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读报札记(152)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人
(2012-10-29 14:09:16)
标签:
文化杂谈 |
赵普在周世宗柴荣时代与赵匡胤、赵光义同朝为官,他是“陈桥兵变”的发起人之一。《宋史》说:“太祖(赵匡胤)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赵光义)排闼入告。太祖欠身徐起,而众军擐甲露刃喧拥麾下。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这里说得明白,赵普与赵光义都是陈桥兵变的推波助澜者,甚至可能就是秘密发动者。赵匡胤受禅为帝后,赵普以佐命之功受到提拔。
不久,宋太祖拜赵普为宰相。“上视如左右手,事无大小,悉咨决焉。”宋初皇帝与宰相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史上所罕见,宋太祖是一个豪放豁达的人,与赵普之间似乎毫无拘禁。有一天黄昏后,天下着鹅毛大雪,赵普正要换便服去休息,听到叩门声,打开一看,是皇帝立在风雪中。赵普赶紧把皇帝迎到客厅,宋太祖说:“我约了晋王(赵光义)一起来。”不一会皇弟赵光义也到了。赵普在厅堂的地上铺了两层毛毡,三个人围着一盆炭火席地而坐。又拿出好酒好肉,边喝酒边烤肉边闲聊,还让赵普的妻子给他们敬酒。赵匡胤、赵光义亲切地称呼赵普的妻子为“嫂子”。在闲聊中,赵匡胤谈起要攻打太原的事,赵普说:“太原地处西北,如果过早打下太原,我军就免不了要单独抵挡北方契丹的进攻。不如稍缓,等我们攻下了其他地方,这个弹丸之地还用发愁吗?”赵匡胤说:“你的想法与我不谋而合。”
赵普既为宰相,又与宋太祖有患难之谊,所以许多人都想暗中巴结他。远在东南的吴越王钱俶派人给赵普送来十瓶海鲜和一封书信。仓促间十瓶海鲜就摆放在走廊上。恰在此时宋太祖驾到,问走廊上是什么东西,赵普只得实话实说。宋太祖说:“海鲜一定味道不错,何不让咱们君臣尝尝。”赵普即命开瓶,不开犹可,一开,可连皇帝都吓了一大跳。原来这十个大瓶里全装的是闪闪发光的瓜子金。赵普赶紧跪下请罪,说钱俶的使者刚到不久,自己还来不及看书信,以为里面真的是海鲜。宋太祖本来是一个极开明大度的人,便感叹地说:“你收下这些东西也没有关系,但这些小国的君主啊,还真以为宋朝的军国大事都是由你们这些书生决定的呢!”
发生这样尴尬的事情,这是赵普做梦也不曾想到的。或许是“祸不单行”吧,接下来竟又发生了几件肮脏事。赵普在京城大建私宅,派人到秦、陇一带购上等佳木水路运送到京城。哪想到这负责运送木料的人,竟将部分木料在京城高价出售以牟利。这事被权三司使赵玭廉探知后报告宋太祖。太祖一听大怒,准备追查这件事,并将赵普逐出京城。后来因为王溥竭力劝谏,宋太祖方才罢休。
这事刚刚平息,又有人向皇帝密报,说宰相赵普用一块空地换取宫廷尚食局的菜地,用以扩大自己的住宅;还在京城开旅店赚钱。另有人告发,说宰相府属吏贪赃枉法却受到赵普的庇护。这些事报到皇帝那里,着实气坏了赵匡胤。但赵匡胤毕竟是一个胸襟宽广的皇帝,他没有像汉高祖刘邦对待萧何那样,把赵普关进大狱。而是先设法限制赵普的权力,然后再找借口将赵普调离京城,派到河阳三城去当节度使。
当初赵普受到宋太祖亲信的时候,他确实很善于利用这种亲密关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宋书》说:“尝奏谏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赵普坚持要任用某人为官(或许是受了某人的贿赂也未可知),在皇帝已经再三拒绝的情况下,他不惜把被皇帝撕破扔到地上的奏牍修补好,第二天继续上奏、、、、、、他既然已经做到了这一步,还有什么好说的呢?重情重义的赵匡胤当然只有照允了。在这里,令人不得不佩服赵普的“厚黑”功底,他明知道皇帝不会把他怎么样,就大着胆子、厚着脸皮“逼”。
赵普是与赵匡胤一起创业的人,他不是科班出身,读书也不多。《宋书》说:“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朝,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赵普的阅读虽不广博,但他精读《论语》二十篇,并能运用到自己的政治实践,正是所谓“学以致用”。这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