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拾教鞭,上初一年级的语文课。
当然,在学校工作,其实也一直没离开过课堂。只是行政的事物多,师资足够的话,我就鲜有不排课,当救火队的比较多。
《论语》,在我从教20多年的生涯中,不知教了多少回了,每次都有不同教法,因为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感悟也不同。
《论语》中记载的这样一个故事:这一天,孔子与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点在一起讨论问题。孔子说:“何不谈谈你们的志向啊!”子路说:“三年之内我要让一个大国富民强兵!”孔子微笑。冉有说:“三年之内我要让一个小国民众丰衣足食!”公西华说:“我愿不断学习,将来做一个主持宗庙祭祀、与别国交往时的小司仪。”到了曾点,他弹琴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戛然而止。曾点放下琴站起来说:“我和他们三个人不一样呀!”孔子鼓励说:“那有什么关系,各人谈各人的呀!”曾点说:“暮春三月,换上春装,邀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子,在沂水河里游游泳,在舞雩台上乘乘凉,唱着歌回家。”听完曾点的话,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的志向和曾点一样!
这种志向看似没有宏伟抱负,也没有对未来的缜密筹划,但正是在这份闲适、恬淡、自然、真诚中,生活的内在价值呈现出来,教育的真意显现出来。诗意教育乃至诗意人生的源头,就在孔子那里。
《论语》是教育的圣经、管理的经典。在孔子那里,我们能感受到真正的教育情怀,一种基于现世功利(“礼、乐、射、御、书、数”的所谓“六艺”)、又超越现世功利(“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直指人的内心世界的诗意教育。
是的,《论语》最终揭示的正是人性的奥秘和人性的修炼,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为师之道的“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
诗意语文不是一个名词,没有一个静态的、现成的诗意语文可以供我们去模仿甚至膜拜。诗意语文只能成为一个动词,一个过程,你不可能得到她、拥有她,你只能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她、观照她,而在这样一个即时即是的过程中,你发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一些感动、一些悲悯、一些纯真、一些美好。
于是,你在成就诗意语文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诗意人生。
这是语文的解放,更是人自身的解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