据了我们老家流溪河以北到两龙铁山一带,和我们老家只相隔一条流溪河。

   

   军号声!自我高中毕业,至今将有三十年了!三十年没有听到军号声了,那嘹亮的军号声就成了我内心深处一种永久的思念。

   

   时间的河流涓涓流淌,一去不复返,但是,儿时的记忆犹如画卷由远及近,点点滴滴的徐徐展开。我虽然遗憾自己没有当过兵,没有穿上绿军装进入军营,但那嘹亮的军号声却伴我度过了儿时的快乐时光,至今,那军号声在我记忆深处经久不息。

   

   小时侯,听村子的老人说,以前村里人下地干活,平时的作息,都是听公鸡叫明,看天气出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解放以后,经历了集体农业合作化后,村民们上工收工,就都是听钟声。自从我们村附近驻扎这个部队后,这个祖祖辈辈以耕田为生的农民们,其作息时间也仿佛实行了军事化。我记得一天是吹四次号,早上六点起床号一吹,大人起床开始忙活了,做早饭的,下地的,孩子们也起床,吃过早饭,背起书包去上学;午后两点出操号一吹,大人们知道又要下地干活了,孩子们也要去上学了;下午五点收操号一吹,是部队军人休息、吃饭的时间,村民们听到,也就知道该回家吃饭了,太阳落山前,陆陆续续的,战士们漫步在村边的田间小道,部队的高音喇叭,放着“15首歌曲”,那15首歌曲至今仍能吟唱;晚上十点熄灯号一响,妇女们哄孩子赶紧睡觉。

   

   那“15首歌曲”,可以说是伴随着我成长的。那时,部队的高音喇叭非常厉害,下午收操后,那高音喇叭就嚷开,广播员用纯正的普通说“听众朋友们,下面是播放听众喜爱的15首歌曲时间,请大家欣赏”。无论在村子里、还是在田野上,那清脆、嘹亮、激昂、优美的旋律在上空激荡,萦绕不止。我记得那15首歌是:《祝酒歌》、《妹妹找哥泪花流》、《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再见吧,妈妈》、《泉水丁咚响》、《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心上人啊,快给我力量》、《大海一样的深情》、《青春啊青春》、《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太阳岛上》、《绒花》、《我们的明天比蜜甜》、《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和《永远和你在一起》。这些歌曲,是伴随着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优美的励志的歌曲,至今,我还能深情的吟唱。

   

   怀念那深情的军号声。

   

   每天早晨,我都会被一阵嘹亮的起床号声叫醒。吃过早饭,背上书包,走在上学的路上。在朦朦胧胧中,远远看到流溪河岸边的路上,解放军战士在操练,“一、二、三、四”的口号声,此起彼伏;嘹亮的军歌声,阵阵传来。

   

   傍晚的时候,收操号声响过,很多解放军战士就陆陆续续走出军营,来到我们村附近的流溪河边散步。夕阳西下,炊烟缭绕的村庄,静静的田野,在田间小道上,战士们在缓缓的散步,这是一幅怎样的剪影!那时,我已心弛神往了。有一次,令我惊奇并悄悄埋下一个愿望的是,在散步的军人当中,还有几个身材高挑,肤色白皙,漂亮潇洒的女兵。那时还小,不懂的什么,只是单纯的想,要是我也能穿上这身军装该多好啊!

   

   在那个年年如此,岁岁不变的村庄里,自驻扎部队后,有那么多的青年男女战士,在村里的田间散步,上空飘荡着嘹亮的军号声,构成了一道生气勃勃,亮丽多姿的风景线。

   

   可以这么说,当时的部队,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当地农民的文化生活。一到周末,部队的大操场就会放露天电影。村民们就会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的沿着田间小路,拿着手电筒和小板凳,去部队里的大操场看电影。

   

   记得,如果去的早,可以看到,战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拿着小板凳,踏着矫健的步伐,“一、二、三、四”,喊着口号大踏步出来,一队接着一队,按列整整齐齐的坐在操场中间,当地的村民只能围在外边看。有时,一些小孩子也会偷偷的溜进战士们旁边,找个好的位置,战士们看到是小孩子,一般不会赶走。

