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骈文入门札记

(2009-02-26 22:50:42)
标签:

骈体文

清华樵夫

辞赋

杨纪伟

文化

分类: 文学随笔

骈文入门札记

 

杨纪伟  整理

 

    骈体文是受了汉代辞赋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文体,魏晋期间开始形成,南北朝时期成了文章的正宗。唐代一般把它叫做“时文”,以和“古文”相对,因为通篇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从晚唐开始又被称为“四六文”,明代以前一直沿用这个名称,直到清代才叫“骈体文”。中唐以后,骈体文的正统地位逐渐被“古文”所代替,但是,仍然有不少文献是用骈体文写成的,同时,骈体文对唐代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有较大的影响。

    骈体文在语言方面有三个特点: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一、骈偶

 

    骈偶原指成双成对,两马并驾叫骈,两人一起叫偶。骈偶就是两两相对,古代的仪仗也是两两相对,因此,骈偶又叫对仗。骈体文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相对,直到篇末。

    (一)句法结构相似

    古人没有明确的语法概念,但懂得分辨语词的虚实和句式的同异,讲究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以及句式的对称,以今天的语法概念来考察,就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述宾结构对述宾结构,偏整结构对偏整结构,複句对複句等,这是骈偶的基本要求。如:

    1、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

    时运不济,命运多舛。

(王勃《滕王阁序》)

    腾波触天,高浪灌日。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2、述宾结构对述宾结构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王勃《滕王阁序》)

    吞吐百川,写泄万壑。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3、偏整结构对偏整结构

    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王勃《滕王阁序》)

    栖波之鸟,水化之虫。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4、复句对复句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王勃《滕王阁序》)

    负气争高,含霞饮景。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二)句子成份相同

    骈偶不仅要求整体对称,而且上下联的句子成分也要求一致。即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补语对补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

    如一、腾波触天,高浪灌日。

          定主谓宾  定主谓宾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如二、吞吐百川,写泄万壑。

          述语定宾  述语定宾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骈体文的对句偶尔也有内部结构参差不齐的,但较少见,特别是齐梁以后的骈体文,句式不对仗的很少。

    (三)虚实词性相配

    骈体文注意句子结构的对称,也就是在一联对句里要讲究词语的配对,前后两句的相对位置,原则上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连词、介词对连词、介词。

    1、名词、动词、形容词,异字相对。如: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王勃《滕王阁序》)

    窥地门之绝景,望天际之孤云。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2、连词、介词,可同可异。如: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王勃《滕王阁序》)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王勃《滕王阁序》)

    东顾五州之隔,西眺九派之分。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从岭而上,气尽金光;半山以下,纯为黛色。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王勃《滕王阁序》)

    3、虚实内部,时有变通。古人讲究的是虚对虚、实对实,而实词和虚词内部则常有变通之处。用今天的语法术语来说,就是凡作主语、宾语的,一律可以看作是名词;凡作定语的,可以把名词和形容词看作一类;凡作谓语的,可以把形容词和动词看作一类;凡作状语的,一般都可看成是副词;虚词内部,连词和介词可以相对等。

    例一、形容词用作主语或宾语,看成名词的: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滕王阁序》)

    层台耸,上出重霄;飞阁流,下临无地。

(王勃《滕王阁序》)

    例二、动词、形容词同作谓语,看成一类的:

    严霜节,悲风肌。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觉宇宙之无穷;兴,识盈虚之有数。

(王勃《滕王阁序》)

    例三、名词、形容词同作定语,看成一类的:

    霞与鹜齐飞,水共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例四、连词“而”和介词“以”相对:

    怀帝阍不见,奉宣室何年?

(王勃《滕王阁序》)

    (四)词语事类相对

    骈体文不但句法结构和词性要求对仗,而且要求对仗工整。所谓对仗工整,主要是把事物分成很多‘事类’,要求用相同的‘事类’的词语相对。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动物对动物,植物对植物,人事对人事,器物对器物,数目对数目,颜色对颜色等。如:

    尽波潭壑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思”对“悲”,人事对。“波涛”对“潭壑”,地理对。

    长安下,目吴会间。

(王勃《滕王阁序》)

    “长安”对“吴会”,地理对。“日”对“云”,天文对。

句中自对,再两句相对,也是一种工对。句中自对,是指本句之内已有对得很工整的并列结构,再和另一句相对。如:

    负气争高含霞饮景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襟三江带五湖控蛮荆引瓯越

(王勃《滕王阁序》)

