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诗人笔下的水长城景观
(2016-05-08 12:27:00)
标签:
转载 |
今水长城景区,山体连绵,岩悬壁立,溪谷纵横,树草浓深。自隋唐至宋辽,这里一直被视为边塞。 明代中期分出蓟镇西三路改设昌镇,水长城所在的西水峪口,随之成为昌镇黄花路防线的要塞。在数百年的屯牧戍守岁月里,这里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曾作为悲怆、雄浑的边塞背景化为诗人创作的意象。因此,在明代北部长城防线就出现了以戍边生活为题材的大量诗歌创作。这一文学现象,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被称作“明代边塞诗”。
明代的边塞诗创作大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永乐中至隆庆末;后期则是万历以后到明亡。明前期边塞诗创作多是文官武将的业余创作,隆庆以后随着和议成功,俺答归附,马市开放,江南大批文人开始以随军游幕的方式来到边塞。这里的莽莽苍山、雄关城堞、旌旗营寨,瞬间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最终形成了游边吟诗之风。而涉及昌镇黄花路一带的边塞诗则多是明代前期的诗作。最具代表性的是《九眼楼》组诗和《黄花镇》系列。现存明代黄花镇边塞诗约十几首,均是明代前期的诗作。具有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完美相融的特点,很少有明代后期诗作的宦游气息。
例如,明代文学家李梦阳的《九日黄花镇》,“黄花遇九日风雨不逢花水涌石梁断溪谷山郭斜将军午宴客欲醉忽闻笳困苦墩楼卒经年谁见家”。此诗与《经长陵诣黄花》约创作于明弘治十年(1497)的重阳节前后。当时作者的职务是户部郎中,以兵备按察史身份监理三关。这篇诗作很巧妙的将植物的黄花、重阳象征意义的黄花以及地名的黄花,作为文学“意象”,适度的植入诗行,从而创造出了沉郁、凄苦、怀乡的凝重意境。从诗的表面上看,作者于深秋九月出京师,骑马过长陵走小路,东北而行,由西水峪南沟东去黄花镇城访友或公干。这天本该是秋阳和煦,红叶黄花的季节,然而却是寒风冷雨,河水奔腾,花残叶落。诗中的“溪谷”,就是古称黄颁水的黄花镇川河;山郭,即山城,指黄花镇城(明代典籍中称为“本镇城”),由于黄花镇城建在川河左岸自高渐低的缓坡台地,作者隔河远看,自然就是“山郭斜”了。作为御史的作者曾数次到黄花镇城,与那些戍守镇城的将领已然很熟,当然要宴饮一番,不料酒未尽兴,附近关口就传来了敌军入犯的警报,将军们不得不放下酒杯,提刀上马率所统标兵奔杀隘口。就在这本该是孝亲抚幼的重阳之日,作者触景生情地想到那些常年戍守墩楼关口的士兵们,一年年困苦在凄风苦雨的边塞,远离家乡,多年不能与亲人团聚。 李梦阳以黄花为意象的《九日黄花镇》,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黄花,即菊花。菊花与农历九月九日重阳有着诗意的文化关联。成语“明日黄花”在今天或已被化用为“昨日黄花”。但与苏东坡《九日次韵王巩》诗中:“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的明日黄花,都是比喻过期的事物。今天的黄花城一带,虽然近在首都,明清两季也“密迩京师”,而在远古和近古则一直是边关要塞,人们将其名之为黄花,也寓含了浓重的“过去时”的怀古情愫。另外,“黄花”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还有着节烈、悲壮、沧桑的意象。例如辛亥革命72烈士所葬之地原名为“红花岗”,为了突显其英勇节烈,后来更为今名“黄花岗”。