   

   那时看电影经常跑片子,一部影片分几个地方放,这边看完一节,要等那边的片子送过来才能继续看。每当休场的时候,孩子们满地跑,非常热闹。好奇的青年人,常常会围在放映机的周围,指手划脚地,借着试机的白光,冲着银幕摆摆手,扮个小狗、学鸡叫啥的,逗的满场子的人,又是笑,又是骂的。也有一些年轻人,偏偏不喜欢坐在银幕的正面,老喜欢坐在银幕的背面,因为那儿人少,出入自由。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年纪还小,在家里老幺,哥哥姐姐们宠着。晚上没有什么娱乐,最快乐的事是跟着大人去部队看电影。而每次去看电影,都是哥姐们背着我去,到现在,哥姐们还经常笑话我,去看电影一定要人背,而且看到影片最后出现“剧终”两字,才肯走,回来的时候往往趴在肩膀上睡着了,到家里放到床上,有时弄醒了还哭。现在想起来多幸福啊!

   

   记得那时为了去看朝鲜故事片《卖花姑娘》,等到下半夜才能看,因为要走片,全场哭的一塌糊涂;看潘冬子《闪闪红星》;看《三进山城》;看地下党《永不消逝的电波》;看游击战片《地道战》《地雷战》;看马尾巴的功能《决裂》等等。   

   

   小时侯的快乐时光,除了那深情的军号声,还有去部队耙草禾,玩跳格子、扔沙包等游戏。

   

   我儿时放学,不象现在孩子要赶着去补课上晚自习,而是和同村的伙伴们一起,要么去耙草禾打柴,要么去剁猪菜喂猪,农忙时候还要下地帮忙干活。

   

   我最喜欢的是,和几个伙伴们去部队的山上耙柴禾。

   

   那时,部队收操号声一响,我们几个背着箩筐,扛着竹耙,沿着田间小路,去部队的山上耙柴禾。那时,也许军民感情好,我们当地的村民可以自由出入部队,当然,也有士兵守卫。部队营房,山上,路边,都长着高大的马尾松树,我们耙的就是那些马尾松落叶,由于落叶很多,几乎铺满地面,我们都很快就耙满一箩筐,而且还加实往上堆。然后,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边。找一块空地,在中间划一条横线,两个人一组,前后两个人扔,中间两个人负责接或者避开沙包,当沙包扔中了某人就输,接住沙包的和能避开沙包的就赢。沙包是我们自己缝制的,很简单,用一方小旧布块,抓一把米粒,把旧布块用针线缝好就行了。

   

   有4个人就可以玩扔沙包。如果两个人的话,也可以玩跳格子。

   

   跳格子,在地上划,那时的地面是很少水泥地,都是沙地的多,可以用脚直接在沙地上划,那格子其实就是由两个竖立着的长“日”字和两个扁横放的“日”字构成,四个“日”字,竖横隔开,玩的时候,从底下的竖日格跳起,道具是一小块瓦片。第一步,先扔小瓦片在底下日格,单足跳起,脚带着瓦片,踢到下一格,从下一格起,把瓦片踢过横放日格,到了横放日格这里,把双脚放下,到了第二个竖日格,也是单足跳,和第一遍一样,最后往回跳。

   

   那时,经常玩到那“15首歌”唱完,部队的战士都吃完饭,我们才收拾东西,背着装满柴禾的箩筐回家去。

   

   农忙夏收时,部队会组织战士们 “支夏”。记得有一年要刮台风,为了抢在台风前把稻子收割完,解放军战士们来帮忙抢收,真是有一种“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如一人”的浓厚气氛。

   

   我时常怀念那深情的军号声!

   

   近三十年过去了。如今再回到老家时,部队仍在,但已没有了当时的军号声,也没有看到战士们在田间散步的身影,更没有了露天看电影这些开心的事,听说现在部队守卫很森严,村里的人都不许进去。

   

   不知从何时开始,军号声销声匿迹了,然而我却时常在早晨醒来时仿佛依然听到那阵阵清晰乐耳的号声,那来自我心海深处的军号声,隐隐约约地,遥远而缥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