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打工一族,都是白天上班,晚上下班回家,忙忙碌碌,为生活奔波;即使生活在这个城市,也没暇顾及这个城市的“模样”,更没时间深入了解这个城市的历史渊源,如此,不知是幸福还是悲哀?
我也是其中的一个,我这个都市外乡人,虽然进诚20年了,但对广州的街头小巷走的不多,对广州的所谓景点去的也不多,其实也是对广州名胜传说了解不多。很想有个闲暇,穿着休闲短裤,背着小包,拿着数码,休闲的穿走于老城区的小巷里弄,没有目的,没有时间限制,只是走走看看,想想坐坐,抓拍有情趣的瞬间,累了,在街边吃一些特色小吃,或找一间茶餐厅坐坐,那是人间一大乐趣!是最写意不过的日子!
很怀念小时侯在荔湾老城区西华路的青石板街。那时街坊都穿着木拖鞋走在长长的青石板街上,时不时的传来“踢踏踢踏”的声音,悠扬悠远,那情景,那声音已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我其实也算半个老广州人,怎说呢?这要追溯到外婆那辈了,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外公外婆生活在荔湾彩虹桥西华路,育有6个子女,我妈排行老三,当时日子艰难,养不起,就把我妈送给别人,就是今天的花都德仔楼村一户人家,这是一条华侨村,由于当时世艰难,生活所迫,很多人都飘洋过海去外埠谋生,赚了钱就回来建房子,那楼房人称德仔楼,是欧式的,就像开平的碉楼,当时我妈住的那家人也基本都去了美国,现在那德仔楼还在,由他们一个远房亲戚看护,听说现在花都文物普查定为市级文物了。我妈22岁的时候嫁给了邻村的我爸,就没回广州,扎根在花都了。外公外婆姨妈舅舅他们一直生活在荔湾彩虹桥西华路。小时侯,爸爸妈妈经常带我们去看外婆,我长大一点了,就自己坐车去广州,和表姐表哥他们玩。几个老表就在青石板街上玩跳绳,飞格仔。长长的青石板上留下了我小时侯的欢笑,留下了情愫。
我对青石板的情结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这些尘封了多年的情结,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打开了。年轻时拼搏的时代过去了,家庭事业一切都相对稳定了,回过头来,思考今后的路今后的生活在另一个层次的提高。在还是忙碌的生活当中,我喜欢留有一片空地用来回忆,用来梳理,用来完成年少时没来的及完成的梦想。
终于,这个假期有机会了,这得感谢上级下令不准补课,使得我从教多年从未有过的属于自己的绝对假期,我可以好好的安排时间,重走羊城的小街里弄,寻找当年的青石板情结。
好好利用这个假期,上午在家忙点家事或看点书或写点东西或打球锻炼,下午到省中医院进行中医调理或理疗加紧调养身体,然后走走羊城的小街里弄,直至华灯初上。
这天,我从省中医院理疗完出来,向右拐进了海珠中路。在热浪烘烤下的羊城,没有一丝儿风。热!热!!我慢无目的的行走,东看看,西看看。说是没有目的,其实内心里在寻觅,寻觅那藏在内心深处的一处安静。走着走着,我眼前一亮,看到前面有一幽深的小巷,再往里看,好一条青石板街!我内心一阵狂喜!抬头往上看,有一门牌,上面写着“七株榕”
七株榕,因有七株大榕树得名。这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内巷,东起海珠中路,西至诗书路,进内看,老榕树已被毁,留下几株儿榕树。
这是一条幽静的青石板街,我儿时的青石板街没有这么多的绿化,那时趟栊的门一间挨着一间,家家户户的趟栊打开,小伙伴们在青石板上玩耍,无忧无虑,如今成为往事了。
眼下的青石板街,树木葱茏,绿化井然有序;树下有清凉的石凳,居民可以在树阴下小憩,旁边有个士多,前面摆放几张桌椅,左邻右里的街坊可以在一起喝饮料聊天,多么休闲惬意!管它外面红尘扰攘,尔虞我诈,风起云涌,这里却是恬静安祥!
恬静安祥,这是我内心的世外桃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