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老叶化春泥
老叶化春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166
  • 关注人气:83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资治通鉴》管窥(8)精英理论

(2022-03-16 15:20:27)
标签:

历史

杂谈

                      精英理论

子顺

子顺是孔子六世孙,儒学传人。魏王听说子顺贤德有才,遣使携带黄金、绸缎,欲聘子顺为魏相。子顺对使者说:“若王能信用吾道,吾道固为治世也,虽蔬食饮水,吾犹为之。若徒欲制服吾身,委以重禄,吾犹一夫耳,魏王奚少于一夫?”(译文:如果大王能相信并推行我的学说,那么我的学说就能够治理天下,即使每日粗茶淡饭,我也愿意为您效劳。如果只是给我穿上官服、享受高官厚禄的待遇,而并不打算推行我的学说,那么我就是一个匹夫,魏王难道缺少一个匹夫吗?)子顺担心魏王并不能真正相信并推行其学说,所以开始并不乐意去。但经不住魏王使者的一再固请,子顺还是勉强去了。

到魏国后,子顺被任用为魏国丞相。他觉得魏王是能够信用自己的,便运用丞相的权力,对魏国的国政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是裁撤奸佞、任用贤能;接着是严明赏罚,奖励有功。那些被提拔上来的贤能个个踌躇满志、决心为国效力,可那些失掉官位俸禄的人就对子顺恨之入骨。他们相互串通,制造谣言,一齐将茅头指向子顺,国中部分不明真相的民众也跟着起哄,一时谤声四起、天昏地暗。有人将这情况报告子顺,子顺却说:“民之不可与虑始久矣!古之善为政者,其初不能无谤。子产相郑,三年而后谤止;吾先君之相鲁,三月而后谤止。今吾为政日新,虽不能及贤,庸知谤乎?”(译文:老百姓对新政的不理解自古如此,古代推行新政的人,他们开始时都会受到攻击。过去子产担任郑国丞相,推行新政,三年之后诽谤攻击才停止;我的先君在鲁国为相,三个月后这种诽谤攻击才停止。现在我在魏推行新政,虽然比不上先贤,哪里在乎什么诽谤攻击呢?)

子顺在魏国的相位上才待了九个月,终因不敌强大的贪腐保守势力,不得不称病退位。这位孔子六世孙应该是颇有点书呆子气的。首先,他低估了贪腐保守势力的能量,这些人在禄位上贪腐享用惯了,早已习以为常,骤然去其禄位,犯其利益,必然招致拼命反抗。为了保全既得利益,他们会抱成一团,无所不为。既可在国君面前借题发挥大进谗言,也可在民间大造谣言、蛊惑人心,还要打着民意的招牌摇旗呐喊……必欲置新政于死地而后快!其次,子顺不明白,反对新政的并非老百姓,而是那些既得利益者。所以子顺的“民之不可与虑始久矣”的话并不正确。这是精英们自以为高深莫测贱视民众的混账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是子顺的老祖宗说过的话,被历来的专制统治者奉为治国治民之经典。其实,民众从来就不比统治者愚蠢。历来的统治者虽然不断玩弄权术、大搞愚民政策,企图用封锁消息的办法让民众变成逆来顺受的傻瓜,以便永远窃取政权。但其实都不过是统治者在自愚、自欺欺人!老百姓的心里是亮堂堂的。谁公谁私;谁清谁浊;谁在说真话,谁在讲假话;谁在为民谋福,谁在忽悠民众……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本账。鲁迅说老百姓见了谁都喊“万岁”,皇帝来了喊“万岁”,总督来了喊“万岁”,委员长来了喊“万岁”,主席来了也喊“万岁”,殊不知这正是老百姓的生存自保之道,因为不喊也许会被杀头,权衡利害,不如发出这“万岁”的声音,以避杀头之风险。

鲁仲连

鲁仲连是齐国的舌辩之士,他是一个有民本思想的儒学君子。当时强秦穷兵黩武,正以武力兼并天下,企图建立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大帝国。鲁仲连八方游说,企图阻止一个专制大帝国的飞旋车轮。秦军围困赵国都城邯郸,楚王派遣春申君带兵救赵,魏王派遣晋鄙带兵十万救赵,但慑于秦军淫威,各军都观望不进。不仅如此,魏王更派遣新垣衍到赵,企图说服赵王,共尊秦为帝,以促使秦退兵。当时正在围城邯郸的鲁仲连见到了新垣衍,对他说:“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彼即肆然而为帝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不愿为之民耳!”(译文:那个秦国,是一个摒弃礼义道德而崇尚功利以斩首计功的国家。如果他竟然肆意用武力建立一个专制大帝国,那么我鲁仲连宁可跳东海自杀,也不愿做秦的顺民!)这是鲁仲连的宣言,是一个有民本思想的儒家君子对专制暴政的宣言!

一个崇尚暴力而摒弃礼义道德的政权,他的政权利益大于天理,大于人民,大于国家,大于民族,大于一切!他为了夺取并巩固这个政权无所不用其极!这与儒家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是格格不入、背道而驰的。作为一个有民本思想的儒学君子,鲁仲连似乎早就感觉到了在暴秦统治下的痛苦滋味,于是向世人宣言:“彼即肆然而为帝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不愿为之民耳!”



                                        初发于2015年3月1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