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二“三”-----卢志文先生的管理理念

(2009-01-06 18:58:32)
标签:

学习

借鉴

理念

杂谈

分类: 学校管理

  最近在家休养,有幸浏览了如朱永新、李镇西、卢志文等著名教育家的博客,收获良多。

卢志文先生,是江苏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他的管理理念概括为十二个“三”,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品味:

1、三“家”:法家、儒家、道家
    基层干部做法家,从严执政,制度第一;
    中层干部做儒家,上睦下和,以人为本;
    高层领导做道家,遵循规律,科学决策。

2、三“用”:有用、把用、自用
    “有用”:提升水平,提高能力,可用管用;
    “把用”:协作奉献,克难奋进,好用耐用;
    “自用”:自我规划,自主发展,自用适用。

3、三“剑”:用剑、舞剑、悬剑
    用剑不如舞剑;
    舞剑不如悬剑;
    悬而不用,是为至用!

4、三“管”:管门房、管课堂、管心房
    校长的管理重心要上移。经营学校,首先是经营人心。
    抓质量,要先抓管理,抓管理要先抓人的管理,抓人的管理要先抓人心的管理。

5、三“馈”:建议、意见、牢骚
    鼓励提建议;
    允许提意见;
    反对发牢骚。

6、三“洗”:洗面、洗脑、洗手
    洗面:树立形象;
    洗脑:更新观念;
    洗手:清正廉洁。

7、三“满”:满分、满意、满足
    教育,不能光追求给学生满分,还要让学生满意,使学生满足!
    满分:应试层面,教书匠的追求;
    满意:服务层面,职业化的追求;
    满足:科研层面,教育家的追求。

8、三“事”:做事、管事、想事
    做事:有一套办法;
    管事:有一套章法;
    想事:有一套说法。

9、三“领导”:向下领导、平行领导、向上领导
    向下领导:会布置工作;
    平行领导:会协调关系;
    向上领导:会争取资源。 

10、三“享”:功者享禄、能者享位、勤者享薪
    分配原则:
    功者享其禄:论功行赏;
    能者享其位:举贤任能;
    勤者享其薪:多劳多得。

11、三“度”: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
    品牌建设牢记三个维度:广泛的知名度、良好的美誉度、牢固的忠诚度。

12、三“识”:识事、识市、识势
    “识事”:学会“正确地做事”;
    “识市”:学会“用市场做事”;
    “识势”:确定“做正确的事”。

    其中他的“法家”,“儒家”,“道家”三家管理理念更是值得借鉴,是很多管理行家的共识,也应该是学校较为理想的管理层级定位。                               

    卢志文先生认为,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他律,出发点是“人性恶”,类似X理论,强调监督、告诫、处罚,利用人们趋利避害的天性,“严刑厚赏”,“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主张制度管人,铁面无私,照章办事,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行事讲究效率,不拖拉积压,崇尚“无宿治”;强调制度的稳定性,反对朝令夕改,主张“国贵少变”。

    基层干部把关的是学校教育教学最基本的流程和细节,他们不需要“深入基层”就可以了解最真实的情况,教师备课是否充分,作业批改是否认真,各种规章制度落实是否到位,一目了然,清清楚楚。他们能否严格执法和敢于顶真碰硬,是衡量一所学校执行力高低最重要的指标。学校基层干部贯彻“法家”的管理思想,严格执法,制度第一,不做好好先生,才能做到令行禁止,实现组织的高效运作。

    儒家主张“德治”,强调“自律”,出发点是“人性善”,类似Y理论,强调恩泽、教化、感染,以人为本;提倡“德治”和“仁政”,主张“以理服人”,“以德感人”,“以情动人”;恪守中庸,防止“过”和“不及”两个极端,把握好“度”,做到节用有度,任废有度,赏罚有度,褒贬有度;追求和谐,以“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既注意成员之间协调与和睦,又反对无原则的苟同与同流合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己“先义后利”,对人则“先利后义”;强调“为政在人”,主张“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倡导“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中层干部负责学校一个块面或者一个条线的工作,是校长和基层干部及一线老师之间的桥梁,要将校长宏观办学理念和学校发展战略具体化、制度化,需要协调上下左右的关系,建立团队,化解矛盾,培训员工,开展活动,同心协力完成组织目标。学校中层干部贯彻“儒家”的管理思想,才能以人为本地制定政策,出台制度;才能有效地化解基层执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凝聚团队,纠偏守中,保障组织的正常运转;才能让校长摆脱烦琐的管理事务束缚,腾出时间和精力,做更重要的事情。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登高望远,尊重规律,顺应潮流,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追求“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强调“政简刑轻”,反对“繁复苛重”,减少干预,放手放权,不把人的主观意志强加给事物及其过程;强调“以正治国”,抓重点,抓关键,重“内治”,辨方向,谋大略;强调“谦下”为本,“常善救人”,知人善任,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校长是一校之魂,需要超前的理念、正确的决策、准确的识人和科学的行事,这一切均离不开校长自身素质的提高。校长如果整天被杂事包围,拘泥于琐碎事务,无暇充电,孤陋寡闻,缺乏思考,就很容易固步自封,目光短浅,抓小遗大,坐失良机,甚至会不辨方向,盲目指挥,误入歧途。校长应该做“道家”,掌握规律,辨识方向,深谋远虑,高瞻远瞩。对于校长,指挥团队“做正确的事”比教育部下“正确的做事”更重要,“想事”比“管事”更重要,“管事”比“做事”更重要。校长就是要“出好主意用好人”,而不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不放手”“不放心”最后必然会导致既无“可用之人”,又无“可信之人”,走向更多的亲历亲为,形成恶性循环。

