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黄花镇长城行走路线

(2011-01-23 10:25:51)
标签:

水长城

田园

西水峪

小西湖

黄花城

黄花镇

旅游

分类: 溪水人家
溪水人家长城行走路线(明黄花镇长城行走路线或黄花城长城行走路线)
(明)黄花镇长城行走路线
一、路线简介
1、三岔长城段  2、龙泉峪长城段  3、大明板栗园长城段  4、西水峪长城段  5、石湖峪长城段
6、撞道口长城段   7、黄花城长城西段    8、黄花城长城东段   9、十八凳长城段
全长:18公里
途经山峰:东三岔北峰、龙泉峪峰、伊伦北峰、鸟峪峰、西水峪西峰、东角峰、黄花城北峰、蔡岭峰(长城几字峰)、十八凳峰(吹风坨)——海拔1080米。
途经村庄:
长城南侧有卸子石、东三岔、香屯、西水峪、石湖峪、撞道口、黄花城、东宫、北洞、大片
长城北侧有龙泉峪、旺泉沟、鹞子峪、二道关、口楼
途经景点:万里长城、龙潭大峡谷(长城北侧)、水长城(小西湖)、白云川(长城北侧)、金汤湖。
远眺景点:莲花山、凤凰坨、鳞龙山、铁壁银山、吹风坨、大羊山、大黑山、鸡嘴乜(雄鸡峰)、燕羽山、九眼楼北京结。
三、长城历史简介
   黄花城(黄花镇)长城又称金汤长城。位于怀柔区西南,昌平东北,始建于北齐年间,隋、唐以后曾多次修缮。明嘉靖年间将原长城加宽,并增设敌台。东自十八凳(吹风坨)口起,西至卸子石止,全长18公里,设空心敌台40座、实心敌台9座,墙台5座。黄花城(黄花镇)有“京师北门”之称。长城东邻山海关,西邻居庸关,北邻四海冶,是护卫明皇陵“十三陵”的重要门户,古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元代即设千户所,在明代属昌平郡黄花镇管辖。明成祖建都北京后,将陵寝设于昌平天寿山之阳,黄花镇在天寿山之北,此处长城不仅是守卫京师的北大门,而且成为护卫明皇陵“十三陵”的重要门户,是明长城的精华所在。明代一直派重兵把守,曾屯兵3万,派“参将”一人,“守备”一人守之,此段长城修筑十分坚固,是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参考:1、《日下旧闻考》“黄花镇为京师北门,东则山海,西则居庸,其北邻四海冶,极为紧要之区”2、《明史有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夏四月驾幸此地的记载。
    十八凳长城段:城墙随峰而筑,有仄平仄平仄音律之美,最险处两边垛口墙修筑为18个锯齿形,每层高约2米,当地人称此处为十八凳。此处长城是万里长城最雄险所在,当地民谚有十八蹬,高入天,鹰飞倒仰猴难攀;山高到底有多少,一个骨碌滚三天的说法。
    水长城段(大明板栗园段、西水峪段)三绝另人叹为观止。“一绝”长城绕水,水断长城。建于明永乐年间(1404)的长城雄伟险峻气势磅礴,盘旋于山脊之上,环绕在灏明湖(小西湖)畔,形成长城绕水,水断长城,长城三段入水的万里长城奇观。“二绝”大明板栗园。大明板栗园古树盘根错节,形态各异。那巨龙戏珠之躯和撑掩苍天之冠,令人嘬舌赞不绝口。明代守城将士三分守边,七分垦种,他们辛勤劳动栽培了大明板栗,如此大面积的古栗园,虽饱经风霜,但仍根深叶茂。可谓京郊独一无二的人文奇观。三绝黑龙大峡谷,过木桥、涉小溪、跨怪石、沿古道,上行可达黑龙潭。途中,龙尾洞、紫翠峰、醉女山、石浪谷、情人峰、三珠连潭等自然景观更是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可谓“东连渤海仙源古、西映居庸紫翠重”。古城敌台入云端,一泓碧水抱石垣;古栗根深枝叶茂,水城山色一洞天。
  金汤湖(黄花城)长城段关口处刻有每字2米见方“金汤”摩崖石刻,此处长城雄壮精美,烽火楼台密集,其北(二道关)又有多座孤立的烽火台与之互相呼应,是明京师北镇黄花镇的主关口。
三、戍边村史简介: 
1、西水峪
