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2009-02-14 15:09:37)
标签:
教案水调歌头八年级校园 |
分类: 教案反思 |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了解词中情景交融的特点。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慨,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词中情景交融的特点。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味法、创设情境法、竞赛法、合作探讨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欣赏月夜图片,创设情境
生举例后师带读这些诗句。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诗人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宋代的文学大家苏轼对月亮也是情有独钟。
回忆苏轼另一篇短文《记承天寺夜游》,带入对新课的学习。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了解了苏轼的豁达乐观的情怀。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900年前丙辰中秋的夜晚,再一次走近苏轼,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步感知
1.指导生明白“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词牌名”。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必须要有词牌名。
2.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曾道: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足可看出这首词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之大。
3.指导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到山东密州任太守,政治上不得意,理想和现实发生尖锐冲突。苏轼的弟弟苏辙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已有七年没有相见。又加上丧妻别子,心情压抑,形单影只。中秋望月,难免抑郁感伤。
(三).出示课文的生字,扫清阅读障碍
(四).作者简介
(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的配乐朗诵,使学生快速进入情境。
2.听完后请学生思考:在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生配乐自由放声朗读。
4.请一名同学为大家朗读课文。后请大家评价:他读得怎么样?
5.师读小序,男生上阙,女生下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质疑问难,理清层次
1.师生同读小序后,提问:小序交代了什么?(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
2.从小序的“兼”字可以看出文章至少写了几方面内容?
3.投影九幅图画,并跟读。
4.鼓励生质疑问难,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疏通文义。
5.总结全词的内容。(对所有问题学生探究、讨论,老师巡视、参与、指导)
6.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
7.引导生学习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七).与文本对话
思考:这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或哪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生自由发言,师适当引导)
如:(欣赏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八).与作者对话
1.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2.我想对你说……(生自由发言,师适当指导,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九).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2.把整首词改写成散文。
3.根据对词的意境的理解,给这首词配一幅插图(可与同学合作)。
(十).拓展与延伸
欣赏邓丽君演唱的歌曲《水调歌头》,在优美的歌声中进一步去体会作者的情怀。
(十一).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