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班分开11个小组,每组3—4人,分别下到广州市11所校长培训基地学校进行蹲点。我们组4人,被安排到荔湾的真光中学。
早上7点出门,坐244路车,到昌岗中路下车,转69路,过鹤洞桥,车在桥上时,我特意往车窗张望,远远看见“真光中学”的校名在一栋高楼上悬挂着,我知道了大概的位置,过了桥,在培英中学站下,往后走一大段路,拐进一条小巷,大概走
100米就到了。
走近真光中学,只见她依势而建,别具一格的设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她的校门比面前的街道高了许多,要进入学校,就得从第一步开始努力。走进校门,便可以看见前面的地势更高,若要看到真光学校更多的更美的景色,了解她的更深的内涵,就必须继续攀登。从街面到最高点,形成了多个层次,每一个层次都有一个平台,意寓学校为所有的同学提供一个合适的发展平台。站在门口往里仰视,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雕塑:主体由七片黄、蓝两色合成的块托起一个不停地转动的地球,意寓学校始终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以放眼世界的眼光培育学生。蓝黄两色,蓝色代表着纯洁,黄色代表着光明。之所以用七块构成,因为真光学校在港粤地区共有七所,分别是:广州真光中学、香港真光书院、九龙真光中学、香港真光中学、长堤真光中学、真光女书院、真光小学。七所学校发源于同一个祖先,血脉相连,情同手足,合称“真光七子”。当然,真光中学是毫无疑义的正宗。也有人解释为七块寓意七大洲,意味着真光中学始终与世界同步。在即将到达校园最高点的地方,有几棵大榕树,郁郁苍苍,好似一个个茁壮成长的学子。榕树后面的斜坡上,镌刻着两排巨型文字:绿色、人文、科技、卓育英才;润德、启智 、践行、发展个性。这是真光中学一百三十八年来办学的理念的新的阐释。
真光中学由美国人那夏理女士于1872年所创,她被“真光人”尊为“校祖”。真光人不将她称为创始人,而将其称为“祖”,从祖字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她的敬重,也表达出一种感情上的亲近。那夏理女士创建该校后,为学校立下了“尔乃世之光”的校训,鼓励学生用宗教的虔诚来对待学习,鼓励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用爱来拯救世界。她反复告诫学生,“行胜于言。言而不行,不若不言。”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真光中学不断发展,在不同的地方生根发芽,从而形成了一根七果的局面。今日的真光中学占地80000平方米,成为了广东省一级中学,成为了岭南教育的一面旗帜,扬名海内外。
一百三十八年来,“创造建设精神”和“4H”(HEART 、HEAD、HAND、HEALTH)教育是该校努力实践的,其目的就是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年来学校又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不断创新,设立“首席教师”、“首席班主任”、“金质奖章”等制度,鼓励教师不断成长。在德育工作中,将传统教育与研究性学习想结合,推行自我教育,追求德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真光用她独特的教育理念培育出了无数杰出的人才,如美国总统府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真光中学终身名誉校长陈香梅女士、真光中学永远名誉校长、顾问谭焕容女士、中科院院士郑儒永先生、前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梁柯平等。近几年,多位同学获得全国物理、化学竞赛的二等、三等奖和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高考中更是成绩卓越。
走进真光中学,立刻就会被其独特的人文环境所陶醉。走在校园里,你会时刻感受到一种浓烈的校园文化。学校大门的右边便是学校的主体建筑:真光楼。这是一栋建成不久的集教学、办公于一体的大型建筑。在广州这样的大都市里,真光人没有让它混迹于一般的建筑之中,而是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城市中卓然突出。全栋楼为红墙绿瓦,加上恰当的玻璃镶嵌于其中,首先给人给人一种庄重严肃、错落有致的感觉,更有一种中华古典文化的意蕴弥漫于其中。整个大楼不是简单的几何体的组合而是依据地形的变化而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变化。在真光楼的后半部分,建造者借用中国古典建筑的回廊,将各部分巧妙连接起来。