所以,古战场黄花镇一带,的 “黄花”不仅仅与自然地理的地貌、地物相吻合,更有了一种苍然悠远的文化意境。所以明代前期的边塞诗多以“黄花”或“黄花镇”入诗,既符合现实又能包含深广的文学意义,人们品读后会产生无限的艺术想象。 虽然明代黄花路一带气候寒冷,战事频繁,屯田戍守条件恶劣,但在文人眼里则是极佳的边塞文学要素。因为这种环境完全能寄托文人对社会对人生的某种感怀。李梦阳的《至黄花镇》就是如此。“黄花城压岑山合昼多阴坐见五陵雾来了九月霖泥生剑戟涩寒重鼓鼙沈寂寞松林外那传孤雁音”。诗作还是以写实的手法,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创造沉郁的意境,以表现戍边将士的思乡之苦。 在深秋风凄冷的日子里,作者远看那些小而高耸的青山,仿佛被山岗上灰色的黄花镇城压迫在云雾之下;四围的山壁立高耸,使白日的边地也有了一种阴森的气氛;坐在镇城之上南望,可以见到五座皇陵之处被浓雾笼罩;九月的秋风冷雨使戍边将士萎靡不振,剑戟无光 ;在凄寒萧索的氛围中,偶尔可听到关外传来蒙古军队敲击出的沉闷的鼓声;在这封闭沉寂的关山林障之外,怎会有家乡亲人的书信能够传送进来呢?作者通过对黄花镇边塞山多林密、浓雾寒雨的描写,充分表现了士卒的戍边之苦、和思乡之切。 而兵备按察使王嘉谟的《送人之黄花镇》,同样是以边塞黄花镇入诗,其风格和情绪却与李梦阳诗作大相径庭。此诗通过对黄花镇一带边塞赞颂,以愉悦的情绪、高涨的激情和汉唐边塞诗的风格,鼓励友人在黄花镇边关建功立业。“玉陛三辰旆半斜将军亲逐李轻车黄云随马新乘障白草连城自建牙地接三韩绝过鸟山深九曲不生花雕弓金鞴堪筹虏莫卖卢龙归自夸”。 军帐前的石阶左右飘动着代表三军的日、月、星三辰旗;一位将军轻车简从去黄花路边塞上任;他一路北上,边塞的云雾追随着如飞坐骑,举目望去,黄花镇城一带的城垣、关堡都是刚刚修筑的;边地的莽莽白草成片地延接到连绵的长城,固若金汤的黄花镇边塞东连遥远辽东,而西去则是天然屏障的深山曲谷;在如此险要之地驻守,加上精良的武器完全可以打败进犯之敌,保卫京城。但作者希望新上任的友人,绝对不能为贪功邀赏而任意扩大战事,要向当年田畴以“莫买卢龙塞”那样把建立功勋的封赏看得轻些。 这首诗的手法与立意虽然有仿唐代陈子昂《送别崔著作东征》的痕迹,但诗中的“黄云”、“新乘障”、“白草连城”、“绝鸟过”等都准确的表现了,黄花镇城一带的长城在隆庆年间经谭纶、戚继光、杨四畏等将帅督理重修后的坚固壮丽,以及今水长城一带“山深九曲”的险景。而“地接三韩绝过鸟山深九曲不生花”句与曹代萧《咏黄花镇交松》中的“东连渤海仙源古,西映居庸紫翠重”又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是以饱满的情绪,准确地表现了黄花镇水长城一带城坚关固,山高谷深,松楸茂密,足为藩蔽的自然、人文地理形势。工部郎中章士雅的两首《黄花镇》更是以“雄关天险”、“黄花古镇”、“万里黄云”、“群山烟树”、“征马萧萧”等意象,把黄花镇的山、水、长城的雄浑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户部主事虞淳熙的“黄花镇外拥胡兵,万马驱来山几层”则是通过对关外蒙古军队像层层大山一样压向黄花镇的描摹,以“拥”、“驱”等动词,制造出了一种十分紧迫的艺术气氛,从而充分表现出了黄花镇边塞所承担的军事压力以及防守的重要性。 总之,作为明代边塞诗的一部分,黄花镇边塞诗有的抒发浓郁惜别之情,有的表现雄伟壮丽的边塞景色,有的沧桑沉郁,有的慷慨激昂。无论刚柔,这些诗歌都细致描绘了黄花镇水长城一带极富边关特色的山形水貌,以及作者的内心感触。为今天凭览水长城边关的人们创造了永恒的艺术想象空间。从而,使人们在自然和人文景观中,进一步感悟悲怆、沧然、悠远,灵动和诗意的黄花古镇、山水长城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