   明西水峪口,明内长城关隘,西南距昌平郡29公里,东距黄花镇3公里,石湖峪1公里,西距石城峪口(榆沦关?)2.5公里,为现在怀柔县境内最西关口。据《四镇三关志》载:“西水峪口,永乐年建,通永宁南山谎炮儿并韩家川,通众骑,极冲”。《长城关堡录》载:“西水峪口,在佛石口东,又东为撞道口,西至居庸关九十里,昌平界,外口紧要,正城一道,水门一空,堡城一座,城铺一间,过门一空,拦马墙一道”。关口东0.2公里北坡根有堡,南北长100米,东西宽46.4米,南向开一门。城门挂匾——西水堡。
2、石湖峪
   石湖峪口,戍边长城居民谢姓所建,明内长城隘口,东南距怀柔县城28公里,东距撞道黄花城长城口2公里,西1公里是黄花城长城与二道关长城(现在只剩孤立烽火台)相接处桃洼峪(丰山东峰)。该口建在海拔402米的山脊处,据《西关志》载:“正门一道,水门一空,城铺一间”。另据《四镇边务总要》记:“明正德八年(1513年)建,山险,不通骑”。
3、撞道口
 撞道口明内长城隘口,戍边长城居民周姓所建,东南距县城28公里,距乡驻地2公里,东距头道关、西距石湖峪均1公里。北距二道关村5公里。该隘口因建于山脊鞍部,关前道路弯曲,外临高阜,不到关门,见不到关口,故名。据《西关志》载:“撞道口,正门一道,堡城一座,过门一空”。关门宽3米,高5米,长6.6米。据《日下旧闻考》记:“建于永乐二年(1404年),内洼外阜,受敌极冲”。万历五年(1577年)对该段长城加宽,加高,同时对关门也进行了修葺,并在关门南北两面镶嵌了石匾额。南面刻有“撞道口”三个大字“和钦差守备黄花镇地方以都督指挥体统行事指挥佥事刘勋,万历五年季春吉日鼎建”,等落款,北面匾额刻“镇虏关”三个大字和纪年。现在关门保存完好,仍为进出口的人行通道。
  明代不仅在头道关上高筑敌台,而且在关北增设了第二三道长城,从地理形式上看,设立撞道口关是恰当要冲,因第二道防线上的鹞子峪地处偏僻,地形复杂,如果没有撞道口就显得孤立无援,有了撞道口一则便于和黄花城指挥机关取得联系,接受指挥和增援;二则便于运输,故至今仍有“鹞子峪口生命线,撞道口是关键”的传说。黄花城长城关南0.2公里,海拔232米处建有堡,东西长100米,南北宽80米,南向开一门。现在堡北墙保存完好,东西南墙已毁。
4、鹞子峪
 鹞子峪口明内长城二道关隘口,位于二道关村民委员会辖鹞子峪村西头,东南距怀柔县城29公里,距黄花城3公里,东距二道关村1公里,南距撞道口1.5公里,西距二道边与内长城衔接处,桃洼楼1公里。古时该沟曾住有猛禽鹞子,故名。
  隘口建于海拔324米鹞子峪沟中,两边皆山。据《四镇三关志》和《西关志》载:“鹞子峪口,正关一道,城楼一间,水道二空,挡墙二道,敌台二座,明嘉靖二十三年(1595年)建,宽漫,通众骑,极冲”。隘口西南海拔429.8米处有峰火台一座,尚存。隘口已毁。
  隘口东侧北坡海拔330米处有堡,北高南低,砖石结构,呈梯形,南墙长102米,北墙长91米,东西墙各长78米,南向开一门,汉白玉石门额上书“鹞子峪堡”四个大字,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城堡保存完好,1984年北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以堡名为村名,已发展为行政村。
  四镇三关志》关于夷部人犯部分有“由永宁南山谎炮儿,又石挤口迤东,台子沟南至二道河分路,东南由韩家川(汉家川)老长城犯黄花镇鹞子峪”的记载。隘口西北2公里有白云川道观遗址,现存道士墓两座,松林森郁。
5、二道关   
   明内长城隘口。东南距县城28公里,南距黄花城3公里,西距鹞子峪1公里,北距杏树台5公里。由于黄花镇(城)南拱京师,西护陵寝,位置险要,故设三道关防守,本关口在头道关(亦称黄花镇本镇口)北,故称二道关,继其北3.5公里处设三道关。据《长城关堡录》载:“二道关,在县北一百二十里。有石堡,嘉靖十七年(1538年)建。北通四海冶,来骑由三道关往西南,道路宽漫,通众骑”。关口东西两侧皆为高山,河西岸有镇河台一座。现关口因修公路已废,基址尚存。
  隘口南有城堡一座,长宽均为42米。南向开一门。现堡已废,尚有遗迹。
6、黄花城
  黄花城古代称黄花镇,为明代京师北镇,建有一城,南北长200米,东西200米,设东、南、西、北四门。
 