最引人注目的是学校特意在一楼留下了一块空地,精心建成了一个别致的文化园。一进文化园,首先看到的是在最显眼的地方,悬挂着三位“校祖”的画像:那夏理女士、何荫堂先生。听说原来是很随意地将他们的画像悬挂的,有关何荫堂先生的资料就放在离画像仅有几步远的地方。这样瞻仰者在阅读介绍何先生的资料时,便将屁股对着三位“校祖”的画像,十分不尊重。学校发现了这个小的细节,于是将有关介绍他们的资料改放在他们的画像下面,瞻仰者瞻仰他们时,目光与三位校祖的画像平行,阅读三位“校祖”的资料时自然稍稍低下头,表达了对他们的恭敬。可见真光学校的教育者不放过任何一个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好机会。
再往前走,便可以看到一棵大榕树,枝繁叶茂,那是希望每一个学生在这里得到成长。随着通幽的曲径,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片片的绿草地、一棵棵岭南的树木,一块块普通的石头,还有各种岭南文化的展示:一件古代的家具,一件农民避雨的蓑衣、一架农村使用的水车,一个古琴的琴架,再加上栏杆外的植物园中的各种岭南植物,使人产生一种在岭南文化的海洋里徜徉的感觉,一种找到了岭南文化的根的感觉油然而生。
在真光楼的中庭中,学校还雕刻了系列浮雕,向大家讲述了真光的发展历史,配上恰当的瀑布和寓意“真光七子”的造型,使每位同学都沉浸在学校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氛围中。在学习疲劳的时候,教学楼旁边还有一片小花园供同学们休憩,那里有小桥、流水、修竹和美丽的小鱼,在桥边漫步,在水中照影,在竹旁听声,与鱼相嬉戏,一切的烦恼、不快一下子都化为乌有。这里是同学的乐园。
从真光楼出来,可以看到五栋一字排开的建筑,而且都是同一种风格——红墙绿瓦。这是学校完整保留的古建筑:从外往里数,依次是怀树堂、必德堂、真光堂、联德堂、协赞堂。虽然有的在“文革”期间遭到了破坏,他们进行了认真的维修,虽然显得有点破旧,与现代气息有点不协调,但它们确实是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好素材,它们是构成真光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真光人很好地处理了保存与兴建的关系,他们以无可争辩的态度保留了许多的古代建筑,这是他们引以为骄傲的地方,也是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体现,即使是新建”真光楼”也与古代建筑保持一致的风格。另一方面,他们也大张旗鼓地兴建体育、艺术、科技场馆,特别是体育场,完全按照标准的400米田径场来建,并建有3000多座位,有巨型灯塔,晚间也可以进行各种比赛。从兴建田径场的气魄来看,按照他们的规划,要不了几年,真光中学将变得更加美丽。
我们到的时候,刚好荀校长外出开会,李副校长接待了我们,李校也是我们这个学习班的同学,他被安排到另外一所学校蹲点,因为我们来了,他先接待我们,把我们安顿好,再去蹲点学校。我们一行4人在会议室,由另外一个艾副校长接待了我们。
艾校是山东济南人,大约50岁,很精干的女同志,03年作为人才引进来到真光中学。她现在主抓科研、外联、工会和高三毕业班。她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刚接到的消息说2010年真光的高考在全市排名第六!她说原来学校的目标是争取第7,现在取得比预期的好,很高兴,我们也表示祝贺!在说到高三老师们的拼搏精神时,艾校忍不住流泪了,我们明白,这是高兴,高兴学校有一支团结善战的教师队伍!我们也被感动了,心中产生了几分佩服。
艾校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真光中学,包括它的历史和现状。。。
下午从会议室出来,走在校园的路上,看不到一点纸屑、垃圾,听不到一点嘈杂的声音,感受到的只是一种心旷神怡和对悠久、淳厚的真光文化的向往。
真光的校园异常的安静,站在校门前,望着远处的校园中的景致,细细品味着真光文化,我觉得这里真正是培养、锻炼、陶冶人的好地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