    在学校组织内部,管理是需要分层的,不同层级的管理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要求。自上而下,战略管理依次淡化,过程管理依次增强;对人的管理依次淡化,对事的管理依次增强。越是基层的管理,越是需要更多程度的“法家”的管理思路与方法;层级越高,则越是需要更多程度的“道家”的管理思路与方法。分层管理,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层面,各有侧重,各司其职。上级对下级下达工作目标,下级对上级承担工作责任;中层管理人员享有一定独立的权利,更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把上级交给的事情办得更好;上级特别是高层管理者避免了事务主义,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学校发展战略性问题作深入细致的思考,提高了管理深度和水平。

    现实中,很多学校的管理层级是错位的。基层干部乐于做“儒家”,不做“法家”,遇事不敢顶真,做“好好先生”,致使制度行同虚设,执行力下降,汇报时必然弄虚作假,粉饰太平,误导上级;普通老师和员工,则乐于做“道家”,对学校宏观决策品头论足,猜测置疑,甚至空发牢骚,涣散人心,而不是谋求执行到位,低耗高效;校长则被迫做“法家”,别人看得下去,校长推不掉,只好冲在第一线,板起面孔训人,久之搞得干群关系紧张,校长威信下降,凝聚力减弱,甚至到基层也了解不到真实情况,疲于应对,决策能力降低,形成恶性循环。

    校长做“道家”不是“坐而论道”,“无为而治”更不是“无所作为”。一位著名的企业家说过,“我工作只抓两件事――最大的事和最小的事”。我理解这里“最大的事”,就是做“道家”,这里“最小的事”,就是关注“细节”。画法有“疏可走马,密不容针”一说,管理亦然。校长不可不察!                        

    另外,关于什么是领导?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人问他,行政官员要做好的事情实际上就是处理好关系而已。您怎样处理与上级部门及学校其他领导的关系?当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好恶标准和学校的判断有冲突时,您作为校长,是妥协还是抗议?您会怎样去处理这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他说,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好恶标准和学校的判断的确会有冲突,作为校长,我们不能简单地选择妥协或者抗议,首先应该是反思。限于眼界和身份,我们思考问题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许多冲突是“表象化”的,只要深入一想,或者换位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些冲突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变换一下思维角度或工作方式,冲突就可以化解。即便“真理”在学校一边,我觉得选择“沟通”而不是“抗议”,对伸张我们的观点也更为有益。
    其实,领导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做人就是协调关系,做事就是提高效率。领导的科学性在于如何让人高效地做事;领导的艺术性在于如何让人愉快地做事;而领导的战略性则在于如何让人做正确的事!过去,我们总认为领导是单向的,只向下。其实,领导还包括平行的和向上的。
领导有“四种”。

    一是“向下领导”,管理属下,这是最简单的领导,依靠的是行政权威,发号施令即可,即便错了,下属也只得服从,这是一种“硬”领导,“显性”的领导,有强迫性。其实,只有向下领导真的算不上领导,任何人只要拥有行政授权,都能做。
    二是“平行领导”,协调同级关系,这是稍高层次的领导,仅依靠行政权威不行,更不能发号施令,需要较好的人际协调能力和非权力影响力,错误决策一般行不通,是一种“软”领导,“半显半隐”的领导,没有强迫性,但有互惠性,因为别人也需要平行领导。不是每一个领导都具有这样的能力。
    三是“向上领导”,沟通上级关系,这是较高层次的领导,没有任何行政力,甚至行政力为“负”,需要有极高的人格魅力和行动智慧,任何错误的领导都要付出代价,是一种“软”领导,“隐性”的领导,既没有强迫性,也没有互惠性,难度最大,风险最大,效率当然也最高。懂得配合,积极旋事,主动给上级出谋划策,赢得领导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就是“向上领导”。
    四是“自我领导”——这是最高层次的领导,许多顶尖的领导高手,最后毁在这里。管好自己是赢得别人的前提。自励、自律、自省、自强,“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真正的领导,应该四者兼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