四、关于黄花城的诗词:
 

古诗词:三首

 

黄花镇
(明) 章士雅

天险曾开百二关,黄花古镇暮云间。
平沙不尽胡儿种,绝侥时闻汉使还。
万骑烟尘驱大漠,一宵风雪守天山。
将军莫信封侯易,百战归来鬓已斑。


黄花镇
(明) 章士雅
万里黄云百二关,

九陵烟树接群山。
王庭远徒胡烽净,

征马萧萧白日间。


点绛唇·黄花城早望

纳兰容诺(清) 

五夜光寒,

照来积雪平于栈。
西风何限,
自起披衣看。

对此茫茫,
不觉成长叹。
何时旦,
晓星欲散,
飞起平沙雁。

 

王远原创诗词四首:
 
咏军都山长城
金汤铁壁锁蛟龙,万里长城至此雄,
深藏古塞燕峰外,漫路黄花烟霭中。
刀风剑雨绘山河,忠骨英魂万古风。
看我独尊啸天下,鹰飞倒仰击太空。
 

夜登长城

苍岩山鬼,野鼠觉狐。

吹角向月,山神击鼓。

云烟散尽,立剑孤独。

碧空寒雪,星光箭雨。

大地巨蟒,灯火鳞路。

顶天立地,长城射虎。

 

青玉案·清明登黄花城长城(步辛弃疾《元夕》韵)

春风唤醒花千树,

引蝶舞,香着雨。

百花争艳寻古路。

幽幽荫里,看极天处,山巅长龙舞。

长龙飞舞山河抖,

战乱硝烟风吹去。

更赞英雄真气度,

乱山无数,倚天长笑,烽火连绵处。

 

自度曲•登西峰有感
    抬眼东南云渺,遮天万里须翰墨。山阁悬峭,风浸楼台,苍山绿抹。月清星冷,龙驾长岭,英雄草落。待登环宇鸟瞰,灯火拂香,烟家醉,几村多。
    峡束溪流气寒,跨危楼凌空飞落。书生志气,风华正茂,怎得高卧?!千古豪杰,悲欢兴亡,何人评说?!问英雄,用武之地何处?——月起东郭。

(明)黄花镇长城行走路线
(明黄花镇)黄花城长城明信片和60分邮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