    例中句中自对非常工整;而上下联却对得不工整,整联却又是典型的工对。

    骈体文讲究对仗工整,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初期的骈体文,一般只要两句相对就行,不太讲究工整,也不避同字,还有骈散兼行的做法。如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吾自发寒雨全行日少,加秋潦浩汗山溪猥至渡泝无边险径游历,栈石星饭,结荷水宿,旅客贫辛波路壮阔始以今日食时仅及大雷。涂登千里,日踰十晨,严霜惨节,悲风断肌,去亲为客如何如何

    句中加横线的是散句,加粗的是对得不工整的骈句。全段骈散兼行,工对不是太多。

    后期的骈体文日益讲究对仗工整,力求避免同字对,更尽可能地少用或不用散句,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较典型的例子。但到了后来,过分的追求对仗工整,往往会造成思想内容的束缚,使文章呆板而不通畅,或者以词害义等。

     

    个人观点:1、骈文讲究骈偶,行文必须遵循。如不讲究骈偶,就不能叫“骈体文”,这是最基本的常识;2、骈偶有宽有严,从宽从严自便。早期“初级阶段”骈文,只要两句相对就行,不太讲究工整,也不避同字,还有骈散兼行的做法;后期“高级阶段”骈文,要求语法结构相似,句子成分相同,虚实词性相配,词语事类相对,愚以为从句法上讲,从严为好;从文体上讲宽严皆可;3、用好连词介词,激活复句表述。考察骈体文,凡是介词、连词用得好的,句子就生动;凡是不用连词、介词的,句子就容易生硬,再者,这是诗文所作不到的。

 

二、四六

 

    骈体文在语句方面的特点除骈偶外,还有一个与骈偶相关的“四六”问题,骈偶是就句式相对而言,“四六”则是就对句的字数说的。

    (一)“四六”的种类

    “四六”的基本结构有五种:

    1、四四:即四字句对四字句。如:

    带天有匝,横地无穷。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2、六六:即六字句对六字句。如:

    窥地门之绝景,望天际之孤云。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3、四四四四:上四下四对上四下四。如: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未晚。

(王勃《滕王阁序》)

    4、四六四六:上四下六对上四下六。如: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滕王阁序》)

    5、六四六四:上六下四对上六下四。如: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良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王勃《滕王阁序》)

    (二)“四六”的发展

    “四六”相对的句式也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魏晋时代的骈体文,句子字数还没有太多的限制,一般以四字为多,四字和六字成为一联,隔句相对的格式到了宋代才兴起,齐梁以来,逐渐增多。

唐代以后,“四六”的格式才定型下来。前期的骈体文的对偶,主要是上述第一、二种格式;后期的骈体文,则以三、四种对仗为常见。

    (三)“四六”的节奏

    1、四字句的节奏一般为:二二。如:

    带天/有匝,横地/无穷。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2、六字句的节奏主要有三种:三三、二四、四二。如:

    三三式:一般是第四字用个虚词也可以割分为三一二。如:

    窥地门/之/绝景,望天际/之/孤云。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二四式和四二式:这种句式是以二字为基础的,也可以分割为二二二。如: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王勃《滕王阁序》)

    3、其它句式

    三字句。如:

    披/绣闼,俯/雕甍。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五字句。这种句式大多是四字句中间加一个虚词。如:

    孝敬/之/准式,人伦/之/师友。

(萧统《文选序》)

    七字句。骈文的七字句式很多,主要有三一三、二五、二三二、四一二等等。如: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王勃《滕王阁序》)

    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

(《文心雕龙.情采》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桃李/不言—而—成蹊,男子/树兰—而—不芳。

(《文心雕龙.情采》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王勃《滕王阁序》)

    八字句。如:

    则有江鹅、海鸭、鱼鲛、水虎之类;豚首、象鼻、芒须,针尾之族;石蟹、土蚌、燕箕、雀蛤之俦;折甲、曲牙、逆鳞、返舌之属。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个人观点:1、“四六”是骈体文的重大特色,没有“四六”就没有骈体文。三言的有“三字经”体,四言的有四言体诗,五言的有五言体诗,七言的七言体诗。四六行文,美不胜收。2、四六安排要巧。通篇四字行文就成了四言诗,不好;通篇六字行文,太“板”,还是不好。所以只有四种类型巧妙安排才会生动。当然,变换频繁就会“目不暇接,无所适从”;长段不换又会“千篇一律,老调重弹”。要巧,难。3、以四六为主,少量吸纳其它字数的句子。在不影响四六整体美的前提下,可以用些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这样不仅不会损害整体美,有时反而觉得生动活泼,不妨试试。事实上,有些专名词,也使你不得不这样做。

 

三、平仄

 

    声调被自觉地作为艺术化的手段,是起源于梁代的永明体诗歌,发展成近体诗(旧体格律诗)的声律,再影响到后来的词、曲的格律,理所当然地,唐代以后的骈体文也要受到诗歌声律的影响。唐代以前的骈体文是不讲平仄的唐代以后骈体文受诗律平仄规则的影响在对仗的时候不仅要求句法结构和词语意义上的相互对仗还要求在字音上也要平仄相对。但骈体文的平仄要求,还远没有近体诗的要求那么严,近体诗的平仄是一种格律上的要求,必须遵守,骈体文的平仄则相对没有形成固定的格律,所以运用起来还是有一定的自由的。

    (一)单句相对

    1、四字对

    甲式:仄,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乙式:平,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2、六字对

    三三甲式: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三三乙式: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二四甲式:平/平,仄/

              庶旌/西土之游,远嗣/东平之唱。

    二四乙式:仄/仄,平/

              坐昧/先机之兆,必贻/后至之诛。

    (二)双句相对

    1、四四出联前句仄收式: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2、四四出联前句平收式;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3、四六出联前句仄收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4、四六出联前句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个人观点:1、讲究平仄,无非就是使句子读起来抑扬顿挫。其平仄的安排和律诗一样,以两个音节为一个律节,以平仄交替为基本原则,以平仄相反为构对方法。两个音节,前一个可平可仄,后一个必平必仄。有一种要注意:就是“三三式”的,是两个三音节构成的,它不是“平仄仄”起句,就是“仄平平”起句。2、骈文的平仄也分“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即“初级阶段”是不讲究平仄的,只有到了“高级阶段”才讲究平仄了。讲不讲平仄,取决于个人,但严格意义上说,以讲究平仄为好。3、其实,对于平仄,只要掌握了基本原则和方法,运用起来就得心应手。这就是不管句式如何变化,不变其宗。

 

四、用典

 

    写文章用典起源很早。先秦古书就有不少引言引事的,汉代文章用典更多,但都只是修辞方式,并没有成为文体的特点。

    骈体文用典则成为文体的特点之一。写骈体文用典并不在于援引古事或古人的语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而在于追求文章的“典雅”“含蓄”。一句极平常的话或者一个极普通的意思,也要用典故来表达,因而满纸典故,成了骈体文语言表达的一个特点。如;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王勃《滕王阁序》)

    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故事抒发“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感慨。实际上是对作者的不得志和受贬斥表示不满和伤感,本是牢骚很深的话,但由于用了典故,就显得委婉些。

    骈体文用典,大多是意在言外且往往不指明出处,最讲究裁剪融化。裁剪是裁取合乎对仗所需的古事古语,融化是把裁取的古事古语加以改易,使之适合对仗的词语需要和文中本意。如: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王勃《滕王阁序》)

    援引两件古事来表达作者想要“乐天知命”,自我安慰的思想感情。融化成了作者自己的话,表达的也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观点。

    有时候甚至把典故只融化成一个词或词组,表面上就更看不出有什么出典,但是作者却是在有意识的用典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王勃《滕王阁序》)

    典出《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云间:江苏松江县(古华亭)的古称。《世说新语·排调》:陆云(字士龙)华亭人,未识荀隐,张华使其相互介绍而不作常语,“云因抗手曰:‘云间陆士龙’”。

    这种用典的方法,往往使文章晦涩难懂,因此,在阅读时,需要考察有无出典,才能真正弄清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等。

    在骈体文中,还有关于‘藻饰’的问题,所谓‘藻饰’,就是追求词藻华丽,骈体文用得最多的词语是:颜色、金玉、山水、风月、灵禽、奇兽、香花、异草……等类的词,所以说,藻饰和用典共同构成了骈体文词汇方面的特色等。

 

    个人观点:1、用典很难,非高手所能为。我的原则是,能用则用不能用则不用。千万不可因“功夫”不到家而害意,千万不能为用典而用典。2、藻饰也一样,应当因文而议吧。该用的时候就用,不该用的时候就不用。总而言之,用典和藻饰不必刻意模仿,这不是文体的要求,而是文体自然形成的特色。

 ------于2009年2月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